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畅牧荑
编辑 | 李奥
不论全球性的公众健康危机,还是行业性的价值增长瓶颈危机,纵观历史,危机经常会成为一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革新变革力量,引领未来发展的方向。
站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回头看,所有人都会记住这“极不平凡”的一年,这是致命病毒引发全球疫情和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一年,也是全球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衰退的一年。疫情的暴发成为企业快速、持续响应危机的能力的试金石,企业分化越发明显:有的公司遭遇了无可挽回的重创,有的公司借力疫情创造的风口一路狂飙,也有一些公司凭借自身硬实力在这场危机中加速转型,布局未来,正如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保险业在2020年初遭遇了不小冲击:年初疫情严重导致保险代理人线下展业困难,严重影响到了第一季度的业绩。而此时中国平安寿险改革正进入深水区。但是,在种种逆境中,中国平安显示出了更强的韧性:发轫于2年前的寿险改革逆风提速,渐行渐深;医疗生态圈布局成型,医疗科技应用场景落地持续推进;领先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完成赴美上市;尤其中国平安多年来积攒的科技实力,在这一年展露头角,不论在其保险主业,还是在生态圈战略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时的中国平安相较年初,业务布局更加完善,改革后的增长动力更加强劲。尤其是在下半年,中国平安的各项布局成果更加显现。不论是全球性的公众健康危机,还是行业性的业务价值增长瓶颈,纵观历史,危中也有机。危机经常会成为一种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革新变革力量,引领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用平安人寿产品代言人王一博主演的电视剧《有匪》中的一句话说,命运悬在刀尖上,而刀尖须得永远向前。这样才能在“冷铁卷刃前,得以窥见天光”。
寿险改革2.0,进入深水区
11月26日,平安人寿宣布王一博成为公司首位产品代言人,代言平安人寿人身险系列产品。这一消息可以看作是平安寿险改革的成果之一,标志着平安寿险转向年轻化和新的展业生态。平安寿险是拥有着25年历史的国民保险品牌,而王一博则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广受欢迎的新生代偶像明星。看起来完全不搭界的两方相互碰撞,映照出的是平安人寿改革的决心。平安人寿在2020年初发布的《2019客户白皮书》显示,平安人寿的客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同时投保客群近年来呈现出高收入、高学历、更多年轻“小两口”家庭的趋势。在此之前,微保发布的《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也显示,60后和70后群体首次购险时均超过30岁,而80后的首次购险年龄降至26.7岁,90后更降至 21.7岁。保险年轻化趋势尽显。早在2018年,平安人寿就已察觉到改革的必要性。为应对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平安开启了寿险改革,在产品、代理人、渠道、组织架构 和数字化推动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错,并将改革动作拆分为15个项目,其中至关重要的新版《平安人寿代理人基本法》在今年全面落实。升级版的《基本法》引导代理人长期收入水平的提升,尤其增加了对中等产能的代理人利益倾斜。主要包括三点修订:一是机构重新分类,二是外勤代理人分层,三是加大长期的投入。马明哲在2020年初的财报会上阐述了平安寿险改革的初衷,“我们希望成为全球最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不仅是规模最大,还要成为行业的标杆,创造一个新型的人寿保险的经营模式。”而新模式核心是打造一支“高产能、高收入、高质量”百万代理人队伍。
银行零售转型,新三年再出发
未来中国经济将从投资驱动,逐步走向科技驱动和消费驱动。当对公业务在经济下行期暴露更多风险,零售业务的前景和重要性就凸显出来。2016年,平安银行启动零售转型,正式定位于建设“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2019年,该行再次提出了“新三年”战略目标,着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并以重塑资产负债表作为新三年转型的重中之重。2020年正是平安银行新三年战略举措的起步之年,承接三张名片的定位,平安银行推出了“数据化经营、线上化运营、综合化服务、生态化发展”的零售“四化”新策略,推动零售业务转型的换挡升级。具体来说,着眼于数据治理、数据中台、AI平台三大项目群的建设,平安银行今年推出了“A+新核心系统”,可以支持10亿级交易账户、实现10亿级海量日交易量;在业内首创私募AI智能视讯,以AI视讯坐席代替人工视讯坐席,客户等待时长由10分钟降低至无需等待,2020年1-9月AI视讯替代率3最高近80%;口袋银行APP产品进一步升级迭代,并在第三季度重点加强了口袋银行 APP 生活场景的建设,引入商超连锁商户,推出了口袋超市频道,同时积极与互联网头部公司合作,引入外部高频生活场景服务。这些举措令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在疫情冲击下也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截至2020年9月末,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24881.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5%;零售客户数10364.3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8%;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为10796.7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0.7%,月活用户达3247.15万户,其中生活场景月活跃用户数超 1110 万户。同时,平安银行的私行财富客户达92.25万户,较2019年末增长了18.4%,私行达标客户达25.53万户,较2019年末增长26.3%,其中私行达标客户的资产管理规模为10494.94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43.0%。平安银行在2020年还获得了两项大奖:“亚洲最佳数字银行”奖和《欧洲货币》的“全球最佳数字银行”奖,也是首家获得该奖项的中资银行。《欧洲货币》认为“平安银行树立了属于自己的数字化银行全新标准”。2020年12月22日,“长征八号”火箭发射成功,其运载的卫星中就包括由平安银行定制、国电高科研发的首颗金融界物联网卫星“平安1号”。这标志着平安银行的转型进入了新高度。平安银行将通过物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与其资产联结,为企业提供有效和可视化的资产监控与控制服务,同时提供数字化经营基础设施,最终承载万亿级供应链及数字金融资产。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有信心在新的三年,借助平安集团科技优势,依托现有科技能力,在下一个发展周期中稳健起飞,兑现承诺,把平安银行的科技属性、科技特色越做越鲜明。”
疫情成风口,医疗生态圈崛起
9月22日,中国平安在深圳举行投资者开放日,首次全面披露了医疗生态圈战略及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成果。其实平安的医疗生态圈布局早在2020年初就已经显示出了其能量。在疫情爆发初期,平安好医就是湖北省委健委公示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机构。当时第三方检测机构共13家。平安好医全称为武汉平安好医医学检验实验室,隶属于平安医保科技。平安医保科技是中国平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布局。在被指定为第三方检测机构之前,平安医保科技已经推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远程义诊,并为武汉提供了移动CT影响检查等服务。除了平安医保科技,港股上市的平安好医生(01833.HK)亦在此次疫情中表现出了身为互联网在线诊疗企业第一股的担当。平安好医生在疫情之初就启动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紧急预案,成立了抗击新冠肺炎指挥中心,开通线上问诊。公开数据显示,自1月20日至2月10日,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截至目前,其用户数高达3.46亿,月活跃用户数达6727万人,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移动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在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至27.5亿元,其中在线医疗收入大幅增长107%至6.95亿元。平安好医生所代表的新业态在疫情期间的突出表现令投资者对中国平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投注了更多目光。按照规划,平安未来将从政府、用户、服务方、支付方与科技5个方面发力构建医疗生态闭环,以抓住医疗健康市场的巨大发展机遇,打造公司未来价值增长新引擎。平安医疗生态圈所覆盖的多家线上+线下的医疗健康相关公司的业务之间将形成有效互补。其中,平安智慧医疗服务政府端,平安好医生占据用户及线上医疗服务端、平安智慧医疗占据线下医疗服务端,平安人寿、平安养老险、平安医保科技、平安健康险服务支付端,平安医疗科技研究院等提供技术研究支撑。中国平安在11月还披露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平安每年15%到20%的新增金融客户都来自于医疗生态圈,使用医疗生态圈服务的金融客户平均合同数为3.1个,相比之下其他客户为2.0个;使用医疗生态圈服务的金融客户AUM(资产管理规模)约为1万元,其他客户为5600元。可见,平安的医疗生态圈在这一年显示出了与主业强烈的协同性。
科技力量彰显,赋能生态圈
实际上,医疗生态圈是平安布局的“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智慧城市”等生态圈战略之一。这个庞大的综合服务平台覆盖了数百个城市和数以百万计的业态,为科技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场景。《经济学人》在12月初的一篇文章中评论道:“平安也越来越擅长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交叉销售’,即向客户出售集团其他业务部门的更多产品,从而在不产生获客成本的情况下增加收入……而这一切如若没有平安的科技实力做支撑,则不可能实现。科技是平安成功的第三个因素,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平安的科技力量在这一年不断展示肌肉。疫情之初,中国平安上线了支持寿险代理人的AI技术,可以实现代理人的面试、培训和销售支持。数据显示,自上线以来,该技术累计面试了720万人次,通过问代理人问题,综合其面部表情、细微动作等为代理人画像,并进行精准分类,并对代理人进行多维度的培训及管理。那时,平安的科技平台能够支持全集团近40万人的远程在家办公和音视频会议需求,单个会议能支持300个人同时上线。其“知鸟”APP能支持超过100万寿险代理人并发在线直播。这些都对中国平安在疫情期间的复工复产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平安的智慧城市业务也开始暂露头角。智慧城市业务主要是要将平安在金融、医疗健康方面积累的科技、经验输出到城市建设,服务范围涵盖政务、生活、交通、医疗等。2020年,中国平安累计在国内144个城市落地这项业务,城市数量相较2019年底增长25%以上。比如为深圳打造的“i深圳”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成近8000项服务事项,其中260项可以实时核验、自动审批,实现95%的个人服务、70%的企业服务线上办理。带着蛇口基因的中国平安,从未有一刻忘记危机感和创新性。早在2013年,马明哲就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的愿景,如今“保险+科技”、“金融+生态”已经成为中国平安的核心战略。自2019年中国平安底部的LOGO也变成了“金融•科技”。中国平安也从不吝啬于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该公司将每年营收的1%用于创新科技的研发。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平安34万名员工中,科研人员达到11万,超过3000名科学家。截至 2020 年 9 月,中国平安集团的科技专利申请数共计28037 项,较年初增加6654项,目前已有25 个科技研发实验室和八个研究院。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也带来了显著的回报。2020年前三季度,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650.28亿,同比增长8.3%;2020年上半年,平安AI驱动产品销售规模达1763亿元,同比增长104%;AI在服务过程中带来的产品销售规模达1059亿元,覆盖总体平台协同业绩的57.9%。中国平安借助其科技能力孵化的“独角兽”之一——陆金所(LU.N)——也在10月30日登陆纽交所。陆金所也是2020年第一家上市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截至12月29日收盘,陆金所报14.29美元,市值345.5亿美元,较13.5美元的发行价上涨近6%。11月17日,其股价曾触及20.17美元的高点。尽管这一涨幅无法跟一些飙涨的科技公司相比,但是在当下金融科技监管趋严的环境下,已属不易,也体现出了投资者对于陆金所的长期信心。如今,中国平安的对标企业已经不是花旗、汇丰了,而变成了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在12月14日发布的《2018-2020年全球AI专利排行榜TOP100》中,位列前三的企业是三星、IBM和平安集团。其中,平安集团凭借9255件专利位列全国第一、全球第三。12月12日,中国平安还获得了中国生产力学的“中国生产力发展十大卓越企业”,获奖主要原因也是科技创新。中国平安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表示,这一奖项是对平安发展成果、科技水平与创新能效的重要认可。12月15日,中国平安获得2020年度香港公司管治卓越奖。这项评选由香港上市公司商会及香港浸会大学公司管治与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旨在鼓励香港上市公司加强公司管治。评奖委员会表示:“平安采用具有前瞻性的管理方针,覆盖未来十年发展,带领平安从最初的保险企业,发展成为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并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科技生态系统。评奖委员会对平安全面、扎实的公司管治策略及方针表示满意。”
积蓄动能,2021再出发
从财报来看,中国平安的2020年并没那么令人满意。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实现归母营运利润1086.92亿元,同比增长4.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0.41亿元,同比下降20.5%。相比于多年来超过20%的增长率,这一业绩确实没那么好看。不过细分来看,仍有众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标准化产品的线上成交额大增,在第一季度整体销售下滑的环境中,平安的健康险销售同比大增69%,养老险同比增加了9%。随着业绩和估值的修复,中国平安2021年值得期待。突如其来的疫情会导致人们风险意识的觉醒,疫情结束后保险的销售会大幅反弹,比如在SARS结束后,中国保险需求出现报复性反弹。2003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第一次站上了3000亿大关,增长率接近30%。随着生态圈的逐渐成熟,其与平安主业的协同效应也会更加明显。以2020年一季度为例,平安新增个人客户871万人,其中34.7%来自集团各其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12月24日,中国平安正式推出了以”财富心愿,一把实现”为主题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这个活动被称为“平安18节”,将持续到1月28日。以往的这个时候,都是保险公司推出“开门红”的时期。而中国平安在这一年,聚焦疫情后中国家庭财富配置需求,首次在业界提出新时代中国家庭财富观,即倡导“1个家庭需要8种标准财富配置”。这8中标准财富配置包括“财、养、医、游、贷、车、家、教”,涉及平安人寿、平安银行、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等中国平安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百款金融生活产品。中国平安已经不再是一家单纯的保险公司,而是一家真正的综合金融服务公司。作为通过改革和科技力量不断重塑自我并拓展边界的全球金融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者,中国平安正等待在2021年的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