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博光
最近国内节目《天赐好声音3》出圈了,不是综艺歌。而是节目第二封信里的评论出了第二圈,可能是因为信里说了为什么综艺节目的封面那么多。节目嘉宾和音乐人各抒己见,结果却无法说服观众。
最后辛退出了这个综艺,所以这件事其实让这个综艺火了一把。
《天籁之声3》的评论和撤信让我个人想到了两个问题。第一,国内音乐综艺节目的发展显然已经到了天花板,急需突破。信中说综艺节目中翻唱经典歌曲,不注重原创,是个问题。
另一个是比苏见信早出生的Shin band也是翻唱歌手,所以他明白这个翻唱带来的好处,也明白原创不好的想法,所以他并不是太支持翻唱。
这也是苏见信和信乐队在华语乐坛,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台湾乐坛的地位。
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流行乐队是五月天、信乐队、苏打绿和F.I.R..当然,同时期还有、林等独立乐队,都是独立乐队,所以不是一个路子。但是Shin乐队的历史地位就更不用说五月天和苏打绿了,明显不如菲儿乐队。
原因是苏见信单飞了,说到中国乐队,汪峰也差不多。然而,单飞之后,苏见信在华语乐坛的地位明显不如汪峰。为什么?
同样是摇滚乐队,信乐团为何没能成为第二个五月天为什么Shin乐队没有成为下一个五月天或者苏打绿?其实一开始就说了,大概就两个问题!
第一,翻唱歌曲太多。作为一个乐队,翻唱的歌太多了。即使五月天和早期苏打绿被批评为早期歌曲,也就是流行摇滚,歌曲都是自己写的,歌词和歌曲都是自己编的,自己唱,而Shin band涵盖了太多的歌曲。
Shin band的《离歌》涵盖了金建模的情歌,Shin band的《海阔天空空》涵盖了离开我的理由,《死后的爱》涵盖了朴万奎的《千年之恋》,《如果》涵盖了李承哲的《嫉妒上帝》等。
如果说那个年代的港台乐坛是日本乐坛的天下,那么这个Shin乐队就是第一个覆盖韩国乐坛的。这首翻唱经典不会影响它在市场上的传播,但自然会影响歌坛的地位。作为翻唱乐团能有多高?
还是说,他们出道早。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和版权,然后原来的讨论要求也不是太严格。你能想象一个中国乐队最著名的歌曲现在都被翻唱了吗?
其次,Shin乐队和苏见信的原创能力较弱。如果所有的名曲都被翻唱了,总会有那支乐团没有翻唱的歌吧?其实Shin band和何新除了翻唱的歌还有原唱,但问题是原唱,很多歌词都不是他们的。
其实苏见信在Shin band只出了两张专辑,和汪峰在鲍家街的第43张一样。不过鲍家街的43号歌基本都是汪峰创作的,而Shin band的两张专辑基本都是翻唱歌曲。请看作曲一栏,不是外国歌曲就是翻唱韩国歌曲。
后来辛赫去了个人冯,但是汪峰后面的近十张专辑都是他自己作曲编曲的,而辛赫的个人专辑像《我就是我》、《聚星》、《当我在》等等。他没有原创歌曲,问题是热门歌曲都是别人作曲的。
像单飞时的很多热播歌曲《魂》《冷火》《火中的孤独》等等。
这些歌曲都是李荣浩作曲的,没错,就是那个李荣浩,这就有点尴尬了。因为这相当于汪峰单飞,北京北京,飞得更高,生命怒放,存在等等都是别人写的。
总之,苏见信是港台音乐30年的歌手。他有一副容易辨认的嗓音和良好的歌唱技巧。不像纯歌手,他还是有一定的创作能力。然而不管Shin band的独唱生涯如何,这首大热的经典歌曲。要么是翻唱,要么这首歌是别人写的。
结合摇滚在两岸三地的传播力和地位评价,这个市场是因为港台的人气优势在上面传播的,而新河的Shin乐队也确实是因为他挑剔的嗓音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也是他现在的地位)。
但缺乏原创能力的翻唱大川,让他与当代台湾省乐坛相提并论。虽然他也是流行摇滚,比不上以原创为主的五月天,但也不用提后来升级的苏打绿。与当代大陆乐坛相比,他比不上同样两张专辑单飞的汪峰。
港台乐坛翻唱为何那么泛滥?这个答案比想象的简单
现在说到华语乐坛,我很怀念港台乐坛是怎样的,但是我阻止不了大家对港台翻唱泛滥的抱怨。说到为什么港台乐坛翻唱,答案很简单。
大概和大陆乐坛这几年一样,观众的欣赏水平没上来,只喜欢听好歌;为了资本的利益,我会推好听的歌(前几年推过爱豆,后来又是爱豆唱跳挂短视频歌),但是这个原创已经很难了,这个好听的原创会更难。这个时间是最快最容易的。有两个选择。
首先,翻唱优秀的外国歌曲。这些歌能在国外火起来,证明它们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全世界听众的口味都很受欢迎,尤其是那些旋律简单、节奏明快、舞蹈轻松的歌曲。你的中文歌词不错,加上你辨识度高的嗓音和唱功,很容易一炮而红。
二是从国外抄袭这类歌曲。至于操作,都一样。不同的是封面是有版权的,这个抄袭是没有版权的。至于先上车再买票两个版本还是什么调,就不说了。
港台音乐的翻唱因为经济发展较早,所以一直比较泛滥。70年代,市民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有了较大的需求。那时候港台的首都和现在大陆的首都差别不大,完全支持原唱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买外国歌,尤其是日本歌的版权封面成为主流。
这个封面故事在香港乐坛更是非同小可,因为香港地方更小,人口更少,经济更发达,唱片业和包装模式也相对成熟。香港人是很务实的,所以充满粤语歌词的好作品能迅速成为热播剧,也能拿下本土明星。
香港乐坛不只是日本的翻唱。早些年,就连我们大陆的《南泥湾》《没事》之类的歌都被翻译成粤语作品。只能说香港人太商业化了。在那个大环境下确实如此,而且那个时候很多歌手都没有多少乐理知识,就是为了找工作。他们可能很难唱歌,更不用说作曲了。
会作曲的人,从小就培养了音乐素养,或者像谭咏麟、林子祥、黄家驹这些早期加入乐队的人,自然创作会相对简单。但是他们也开始从翻唱英文歌慢慢过渡到原创,比大陆摇滚还要慢。
一方面,粤曲文化发展较晚,文化底蕴没有普通话深厚,需要大量吸收外来文化提供创作土壤;另一方面,翻唱对唱片公司来说赚钱极快,所以泛滥。
同时台湾省的当代乐坛,地方更大,人口更多,历史背景也深得多。大家要记住一点。如果这样的华语乐坛发展下去,mainland China将会出现八十年代的摇滚运动,台湾乐坛将会出现六、七十年代的「民歌运动」。
在香港,只有第一教父许冠杰把粤语歌带入香港乐坛,四大天王背后的张学友是商业产业链的产物。香港乐坛一直没有文化运动的定义(电影新浪潮)。
台湾省、罗大佑、李宗盛等地的民歌运动后。开始创造生存的土壤。上世纪80年代末,台省乐坛还评了齐秦、周华健、王杰、童安格四大天王,基本都是能自己作词和歌曲的歌手(偶尔翻唱)。
这个时代的台湾省原创歌手有张东健、、伍佰、郑志华等。严格来说,大家的水平和香港的陈百强、黄家驹不相上下,但香港乐坛只有这几位歌手。主流都是四大天王、李克勤之类的商业音乐人(别人写的歌和翻唱很泛滥)。
这就是台湾省乐坛强大的一面。这个原创者的环境比较好,行业有积累,所以会在2000年左右迎来纣王陶林这样的创作者时代。还有一个好处是,除了是歌手,还有更多支持歌手的创作者,水平更高。
2000年左右,他们支持(Bug)、(李氏兄弟)、她(袁惟仁、石仁成等。)、萧亚轩、蔡依林等歌手。
虽然台湾省的乐坛好了很多,但还是摆脱不了巅峰时期翻唱日外歌曲的问题。除了这次提到的Shin乐队,其他靠翻唱出名的音乐人就不说了。
因为这种对原有体制的不支持,香港乐坛在2000年后就失败了,台湾省乐坛在2010年后也失败了。桌面新浪漫乐队虽然出现在2015年之后,但经济发展乏力,虽有优秀作品,却难以重现辉煌。
港台翻唱泛滥,内地短视频神曲当道?华语乐坛还有救吗
最后说一下现在的华语乐坛。为什么港台的封面也很猖狂,却能撑得住?现在华语乐坛的封面不能。这有几个原因。
首先,全世界的音乐产业都在衰落。以前作为港台乐坛最大翻唱的日本乐坛,确实没落了,虽然根基还很牢固。现在韩国乐坛主流是直接走歌舞路线。前几年中国爱豆选秀巅峰时期,没有韩国歌曲的翻唱。
最后你会发现翻唱的韩国歌曲在中国自然是接受不了的,很少有热歌(只是一首神曲《卡路里》)。
二是现在的封面成本高,舆论环境已经不一样了。互联网时代,年轻听众越来越重视版权和原创。这个靠翻唱走红的音乐人评价不高,除非你只是个翻唱的网络名人。
事实上,mainland China也有一些音乐人在火,比如《老男孩》里的筷子兄弟,《风起时》里的辣椒优惠券等等。最终你会发现后面的音乐人少了,以前是以歌手的身份去翻唱,甚至成为音乐人,而现在你只是一个网络名人。
最后,目前靠封面和抄袭的网络名人的能力和水平真的不行。毕竟互联网时代消失的更快。声卡,唱卖肉和人是最大的看点,语音识别和唱功成了最后的舞台。就连老范和隔壁刘玉宁这样的顶级音乐人都很难成为主流音乐人,更别说其他一堆封面网络名人了。
这些翻唱、抄袭网络名人音乐人的音乐人,再加上卖座却不出圈的歌舞爱豆,掌握了整个华语乐坛,现在看来华语乐坛已经不行了。至于真正懂原创又不错的音乐人,我写过很多次。
现在内地有很多独立音乐圈,但除非资本力推,否则观众是听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