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我们三一生活曾经报道过一款智能手机Firephone 3,表面上是以“公平”和“慈善”为卖点,实际上是既黑心又反智。当时我们觉得太像了,大概整个行业都找不出第二个了。
但是,不得不说,我们真的低估了那些“鬼怪”的能量。因为今年以来,我们已经迎来了四款略显神奇的设备。他们的名字是WiPhone,Librem 5,PinePhone和Volla Phone。当然,用这四款手机各自生产商的话说,它们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开源手机。
手机也可以开源?看来画风真的不一样
对软件一知半解的朋友来说,“开源”这个词可能有点平淡:毕竟软件领域的“开源”就是开源。总的来说,开源软件意味着原作者的无私奉献,也符合早期互联网传播和分享的精神。
然而,当“开源”的概念遇上智能手机等硬件产品,会发生什么?纵观上面提到的四款“开源手机”,不难发现其中加入了一些开源元素。比如都强调不会侵犯用户隐私。Librem 5、PinePhone、Volla Phone都是出厂预装或者可以由用户自己输入开源操作系统。虽然WiPhone表面上只是一款简单的功能手机,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其硬件方案来自开源社区常见的音频芯片和低功耗处理器。不仅如此,这款类似诺基亚的手机还内置了可编程的硬件接口,用户可以自行拆卸和重建——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将这款手机变成电动汽车玩具(这并不夸张)。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想:哎,这还不错!至少隐私保护确实是目前主流安卓智能手机的一大软肋。用户可以自己刷机的设计,也可以说是专门针对传统智能手机厂商大多疏于维护系统的问题,更何况刷机还可以有效改善智能手机的卡顿现象,相当于直接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开源手机”好不好?它们的性价比低得可怕
可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系统刷机开辟更多选择,拥有可自由修改的机身设计,甚至不用担心厂商的负面优化导致手机卡淘汰...「开源手机」看似好处多多,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鬼魅」?答案在于这些手机的硬件配置和商业模式。
以四款手机中最著名的Librem 5为例。它一直标榜自己根本不采用主流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它的操作系统是自己研发的PureOS,它的主控芯片型号是冷门的飞思卡尔I.MX8Quad,这是什么芯片?简单来说,它由一个1.5GHz四核Cortex A53 CPU和一个小众双核Vivante GC7000Lite GPU组成。相比我们平时熟悉的主流智能手机,四核低频A53 CPU的性能不如几百元的超廉价安卓手机,而Vivante GPU兼容性差早在几年前就在华为海思K3V2上得到了验证。
或许正是因为我知道这样的硬件配置根本无法流畅驱动传统APP,更别说玩什么游戏了。Librem 5的制作方只是简单的将本机的主要应用获取渠道设置为Web App——也就是所谓的“Web应用”。但问题是,就是这样一款扩展性很差的“开源手机”,根本无法(也没有)支持常见的APP体验。价格居然要卖到5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205元),而且还是早期特价!?
LIB 5与同价位主流智能手机的主控性能对比
除了Librem 5,其他开源手机在硬件层面也好不到哪里去:WiPhone使用的解决方案是一款名为ESP32的超廉价低功耗芯片,相当于淘宝售价只有20多元,甚至没有正常的GSM通话功能(仅限网络电话)。然而,这款“开源手机”售价89美元(约合人民币625元)。PinePhone采用中国全志科技的H64主控制器,是一款四核1.2GHz低端芯片。最多只能支持3GB内存和500万像素摄像头,性能自然可想而知。UBPort发布的Volla手机似乎是这些开源手机中最正常的一款——至少从出厂就搭载了Android系统,而且还采用了主流的水滴屏和后置双摄像头。但其300欧元(约合人民币2316元)的售价,仍比市面上类似配置水平的入门级智能手机贵出不少。换句话说,符合“开源手机”在性价比方面表现不佳的共同特征。
叛逆不是不可取,但骗别人谈感情就接近了
从互联网精神来看,“开源”的本义是免费、互助、分享、交流。然而,人们无法将“开源精神”与“开源手机”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定价高,性价比高得离谱。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UBport的开源手机Volla Phone
表面上的原因是,智能手机的“性价比”本身就是规模经济的产物:越是知名的大厂,从芯片、屏幕、电池、外壳等上游供应商一次能拿到的货量越大,单价就会越低,从而可以轻松做出高性价比的手机。对于仍然需要依靠众筹来解决运营资金问题的“开源手机”团队来说,更不用说零部件的采购价格了,一开始是否能解决产能问题就很值得怀疑,所以自然只能依靠高价来尽可能的盈利。
电信折扣下的NEX3 5G不到4K元。不是比“开源手机”更香吗?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初创企业就不应该赚钱,也不是说第一次发布的新产品就不能高价定价。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一个产品要想真正征服消费者,首先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大家觉得“有价值”。对于上面提到的这些“开源手机”来说,其本身的性能一开始使用起来是难以忍受的。其次,由于大部分制作商都处于极度缺钱的初级阶段,能否保证正常的售后维修自然值得怀疑。但是,如果一部手机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性能和流畅度的基本需求,不能保证无故障长时间使用,那么即使是“开源”免费刷机,又怎么能强调其对传统行业的反叛精神,又怎么能说服消费者为其买单呢?
而且,抵制行业刻板印象和巨头垄断,永远不应该成为消费者忍受低质高价产品的借口。事实上,麦金塔,后来的iPhone和谷歌G1都是他们那个时代反抗权威(IBM)和垄断巨头(诺基亚和微软)的杰出代表。比起现在那些不知道是卖情怀还是卖惨的“开源手机”,简直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