文化、教育投资还有哪些新机会(万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19年12月20 -21日,由Investor.com主办、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Investor.com 2019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暨颁奖盛典”在北京金隅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由金融洞察与时光协办,国合耶鲁全球领导力培训项目提供学术支持,官方指定图片直播平台v photo提供视频直播。

本次峰会以“聚势”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新业态,邀请200+政府代表、300+投资同行、100+上市公司、50+引导基金/母基金代表、1000多位投资精英齐聚一堂,围绕投资人、企业家、创业者等人群最热门的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当天下午,明冠投资创始合伙人孙、道智基金董事、魏莹资本副总裁沈海峰、北闻基金执行总经理王超、浙商万家投资管理合伙人刘宪民就圆桌议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以下是由Investor.com整理的圆桌讨论记录:

孙:大家好,我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刚才刚好几位嘉宾在专场消费环节谈到了直播电商和凯叔讲故事,正好是文化教育相关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教育或其相关的交叉领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首先,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刘小燕:大家好,我是刘小燕,消息灵通。我们是“投资+实业”的投资策略。我们一直遵循“产业加投资”的两条腿走路,在深耕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投资。我们主要投资的是文化、消费和教育,以及这三大行业的技术和数据应用。

万嘉创投

沈海峰:大家好,我是微电影资本的沈海峰。我们主要是在教育和消费的核心领域。上一届嘉宾提议的凯叔也投了票。

王超:大家好,我是北京文投王超。文投集团是北京宣传部直属的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集团有两大方向,一是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股权投资。集团根据业务板块的需要有多名gp,我们北文基金就是其中之一。主要看三个方向:第一个是文化内容,第二个是文化传播渠道,第三个是文化消费场景。

刘宪民:大家好,我是浙商万家投资公司的刘宪民。我们投资了内容、消费和科技领域的几个项目。前期我们都投了。基本就是这样的公司,谢谢。

孙:2015年到2016年是文化产业投资的高峰期,2016年到2017年是教育产业投资的高峰期。随着热点的轮换,你在今年的市场中投资过文化或教育相关的项目吗?

刘宪民:没有,我们今年投入了消费。

孙:你为什么认为没有办法投票?

刘宪民:没办法戒。

王超:我们投了,因为我们是国有基金,我们是做文化产业的。我们也选择一些价格比较合适的。比如我们今年投资了一些新媒体、短视频、影视公司,比较谨慎。都是小股东,没有投入太多。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大家都说现在文化产业比较冷,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作为一个专业的产业投资群体,我看到了一些机会,选择一些比较好的项目,投资相对好的项目。

孙:举一两个你们文化项目的具体例子。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文化项目?

王超:比如现在正在上映的一部年度黑马电影《没有牧羊人的羊》,今年5月我们投了恒业。我们当时看了一个价格比较低的。除此之外,整个影视行业,创始人团队在这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同时也能看出这个团队不是新人,合作的时间也比较长。如果投入大,风险可能更高。有一些质量不错的项目,这个还是有机会的。

沈海峰:我们没有纯粹的投资文化,但是有投资文化的延伸。一是文化向教育领域的延伸。本质上是一家教育公司,实际上是一家制作优质课程的公司。此外,从文化延伸到消费的角度,公司依托Aauto Quicker的供应链为红人服务。为这些红人提供更好的输出内容,在Aauto更快的平台实现商品销售。从后续内容切入到供应链体系,相当于帮这些红人搭建了供应链体系。不需要自己动手,直接在你的直播间短视频里卖货就可以了。所有的商品都和红人没什么关系。从文化到消费,是消费与教育的延伸。

刘小燕:投融资情况。与前年相比,今年行业整体的投资节奏和投资额都有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下,我们也相应控制了投资节奏。从今年的投资情况来看,文化和消费占比比较平均。而文化领域基本以科技文化为主,属于大文化范畴。其本质是技术驱动的商业逻辑,在技术上需要一定的壁垒。但是落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基本都在文化、消费、教育这三个场景。。我们兄弟基金普华今年投的技术驱动项目,像最近发布的30个中国科学家的名单,我们投了其中6个。大概是这样的。

孙:从你介绍的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放弃文化产业,而是投资了一个以文化为支点,消费和教育相结合的项目。那么今年,你认为有哪些项目具有文化属性,与其他行业结合起来,才真正具有投资价值?

刘小燕:就我个人而言,我更看好技术赋能和数据赋能。投资的逻辑是有技术壁垒,落地场景是文化和消费。比如上半年投资的一家公司,技术能力在国内绝对领先。商业化最早的起点是动漫、游戏、广告的制作。其技术的作用是改造传统产业,即改善能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AI技术取代大部分人的能力,包括去年投资的一些企业,就是这么一个逻辑。比如,vedio++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广告销售,但是通过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分配,整个效率比原来的纯人工要高很多。

今年还投资了一个从网易分拆出来的ar团队,是网易技术副总裁的创业项目。落地场景在文化旅游和教育。从底层逻辑来看,技术是底层的,最终会是通用的,但在哪个行业商业化会实现,就必须遵循这个行业的商业规律。

在内容上,我们遵循自己设定的产业投资逻辑,因为我们之前投资过喜马拉雅、十点阅读、小鹅通等头部企业,都是平台型公司。围绕其所在的垂直行业,我们也会投资一些早期但特别优秀的头部团队,这些团队在我们的投资组合生态中具有整合价值。当然,这其中,未来也会有独立资本化的机会。更加注重实业的投资策略,可能是目前投融资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

孙:在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核心项目在早期的实现模式上往往会遇到一定的瓶颈。在这个阶段,团队是选择完全从科技的角度来看还是可能只是科技的一部分,会从整个实现方向来看。

沈海峰:我们看文化,有这样的分类。第一个是我们认为文化是一种产品。我们在长安看到最长的一天,很受欢迎,我们是投资人。它本身就是一个产品。还有一个文化属性就是媒体属性,很难通过自己的内容去销售。产品是没有办法卖出去的,要么是广告,要么是直接变现,消费或者教育的结合也是一样。属性通过内容吸引用户,并想办法变现。

孙:拿文化当引流工具。

沈海峰:像过去的电视购物,我们发现变现很难,交易和信任的门槛很难。整个商品体系的物流体系完善的时候,以电视直播或者网上发货这样的方式,基础设施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安排。

王超:我们集团旗下有一家大数据公司。说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我感触颇深。去年的动漫行业也是文化的细分,我印象很深。去年7月,我接触了一家有自己IP的动漫公司。9月份再去看的时候,现金流断了,很可惜。断裂的最大原因是传统漫画,不得不委托。近年来,有三家公司做得更好:玄寂、若森和中英年年。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做的这些事情都差不多。用我们自己的动画技术来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能量和效率,找到投资的核心点。我们自己的文化技术方向还没有投入。

刘宪民:我觉得文化本身就是消费,所以在我们看来,没必要区分得这么清楚。我们人少,就不那么自寻烦恼了。文化也有消费。它在消费中的作用是什么?我觉得技术本身是为一切服务的,技术也是为消费和整个社会服务的。在我们看来,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主要看他的作用,是用来直接被大家消费还是帮助大家消费?从这个角度来分。

如果是用来直接消费的话,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东西吧。你是通过什么渠道消费的?你愿意消费吗?现在实际情况如何?怎么消费呢?平台上有很多人创造这种东西,平台买单,直销就可以了,没问题。只要你能出好东西,拿到平台资源,掌握渠道。只要你掌握了渠道,你的内容和渠道加在一起,你的商业模式一定会走出去。能不能退,另当别论。

不是直接为了消费,而是帮助人消费。无论是我们做直播,短视的带货,还是微信官方账号种草,都是在帮人消费。广告其实也是帮助人们消费的,它通过广告把广告主的意愿传递到用户的眼中,并转化为消费。我们没有单独投资它,也没有认为它是一个单独的领域。我们帮助过去这样做的企业来帮助他们发展。我们中的一些人在美容化妆品和宠物领域。我们自以为在消费领域有自己的情况,不敢投资品牌。因为我们的规模有限,我们喜欢一些频道。当初他们是以渠道的方式投资,打造自己的品牌,把东西放到自己的渠道里。这些所谓的东西就是品牌。他们自己买的一些品牌在欧洲、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他做的比较好的是,他可以很好的利用各种渠道来选择他的东西,这样在电商端的营销转化比较好。我们可以向前添加很多平台,如果你的营销能力强的话。

所谓营销能力强,就是你有很好的管理或者运营方面的技巧。你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投资成本,或者掌握这些平台的运营规律,获得一个很好的投入产出比。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我们之前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我们有这方面的短视频,帮助人们在一开始就做出高效率或者低成本的视频。淘宝曾经有过这样的改造,原来是图文页面。现在变成视频了,更强调直播。本来我投资了一家这样的公司,做短视频,成本极低。他们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除了淘宝,还有Tik Tok,大家都在做。此外,他们在Tik Tok进行了早期尝试,我们可以让他们一起做一件事。

你可以想办法帮我们这样的美妆品牌公司,在美妆新品牌被替代的时候,可以更高效的获得投入产出比。我们通过营销阶段,前期,扩大受众的影响力,然后不断尝试好的渠道,提高你的转化率。我认为这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做这件事。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这家公司不仅仅是帮助美容公司。还有一家在上海做电商品牌的公司。后来就像开发新方面的时候帮他带货一样简单。

孙:我的结论是,在项目之间有协同作用和授权。刚才刘总提到了撤资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文教的投入非常大。那么,我们现在的文化教育项目退出策略有什么不同呢?

王超:未来主要是退出并购,我们自己的上市公司把项目拿下来,或者让同行业的企业把我们投资的企业拿下来。这两个方向还是有些难度的。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有自己的上市公司。未来一定会做一个行业内的协同管理和帮助。因此,今后我们将由我们自己主导退出M&A,而不是我们自己投资的企业。

沈海峰:其实教育更多的是培训。我们自己去看a股,东方时尚独立IPO。做早教的mygym和做公考的中公教育通过并购和借壳上市。最近,IT培训的传智播客也在排队IPO,等等。事实上,整个a股教育培训的证券化越来越开放。我们认为无论是M&A还是a股上市都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好的渠道。

刘小燕:我认为因为这里的人都是投资机构,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退出意味着上市或自己收购。我为什么强调行业?如果在你的投资中形成了生态,就会有长大的公司和小而美的公司。如果投资项目本身形成了一个小生态,自然会有整合和退出的机会。我们前期没有投资。我们现在整体资本规模很大。我们投了一百多个项目,从早期到成长期再到PE。我们也在准备并购。我们强调投资和实业并重的逻辑。

回到M&A和IPO,我们认为接下来可能会有一波机会,因为任何行业都有周期,不会一直涨,也不会一直跌。可能现在文教的低谷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现在大家都知道创业板注册制的细则可能很快就会出来,新三板也在深化改革,还有科技创新板的机会。其实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和市场需求都得到了验证,只有股市才是大市场。这个行业的资本化分层也很成熟。比如二级市场的证券化也很成熟,所以退出渠道上的选择性可能会多一点。

刘宪民:M&A是大家公认的。如果你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平台,或者我们说差不多像视频,那就应该像喜马拉雅一样独立上市。如果是内容创作公司,就算你估值100亿以上,我觉得你至少在上市后短时间内拿不到这个价格。它实际上是可用的,而且几乎是罕见的。还有这样一种M&A的方式,有些人接受,或者自己集合团队看有没有机会,有些人喜欢或者符合某些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和预期。最近确实遇到一些公司好像有上市公司找他们。我们觉得可能要自己想办法了。我们已经做了这方面的规划,因为我们的投资可能都在不同的内容领域,他们之间或多或少可以有业务上的协作。我们需要主动与这样的企业合作。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如果有机会,能不能在一起,能不能想办法通过上市公司的收购或者不收购。

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环境受到影响,企业家可能想做点什么。如果还能想一起做这样的事,我觉得也不是一个不好的选择。对股东来说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退出,压力是解决不了的。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主动帮助他们融入。

孙:在我们平时谈的项目中,什么样的项目最吸引你?。

刘小燕:首先,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轨道。在投资方面,和创业不同,因为投资毕竟有周期。你必须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市场。

其次,最激动人心的肯定是遇到一个优秀的团队。毫无疑问,一切都是团队在做。不同的赛道对创始团队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文化、消费、教育等。不同行业对创始团队的要求不同。比如消费中的品牌,对团队的复合能力要求很高,产品、营销、市场能力不能有明显短板。还是要分行业。

那么在前两者成立的条件下,我们希望创始团队能够专注于自己特别擅长的东西,这就是核心竞争力。同时,创始团队应该拥抱技术和变革。回到目前的投融资实际环境,要求团队具备现金流管理能力和经验,并且能够安全活命,能够一直呆在牌桌上,才有机会赢得最后的博弈。大概是这样的。

沈海峰: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我觉得目前的时间节点对于文化、消费、教育三个细分行业的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传统互联网,我们认为创业团队是自下而上的圈子文化。不管是技术还是互联网,这个团队过去的经验,老团队或者大公司出来的人,各方面背景都不错。我们发现在文化、消费、教育领域,它打破了圈子文化。产品内容会有很强的地域属性,产品会有很强的价格差异,用户的喜好会有层次。所以水下项目很多,给创业者带来很多机会,这种机会中很少出现赢者通吃的情况。我觉得这个行业更适合创业者。我们看到深度接触的好团队,帮助他们做很多事情。

从上到下我们发现,2000年出生的人口,年龄都在18、19岁,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是45%,其中有些省份的录取率超过90%。20-30岁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0%。30-40岁为15%。只有4%的人超过50岁。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受教育程度完全不同。在信息叠加互联网的无差别分发时代,对于这样的用户,其实你的传统产品,无论是文化产品、教育产品还是消费产品,都有非常不同的触达方式,有很好的形式和内容。我们会关注这样的机会。

其次,我们发现与美国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国内第三产业占比只有50%。我们发现整个制造业的工人会大幅度向服务业工人转变,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培训需求。这也是逻辑。当我们谈到自上而下的逻辑时,我们会看看产业结构,寻找一些趋势性的机会。

孙:因为我以前读过职业教育,所以我会在线上和线下读。职业教育培训线下会受地域限制,线上会受流量限制,有时候我会看到天花板。我们在选择职业教育的时候会注意到这些问题吗?

沈海峰:对,职业教育的这些问题是比较清晰的。其实我们会发现,目前大部分职业教育从业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公司创始人的背景,整个受教育程度或者知识结构和学历都比较低,老板或者从业者学历都不高。我们见过一家比较大的月嫂培训公司,创始人来自北大,学历和战略架构都很高。我们发现这是近两年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趋势变化,从业者不一样。从业者的变化会导致获取客户和开设课程的途径越来越广,他的布局能力会越来越强,这是我们的考虑之一。

第二,IT教育,线上获客。以前我们认为线上是宽赛道,线下是窄赛道。其实线下不一定比线上差,线下获客成本比线上低,最后算利润。线下还不错。线下的轨道其实足够宽。这是我们观察的维度。

王超:跟大家分享一下投资文化包括教育的逻辑,我们集团是国企。对我们来说,文化企业的话首先要符合国家的思想要求,不能出现违反国家一些规定的情况。如果有,我们肯定不会看。

另外,在内容方面,可以看到让我们感兴趣的公司,比如这家内容公司,它的团队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优秀的内容。这样的公司很多,很小很漂亮,我们也很感兴趣。至于渠道和消费文化场景,符合我们未来的M&A战略,就是你的资产怎么样,你的净收益率怎么样,是否符合我们的发展定位。我们对此更感兴趣。

去年看了一些教育项目,教育信息化的市场是几千亿,硬件和软件。一般地区公司比较多,所以我们对一些地区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并购整合比较感兴趣,如果他们做的比较好的话。至于教育的细分,从我们接触到的情况来看,当然没有你看到的那么多。我们看到这些相对细分的教育市场,比如美术教育,体育教育,都是和人们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一样好的。其实国家有这个政策方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一些细分领域更有前景。

刘宪民:这些年我们看了很多公司,也投资了很多公司,和很多公司一起成长,有些是好的,有些不是。我的感觉是,我觉得别人说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团队,或者你喜欢什么。我不知道。我可能只说我不喜欢的。第一,我不喜欢连续创业者,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开始不同的项目。

孙:是什么原因?

刘宪民:我觉得我创业的时候没想好。创业的目的可能是创业和投资,然后以后就没想了。我不喜欢连续创业,把它当成榜样。我也不喜欢连续创业。另一种说法是不断改变所谓的就业领域。我也不喜欢谈论出路之类的事情。其实对于所谓的豪华团队,我们可能有自己特殊的看法。所谓就业背景,学历都还可以,不差,在我看来。所谓的就业背景和学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希望你的创始团队不需要太多。我不上来了。就像看到一个特别完整的团队。这个事情可能不太靠谱。我希望你能真正把这件事一起考虑清楚,只要你能经得起我的询问。你想想,我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一起。

我说不喜欢,不代表我不去看。我们总是纠结于自己的第一感觉。我们这样做,不断推翻自己。但是,我个人的偏见中可能有我自己的局限。不断改变你的领域,创建新的公司。你的团队可能没有我理解你做的那么好,你们也没有真正一起经历过什么。即使是一个人,你继续思考自己要做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也没问题。只要你真正了解的点和别人不一样,能走商业逻辑,我们就敢试,花时间谈。但如果不是在这一点上,一个完整的团队可能是一个更高的风险。

孙:我来问最后一个问题。你明年的投资策略和重点是什么?

刘宪民:在我们自己看来,所谓的点,我们有自己最初的基础。我们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很多。我们把它和消费结合起来。我们可能在技术上更融合,我可能更倾向于业界经典的创业团队。即使你是消费者和供应链,即使你是比较传统的东西,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们也会有兴趣去看看传统的供应链。在我看来,内容就是服务,对其他消费者也有好处。

王超:其实文化产业整体是比较轻的,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消费场景。我们着眼于M&A的机会,这是一个方向。

另一方面,这两年整个文化产业资金比较紧张,大家都缺钱,包括影视出版社。有一个机会。某个文化产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是我们集团的一个方向。我们有担保公司。供应链金融方面,我们认为明年可能还有机会。

沈海峰:核心还是围绕文化+教育+消费者的投资逻辑。以文化为依托,在教育和消费电路中找到一些过去没有被挖掘或低估的市场和逻辑。如果再细分的话,一些大的电路,比如线下娱乐消费,再细分职业教育。其实也欢迎创业者和我们探讨交流。

刘小燕:我们的大方向也必须是文化消费教育,以及技术和数据对这三个行业的赋能。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坚持自己有产业优势的产业,比如文化传媒。我们有强大的根据地,围绕根据地寻找投资机会甚至孵化机会,从而更深入行业。而文化和科技的结合也是重点方向。此外,在消费领域,我们一直在看品牌和渠道,并将继续这样做。消费中会扩大的细分赛道,会在传统供应链中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比如服装、餐饮等。其所处的行业市场非常分散,传统线下,信息化程度极低,需要用数据进行升级和供应链运营。

孙:我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化和教育的蛰伏,随着创业板的改革和其他资本市场路径的完善,明年应该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希望。希望两个行业的创始人在这个阶段好好管理自己的现金流,坚持到天亮以后。我相信他们都是赢家。希望我们今天的圆桌会议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感谢大家今天的参与。谢谢你。

来源:投资者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官方账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