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仅剩不到5个月时间。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息,并鼓励对投资资产进行市值计量。
同时,为规范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的统一质量标准,资管新规还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的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
这也意味着,凭借“刚性兑付”快速增长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过去的十五年中,相关理财产品在高峰期一度达到5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
1.什么是“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简称“刚兑”),理财产品到期后,产品经理必须向投资者分配投资本金和预期收益。当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出现风险,或者产品本身没有足够的现金价值时,产品经理会自行处理,产品经理自有资金垫付。
第二,为什么要打破“公正交换”?
一般来说,银行理财客户大多是风险厌恶型的,不能接受净值的大幅波动和回撤。购买理财产品的目的不是追求高收益,主要是为了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所以,面对国家打破“刚兑”的决心,很多金融客户其实并不明白背后的原因。
对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当然不希望打破刚兑,不仅需要零损失,而且收益越高越好,最好能随时变现。但投资中总有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的“不可能三位一体”,这是客观规律。
以前在理财产品市场不发达的时候,很多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客户粘性,保护自己的信誉,往往在产品亏损或者达不到预期收益率的时候,就按照预期收益率给投资者支付。“刚兑”表面上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实际上是一种伤害。
这种方式不仅背离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特征,而且使风险在金融体系中不断累积,加剧了道德风险。
当市场收益率整体上涨时,预期收益率只能锁定固定收益,造成机会成本,多出来的收益被资产管理机构拿走。当市场收益率下行时,如果给投资者支付预期收益率,机构将被迫追求更高风险的资产,风险不言而喻。
3.什么是净值型理财产品?
对于经常购买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净值这个概念并不陌生。简单地说,净值是评估投资组合的一种方式。
计算公式如下:单位净值=总资产/产品份额。
产品成立时单位净值一般为1.00元。在产品运作过程中,单位净值会根据产品的实际投资运作情况而增减。
所谓净理财,是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时预期收益率不明确,产品收益以净值形式显示,投资者可以根据产品实际运行情况获得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
对于开放式理财产品,客户认购和赎回产生的盈亏都取决于当时理财产品的单位净值;对于封闭式理财产品,客户的最终到期收益也是由到期日的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决定的。
4.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风险与谁有关?
并不是净值放大了风险,之前只是改变了时代的保本保收益产品人为扭曲了风险,并没有完全反映投资风险。现在净值化管理只是为了纠正偏差。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意识和评估要结合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以及投资期限等维度。风险是大是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风险的态度,以及我们用多少时间维度来看待风险。
第二,从产品本身来说,决定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品投资方向,比如投资股票或者债券。一般来说,股票型产品的风险大于债券型产品和货币型产品。从资产细分的角度来看,比如在债券中,同期限的利率债风险通常低于信用债,期限短的债券风险会低于期限长的债券。
第三,产品经理也会影响产品的风险水平。比如管理人投资水平差,投资方向偏离,产品可能亏损。
第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商品市场等基本市场状况。一些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也会影响产品的表现,从而影响产品的风险。
5.理财产品净值的意义是什么?
本质上,净值管理的目的是考虑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有利于国民经济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理财产品净值对监管机构、资产管理机构(产品经理)和投资者都有重要意义:
1.对于监管而言,净值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意识。
2.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净值型产品的兴起有利于资产管理机构建立真正的资产管理能力,而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刚性兑付;资产的投资管理能力是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3.对于投资者来说,净值型产品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控制风险,进一步匹配风险和收益,实现风险可控下的收益最大化。从目前该类产品的运作来看,投资风格较为稳健,风险水平较低;不仅如此,其收益整体水平高于同期预期收益产品,但净值变化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文来源于《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