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信群,太神奇了。朋友比亲戚朋友更稀有,比网友更亲密。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在一个群体里,不是天天见,就是一种“弱纽带”。
弱联系的好处是可以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信息。在这方面,“弱联系”比“强联系”要好。“强纽带”是你的亲戚朋友,关系密切,但他们都认识你认识的人,也都知道你认识的人,所以更容易形成封闭的“信息茧”。“弱纽带”不需要亲密关系,点头之交即可,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更容易让你交流信息,开阔视野。
可惜有时候,在微信群里聊天,也会有争吵。这是为什么呢?
这和微信群里的交流方式有关系。坦白说,微信群不适合讨论严肃的话题。经常有几个话题交叉跳跃,爬楼梯很难跟上。说实话,我很怀念当年的BBS。一个话题就是一篇帖子。参与讨论的人跟帖。邮件可以发送很长的消息。几个回合下来,有一点可以解释清楚了。
至于为什么容易吵架,也和微信群里的沟通方式有关。和网友聊天的时候,经常会一句一句的跳出来,或许哪句会让别人不开心。你只看到这句话,没有看到它的上下文,你就不知道它的上下文。你看不到说话人的语气、表情、动作,难免产生误会。
来源:pixabay
有几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缺陷:
(1)说话的时候,尽量写一段话,而不是一句话。一个段落有三四个句子。第一句是明确的观点,后面几句提供论据,干脆明了,可以消除误解。写一段话,总要想一想。有了这个想法,心灵就会平静,不会那么冲动。
(2)多听少说。把自己变成一个观察者,把小组里的每一个发言都作为样本。你不仅可以看出一个网友的性格和格局,还可以从群里的言论推断出民情民意。
(3)复述法。如果有争论,你可以用自己的理解重述别人说过的话,征求对方的意见:你是这个意思吗?确定自己说的是什么,避免和鸭子说话的尴尬局面。
来源:pixabay
——2——
偶尔在群里露个嘴也不是什么大事。总会有脾气火爆的人,也会有人出来劝,说过去的就过去了。最难的是,有些话题,一吵架就炸了,群里会出现两派,水火不容,踢人,黑化,都开始了。
哪些话题的破坏力如此之大?如果争论的是孩子该不该学奥数,肯定会有意见分歧。但是,每个正常人都不会被这个敲诈。如果对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有争议,肯定会有意见分歧。但是,每个正常的人都不会为了对方而被黑。
那些关于煎锅的话题,你也可以猜一猜:俄罗斯打乌克兰谁对谁错?特朗普当总统是好是坏?中医到底有没有用?你想支持女权主义吗?更何况我们经济学家最喜欢争论的话题: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
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第一,都太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结论;第二,都很遥远。事实上,它们与我们的个人利益无关。那我们为什么而战?
来源:pixabay
我们在表达自己。更具体地说,我们在表达我们的道德立场。但什么是道德?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道德是人类为了生存,在数万年、数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过程中留下的一些博弈策略。比如每个人都有同情心。为什么?如果父母不爱孩子,强者不关心弱者,那么人类早就灭绝了。再比如,我们会尊重忠诚和勇气。为什么?一个群体内部越团结,外部越有攻击性,就越不容易被欺负,生存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常见的道德观念,如仁爱、自由、忠诚、奉献、圣洁,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策略。
但是,问题是每个人的道德公式会不一样。有些人更看重自由,有些人更看重秩序。那为什么每个人的配方都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基因不同。有些人的基因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冒险,有些人的基因决定了他们更稳重保守。以《阿甘正传》的男女主人公阿甘和珍妮为例。我们很容易猜到,阿甘肯定是支持政府干预的,而珍妮会选择放任自流。阿甘会选择川普,珍妮肯定会选择希拉里。他们是不是好人并不重要。两个人都是好人。他们有没有知识并不重要。面对这样的问题,知识分子和大老粗一样,会冲动。
来源:网络
所以,当你再遇到这种撕讨论的时候,如果你不想在微信群里吵架,请记住:
(1)你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会支持什么样的观点。
(2)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3)不要轻易选择对手,因为你和对手是一个级别的。
——3——
你说,我只是想吵架,不是想吵架。
那也简单。我也可以给你建议。谁没当过少年?那时候我也是杀人高手。
我有两大杀手锏。
当我不支持别人支持的观点时,我会说:傻子虽然傻,但更傻的傻子为他鼓掌。
当别人不支持我所支持的观点时,我会说:平庸的精神往往会谴责超出他们智力范围的一切。
前一句出自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后一句话出自拉罗什·福柯的《道德箴言》。别忘了学习,也别忘了学习。
后来一位老领导教导我:不是我不能和别人争论,而是你要做一个君子,你要记住,第一,不要质疑别人的智力水平,第二,不要怀疑别人的动机。
我把这两条记在心里,然后我发现我失去了和别人吵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