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伟胡志婷
12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关于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吹风会上,有媒体提问: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原材料上涨影响,当前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加剧。请问银监会在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
对此,中国银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毛表示,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银监会一直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持之以恒地推进,疫情期间政策措施出台力度加大。
毛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中国本报记者周
至于信贷投放政策,要求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要“增二”,对五大国有银行来说更高。还要求去年增长40%,今年在去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增长30%,发挥国有大型银行的龙头作用。
在制度上,实行差异化的资本监管要求。与零售贷款相比,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资产权重按75%计算,以减少资本占用。明确的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和不良容忍度。普惠性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可高于各项贷款3个百分点,疫情严重地区可适当提高。出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构建全面系统的体系,对银行小微企业服务进行全面监管评价。
毛表示,近年来,银监会下大力气推动银行建立“敢贷、肯贷、能贷、愿贷”的长效机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在银行内部,主要侧重于体制机制建设和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在体制机制上,引导银行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落实“五专”机制,在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小微企业充分倾斜。在专业服务能力方面,鼓励银行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和模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对外,联合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完善配套政策和基础设施,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小微企业融资的良好外部环境。信用共享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毛说,这套政策“组合拳”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小微企业贷款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45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73万亿元,同比增速24.1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79个百分点。近三年平均增速超过25%,还是很可观的,应该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贷款余额户数3320.9万户,同比增加773.65万户。其中,5家大型银行前11个月增速达37.24%,已提前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0%的增长目标。今年前11个月,全国普惠性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利率为5.71%,自2018年一季度以来下降了2.11个百分点。
毛表示,下一步,银监会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总量,督促银行继续实现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数量“两增”,保持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低水平,确保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二是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银行增加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款、续贷和中长期贷款,提高首贷和信用贷款比重。引导银行加大对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对外贸易等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三是督促银行完善“敢贷、肯贷、能贷、愿贷”的长效机制。用监管和评价的“指挥棒”,督促银行对照评价标准查漏补缺,落实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尽职调查、免责等制度要求,加强产品和模式创新。
四是深化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继续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积极推广“信贷对信贷”模式,深入开展“银税互动”等工作,引导银行积极参与,主动对接,深化数据应用,创新信贷产品。
编辑:郑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