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理论与实务(如何找到邵峰这样的原创性科研拓荒者?和玉资本曾玉谈生物医疗投资)

本报记者何丽萍

“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后,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也进入了快车道。

MSA Capital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曾宇在近日举行的2022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讨论会上表示,近年来,基因编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脑科学、蛋白质结构预测、单细胞测序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和重大科学发现。“这些颠覆性的进展将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研发提供加速器。”

曾宇认为,创新疗法和药物的问世,不仅有助于人类健康,也将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MSA资本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曾宇。

何裕资本多年来一直参与医疗轨道的早期投资。在谈到原创性科研技术转化和产业应用的经验时,曾宇提到了学术界一直在寻找的“原创性”科研先驱。

“目前,何裕资本以国际视野聚焦前沿科学,以‘深度研究+专业素养+顶级科学家资源’的狙击风格,精准捕捉早期优质项目的投资机会。何裕资本专注于真正创新药物的研发,这是中国人真正的原始创新。”曾宇说,“我们觉得应该做国际领先的、长远的、有价值的事情。这表达了我们对医药投资的一种价值观,以及我们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坚定信心。”

在曾瑜看来,中科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邵峰是她一直在学术界寻找的“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开创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

邵峰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科研副主任。2015年12月,时年43岁的邵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邵峰也是2019年未来科学奖-生命科学奖的获得者。

邵峰在自然免疫和细胞死亡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鉴定了许多针对细菌的细胞内免疫受体,包括caspase-11;它认可LPS进一步发现并阐明了炎性小体和caspase蛋白通过Gasdermin D(GSDMD)的剪切活化诱导焦烧性死亡的分子机制,为败血症和炎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Gasdermin家族膜穿孔蛋白的鉴定也重新定义了细胞焦枯死亡,开辟了细胞死亡和免疫研究的新方向。

曾宇提到,当时她看到邵峰在细胞死亡领域的开创性成果将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曾宇认为,让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科研成果躺在论文里或待在实验室里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他鼓励邵峰创业。

2021年初,派若科技治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邵峰为联合创始人。基于邵峰实验室在天然免疫和细胞死亡领域的原创性科学发现,公司致力于开发炎症和肿瘤领域小分子药物的新机制,以满足目前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风险投资利润

邵峰院士走了,曾玉走了。

此前,2021年7月,本报(www.thepaper.cn)记者走访了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燕明生物R&D中心,该中心于当日投入使用。邵峰当天表示,“中国已经到了需要真正的原始创新的时候了。中国的创新型药企要敢于挑战难题,攻关。”同时,他认为现在是我国新药研发的最好时机,这得益于国家战略的倾斜、医改政策的利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平台的搭建,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有资源做出属于中国的原创药。”

曾宇这次也表示,他所信仰的“下一件大事”就是原创一流的创新药。

在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曾宇也指出,国内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资本环境,使得医疗健康科技创新成为风险投资的热门领域。她认为,“在中国,面向全球”正成为中国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的亮点。全球企业开始从中国购买创新药物和其他创新医疗技术的知识产权,上亿美元的首付已经开始出现。

此前,何裕资本已成功投资华大基因、美度科技、诺福喜基因、燕明生物、徐丹生物、华牧生物、凯德尼医疗、狄莺生物、门罗生物、卓凯生物、智云健康、安旭源生物、安都生物等一系列生物医药企业。2022年,何裕资本还成立了首只生物医药人民币基金。

编辑:李跃群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