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钱综合报道
本报了解到,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头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头终于回到了故乡。同时,“复兴路上的国宝归来”特展也将于今日起在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举行。以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像头像展示为核心展品,综合运用珍贵文物、历史图片、数字修复、3D打印石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讲述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与回归的历史,展示流失文物调查研究、考古发掘、修复保护的最新成果。
据悉,今年2月11日晚,农历大年三十,这尊佛头曾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全国人民共庆新春佳节、共庆团圆。
经过曲折的追索过程,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帮助天龙山石窟的佛首回到了祖国和原来的版图。今天上午,佛头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正式入驻西藏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龙山佛像的一部分
回到天龙山的佛头
太原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展览现场
天龙山曾以精湛的石雕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而闻名。魏、北齐、隋唐,跨越近二百年,敲崖之声不绝于耳。历代顶级工匠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宝藏,独特的“天龙山风格”见证了中国文明谱系中石窟艺术的巅峰。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的天龙山外景
百年前,这座山经历了中国石窟寺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劫掠。现在,佛头又回来了。本次展览以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像头像为核心展品,综合运用珍贵文物、历史图片、数字修复、3D打印石窟等形式,全方位讲述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与回归的历史,展示流失文物调查研究、考古发掘、修复保护的最新成果。
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和隋唐时期(534-720),形成25个洞穴和500多尊雕像。他们以精湛的石雕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天龙山的造像典雅、柔美、浑厚、秀丽、典雅。在国际上被称为“天龙山式”,是同时期石窟造像的杰出代表。此外,天龙山石窟的发掘与北朝高王室、隋唐贵族关系密切,反映了我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辉煌成就。天龙山石窟也反映了中国石雕的发展演变,是中国佛教石窟逐渐本土化的重要节点。石窟仿木建筑的八角柱、人字拱、三升拱,雕刻精美、准确,是唐代以前仿木建筑的重要补充案例。天龙山的人文历史与晋阳城的繁荣密切相关,是反映东魏晋阳、唐代北齐别都、北渡地位的重要实物。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的太原天龙山第八窟外景。
展览的第一单元“乱世遗迹”回顾了天龙山石窟的曲折历史。20世纪20年代,山林中的天龙山石窟被重新发现,震惊世界。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内外勾结,石窟的精华被洗劫一空:几乎所有的造像都被凿在头上,有的甚至被盗得满身都是……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天龙山石窟共有240多尊造像被盗凿,150多尊造像成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的珍宝,下落不明。中国的石窟寺抢劫以天龙山为主。这是人类文明的浩劫,也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精选了外村泰次郎等人在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20张天龙山石窟老照片及其对应的现在照片,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展示。此外,20尊流失海外的美丽雕像以彩色图像的形式展示。
村上太二郎天龙山石窟照片集,图版35(第8窟北龛佛像)
当你步入第二展厅的“重返繁荣”单元时,你会有一种穿越感,因为展厅被重建成了第八个洞穴的形状。洞穴北墙、东墙、西墙的壁龛、神像完全呈现在室内,佛头摆放在展厅中央,营造出一种昔日“家”的氛围。眼前的整个画面会让人感到心安:佛头终于到家了。
如果你仔细看这个佛头,你会发现她比镜头里的形象作品更可爱。佛头发髻较低,脸圆,双目微闭,嘴唇微撅,笑容含蓄。无论你站在哪里看,佛头的笑脸永远不灭。在这个国家,这个城市,这个山,这个洞,佛的微笑又一次在天龙山绽放,那微笑抚慰了中国几百年离开战火的伤痛。
展览现场
在展厅里,还有天龙山石窟出土的遗迹和雕像,以及天龙寺遗址出土的一批石像。这些珍贵的石窟文物也是首次向世人展示,尤其是一批唐代佛教造像,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堪称唐代天龙山最好的石雕。
天龙山石窟出土的遗迹
一尊胡人雕像,高鼻深目,颧骨微凸,留着胡须,额头上戴着“hooping咒”,就像《西游记》中孙武空戴的“hooping”,这是巧合吗?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佩戴“紧箍”的雕像极为罕见。在另一尊胡人塑像中,依然高鼻深目,双目微闭,但嘴角微开,面颊上隐约露出一个小酒窝...这些胡人塑像都很有特色,从侧面反映了唐代太原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余浩说。
展览现场展出的雕像
第八窟是天龙山唯一的隋石窟,开凿于黄凯四年(584)。当时的隋文帝,隋文帝,即将灭掉南朝的陈,统一全国,结束西晋以来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总结了民族大融合的政治文化成果,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创造了一个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富裕、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帝王之治”。第八窟的建造体现了时代的雄浑风格。
展览现场展出的雕像
展览现场展出的雕像
展览现场展出的雕像
展览现场展出的雕像
第八窟的雕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佛、菩萨、弟子面部圆润,体态丰满,体现了北齐至隋代造像的特点,开创了唐代造像优美丰满的先河。佛祖北归的脸是微笑的,平和的,慈悲的;壁龛外的弟子和菩萨雕像扭曲变形,充满变化;石窟外两侧火红色的雕像雄伟夺目,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雕刻技艺。特别是洞顶的飞天壁画,手拿果盘,体态轻盈,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隋朝壁画,尤为珍贵。
历经百年漂泊,天龙山佛头回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佛祖初归,置于林泉山川之间,更能诠释天龙山石窟造像的原始脉络,真实再现天龙山辉煌的石窟艺术。佛头的回归,也将为研究天龙山石窟和隋代太原地区佛教美术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根据国家文物局提供的资料,部分资料来自论文和文博山西)
阅读:回到被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佛头和天龙山石窟。
这个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山西天龙山石窟佛头,今年出现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历史上的天龙山石窟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历“大灾难”的?该报记者试图从一系列史料中还原佛头和石窟的故事。
在亿万观众的关注下,这个佛头将成为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佛头。它看起来如此优雅独特,但在整个天龙山石窟中只是沧海一粟。从年代上看,既没有东魏北齐“占”的造像早,也没有第九窟佛像高。现在需要承载上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整体被毁的历史来警醒人们,为他们默哀。
历史上的天龙山石窟是什么风格?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经历大灾难的?这个佛头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作为洞内的主像,有哪些佛像陪伴过?
天龙山石窟视觉
天龙山的伤口
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默默地屹立了几千年。直到1918年,日本学者关第一次访问中国,发表了《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1920年前后,长盘大定还参观了天龙山石窟,并出版了《探古圣贤风光》一书。之后日本学者纷至沓来,使得天龙山石窟在日本名声大噪,也为其后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日本学者到达天龙山石窟才几年,天龙山石窟就遭到严重破坏。日本学者张明杰说,天龙山石窟被盗与日本跨国商会山中伸弥商会有很大关系。这个商会的领袖贞次郎去过天龙山两次,第一次是在1924年。“他是世界级的艺术品经销商,就像现在有影响力的房地产商一样。喜欢哪块地,哪块地肯定升值。他去看天龙山石窟,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这些石佛是可以赚钱的。当地不法分子晚上用照明和凿子工具盗走了很多佛头。这些被盗的佛头,大部分都是山中商会买的。1928年,山中商会在大阪举行拍卖,其中有四五十尊天龙山石像,仅佛头就有45尊。这种行为加剧了天龙山石窟的破坏。后来天龙山佛像出现在钟山商会的几场拍卖会上。”
钟佐次郎等人在中国
钟山商会是一家代购店,从中国购买古董,然后销往欧洲和美洲。钟山商会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当时称为“商务办事处”),观察这个国家的人的喜好,比如美国最畅销的青铜器和石佛。英国人喜欢收集陶瓷,钟山商会在购买时会关注这些特点。据报道,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钟山商会欧美分会经销的文物中,有8%和90%来自中国大陆,尤其是北京分会。
当时日本业界盛传,佐丹奴在中国购物是“一网打尽”,基本采取“无拘无束”的形式,要多少有多少,现金支付。中国人一大早就会带着大大小小的包裹排队等待收购。指挥贞次郎的中国店员,让排队的人把古董依次摆放在一张长桌上,然后由出差在外的欧美各分店的工作人员挑选,最后在专门的会计室用现金结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天龙山石窟遭受如此彻底的破坏。
中国广袤土地上许多历史遗迹的最后剪影,可以从最早来华的日本学者关、长盘大定、竹下武太郎等人的书中看到。这些学者常常深情地描述他们在中国的经历。例如,将中国命名为“精神故国”的竹下武太郎说:“佛像本身就隐藏在可敬的创造者的空之中。”在清晨的光线或黄昏的夕阳下从远处仰望,不禁被佛陀庄严慈悲的面容深深打动。"
他们还痛斥当时中国在修复佛像时在佛像上涂颜料的做法。最终,他们还导致并默许了日本商会在中国肆意收藏文物,并被不法分子引诱盗卖佛像,使整个天龙山石窟在短短几年内被彻底破坏。
日本学者留下的中国文物画像
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回头看天龙山和很多历史遗迹,就不得不向这些清末到中国的日本学者求教了。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带着当地华人翻山越岭地考察、拍照,最后汇编成书。最近,这些日本学者的作品被用来考证和追溯佛头两次。比如2018年苏富比秋拍,拍卖了一个中国唐代的佛头。有文物爱好者发现,这尊佛头与民国时期洛阳龙门石窟1720窟被盗的一尊佛头高度相似。对比图是日本学者写的一本书,名字叫《中国文化史记》(中文版叫《清末民国中国名胜地图集》)。
《晚清中国名胜图册》第二卷关“晋南洞”照片中的佛头与苏富比拍卖的佛头之比较。
这次被追捧的佛头,通过与1922年3月日本学者拍摄的天龙山石窟第35号图版和1923年10月拍摄的天龙山石窟第41号图版所展示的第8窟北壁佛像原图进行对比,也确定为天龙山石窟造像。
岩田天龙山石窟41号盘截图(左),第一尊佛回归后拍摄的高清图片(右图为罗征拍摄)。国家文物局供图
佛像的脸型、五官、形状、精神高度一致,尤其是右脸颊上的斑驳痕迹,从右眼皮下一直延伸到右耳,与实物完全一致。佛像头部和面部的一些细微特征,如右脸颊的小斑点和颈部的风化边缘,也是一致的。根据目前石窟遗存的历史图片推测,佛头被盗凿后,对其背部和鼻子进行了修整。
佛身位于第八窟,此处年表和造像保存完好。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远郊天龙山东西两峰的崖腰处。
日本学者对石窟分布的统计
常大定写道,1925年,他的学生拍摄的天龙山石窟“几无幸免,全部被毁,其貌不堪入目”,“大部分有价值的都丢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自然,甚至没有当年的辉煌。由关和常盘大定共同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志》(中国画报2019年出版,为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保存了他们和学生游览天龙山后拍摄的图片以及游览过程中的笔记。
这次回归的佛头来自第八窟。第八号洞穴非常重要,因为前廊有隋黄凯四年开放的洞穴雕像纪念碑(后来称为黄凯皇帝的石室铭文)。学者在考察其他洞窟的年代时,会参考8号洞窟的形制、题材、造像特征、雕刻技法等,据常大定考证,帝开石室碑文载有以下语句:“有周,无无上灭道”和“□隋福云,冠前□,绍隆护法,洪等。”。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洞中的这个碑是在北周废佛、隋朝恢复佛教之后修建的。碑文末尾写着“初氏年”,是隋开帝四年(584年)。至于隋朝佛教复兴时初中的拜佛和立塔造像,碑文上写着“一尉一候官,各处冒烟,常称□□□□”,可见当年的盛况。碑文背面所列的人名有邓□□ □、香火诸、翟诸、、诸、道场诸、光明诸、诸。大概知道每个人是如何对这个洞穴的挖掘做出贡献的。
“开皇石室”部分
第八洞示意图
据关震调查,石窟入口左右两侧有柱,柱肩呈粽子状,上面有带碗状柱头的金卷轴。在入口上方,做一个莲花拱门。整个莲花拱门一直延伸到两端的柱头,都雕刻着凤凰的图形。入口左右各有仁王雕像,高七尺五寸,造型古朴,但雄浑豪放。左壁碑文旁还有一尊孝仁王像。右边墙上有一个壁龛,这在整个洞穴中是独一无二的。龛里有三尊佛。壁龛上方有一个长方形的凹盘,或者是一开始就打算嵌一个小壁龛就不得而知了。入口的双柱下,当初雕的是石狮,现在大部分都损坏了。
在第八洞入口处的双柱下面
洞中央有方柱,四面有龛。佛龛里,所有雕刻的佛像都坐在莲花座上,左右两边供着罗汉。佛像的上部和左右两边都是半卷的。
日本学者拍摄的中央方柱前的佛像
网友拍下的这个地点的现状
石窟的左右壁和后壁中间各有两个龛,均刻有莲花拱门。莲花拱门两端雕有凤凰蹼足。还有柱子,柱子的头饰是卷金支撑莲花拱的。主佛像放在龛内的方座上,背后有一盏桂形背光灯。龛壁左右各有二罗汉二菩萨。
右壁龛
左壁神龛左侧的罗汉、菩萨像。
锡比的现状
关震认为:“石窟中的佛、菩萨、罗汉的姿势,都是北齐时期佛像的雕刻技法。虽然优雅迷人,但主调厚重朴实。因为这个石窟的碑文有记载,它的发掘日期无疑是隋朝黄凯四年。这个石窟不仅是天龙山唯一有铭文标明发掘日期的石窟,也是规模比较大、造像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国家文物局还表示,佛像头部低平,脸圆,面带微笑,雕刻技艺娴熟,表现手法细腻,时代特色鲜明。他具有北朝晚期至隋代早期的鲜明特征,是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
8号洞穴的外部景观
第九洞,在第八洞中间隔着一个山谷,是整个天龙山石窟的中心。三个洞窟的屋檐拔地而起,最大的佛像贯穿三层楼。
第九个洞穴的上层,伟大的尼古姆雕像
第九窟下层,三大菩萨(中)文殊菩萨
编辑: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