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乡村致富热火朝天(致富俺们村游戏)

满眼绿色的大棚,酸菜坛子里的酸菜,怒放的高铁……隆冬时节,广袤的黑土地上不乏忙碌的景象。记者在辽宁农村的深入采访显示,特色农业产业正在加快发展,让农民尝到了增收致富的快乐。

“南方水果”生长在东北。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但在大连旅顺口区长城街道刘村的大棚里,却是一片满目苍翠的景象。沉甸甸的木瓜挂满枝头,饱满的火龙果鲜红,绿皮甘蔗长势良好,宛如一幅“南国风光”。

果农王延华2003年到南方旅游时,偶然品尝到了当地盛产的火龙果,味道香甜可口,比她在东北老家吃过的火龙果好多了。她和农民交流后发现,即使火龙果品质再好,一旦经过长途运输,口感也会大打折扣。

“家乡的人怎么能吃到新鲜的火龙果呢?”发现商机后,王延华立即引进了50棵火龙果幼苗,种植在自己的温室里。经过不断的改良、淘汰、再改良,到2014年,改良优化后的王延华火龙果培育成功,果实硕大饱满,鲜嫩可口,口感香甜,不失原有品种的口感。农技人员说,这种火龙果耐寒、耐瘠薄,生长速度快,非常适合北方大棚种植。

当时王延华的火龙果大棚卖水果和苗木,不仅收回了近10年的投资,还微利。尝到火龙果的甜头后,王延华希望更多的南方水果落户东北。2017年,她先后引进木瓜、杨桃、香蕉、芒果、枇杷等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开始立体复合种植。

目前,约有30种南方水果在大连生根发芽,这些有机种植的水果成熟后送往沈阳、北京等地。王延华每亩大棚纯收入达10多万元。不仅在大连,在辽宁朝阳、哈尔滨、黑龙江等地,她种植南方水果都取得了成功。

“富人家不富,但每一个富人家都是真富。”如今,王延华带领大连当地农民承包40多个大棚,按照“孵化器”模式提供种苗和技术,开展特色种植,带动农民致富。

腌制的酸菜给人一种“快乐的味道”

步入4000多平米的现代化厂房,一股酸味扑鼻而来。放眼望去,5米深的酸菜池密密麻麻,还得用吊车来放白菜。在二次发酵车间,每个酸菜罐的直径为3米...

这是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村的一家酸菜厂家。其产品出口13个国家,年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

汤岗子村原党支部书记杨春杰站在酸菜缸旁说,2015年,村里的酸菜厂刚投产两个月,他就带着20箱共计480斤的成品袋装酸菜到沈阳参加农博会。他没想到一入市就被泼了冷水。“别说卖,连送都送不了。”

此后,杨春杰潜心研究如何提高酸菜的质量和档次。除了使用最好的黄包菜、纯天然地下深岩冷矿泉水等优质原料进行腌制,他还邀请了辽宁省农科院的相关专家帮助改进技术。

主食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杨春杰带领村民一点一滴积累,终于腌制出了市场认可的酸菜。“我记得我们的酸菜第一次出口日本。商检时扣留了6天,进行了312项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免检。”杨春杰自豪地说。

如今,“第一桶金效应”吸引村民加入到原白菜种植中。公司成立至今,已向村民分红1600多万元,村民们自豪地介绍:“我们村的酸菜坛子,腌出了‘幸福的味道’!”

“新高铁”上的花

辽西寒冬,滴水成冰,朝阳凌源市东吴关村的一个花卉大棚里却温暖如春。7000多朵百合花竞相开放,花农赵恩兵和妻子忙着摘花、扎束、装车。

从此,遥望远方,一座座横跨南北的铁路桥巍然耸立。高铁不时快速驶过,呼啸而过。

这就是2021年开通的京沈高铁。凌源市位于辽宁省西部,紧邻河北省,素有“中国百合第一县”、“北方之都”的美誉。这条高铁的开通,给这座县级市的花卉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

网游致富村

“原来是交通不方便。比如沈阳商人来凌源,要坐绿皮火车,要倒一次,要5个小时。”东吴关村的花农、第一个花卉经纪人赵孝全,正巧来花棚谈生意。他告诉记者,现在高铁通了,从沈阳、北京到凌源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商家多了,生意也红火了。

网上“高铁”也让凌源花卉走得更远,花农从中受益。

在东吴关村村委会旁边的一间民房里,记者看到一位花农正对着镜头,坐在一片花丛中间,剪着花,做着现场销售。从2020年开始,她开始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来秀花。直播时,她不仅卖花,还告诉大家养护、修剪、造型的技巧。

在凌源,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卖花的花农更多。当地政府也开始向电子商务发力。2021年7月,帮助农民与花店对接的“添彩平台”上线。农民一键上传自己的产品照片,然后打包邮寄到网上,提高了产业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

“只要人们努力工作,繁荣的道路就可以开满鲜花。”赵孝全说,“我在考虑多建几个棚子,扩大规模,增加收入。这高铁跑得真快,我这辈子都不能落后!”

(综合记者郭翔、张伯群、邹、吴、白涌泉、李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