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素描视频截图
在当今中国,要想说最生动、形象、幽默、豪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恐怕只有东北话了。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大量的满语和其他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交织在一起。为了简洁直白地表达一种特殊的意思,东北方言不断突破语法限制,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表达方式。最有意思的是特别的“东北成语”。杨二石,二虎挤,陈年埋,弄八样,图鲁拒付账,吃个苦肚子等。由四个字组成的韵律词,最能贴切地表达特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完美地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灵活性,成为东北人豪爽但幽默的性格特征的象征符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许多东北成语可以表达特定的含义,但由于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它们的起源逐渐模糊。大量的东北成语不仅成了南方人耳朵里的谜语,甚至很多东北人也渐渐知道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比如今天的三吹六哨。
电视剧《少帅》截图
电视剧《邵帅》播出后,很多南方朋友表示对“三吹六哨”这个词的意思很困惑。因为这个词在东北的使用频率远不如几十年前,所以即使很多好心人给出解释,也很难说是否恰当。比如有人说这个词的意思是吹牛,吹牛。但是,吹牛似乎只表达了这个词的前半部分。对于一些偶尔吹牛或者吹牛水平一般的人来说,绝对没有三吹六哨。在我的理解中,三吹六哨应该等于现代口语中的“满地址未知”,或者可以引申为某人不靠谱——既证实了某人在吹牛的事实,也肯定了他的吹牛技巧。
三吹六哨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吹。吹,就是吹牛、吹牛、吹嘘——渲染一些超越现实的东西,用不准确、不真实的方式夸大甚至捏造。吹牛的传统由来已久,而且不仅限于民间。在很多先秦古籍中,早就有吹的痕迹。比如《尚书-武城》记载时,王武尹柯为了描述战斗的惨烈,用了“血淋淋”的描述——这还是属于夸张修辞的范畴。但《逸周书——天下囚解》直接记载“/s2/]吴王于是四面招兵,其中九零国九,十万七千七百七十万,三亿囚二百三十。每个服务650的国家都有两个。“这种几亿人口的说辞,虽然能衬托出丰功伟绩,震慑傻子,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吹牛。
其实在民间,吹嘘差异和出轨,往往只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或虚荣心的满足。从另一个角度看,无非是自娱自乐和其他娱乐的复合娱乐方式。生活中,最常见的打击就是聊天。大作家王朔先生说坎二字应该削,而侃侃严肃地谈大山,大山用语言“削”
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因为缺乏娱乐方式,吹牛甚至成了生活压力巨大的劳动人民茶余饭后更喜欢的一种廉价娱乐。尤其是在寒冷刺骨的东北,在漫长的冬季,为了摆脱猫冬的寂寞和无聊,各种故事和趣闻会被个别“有想象力”的人添油加醋,不认真也能找到“吹”的痕迹。你跟我说话,开玩笑吹牛,戳破对方牛皮,只是为了缓解疲惫的身心。
比如张三有鼻子有眼讲述了李四在山路上遇到一个棒子手(装备最差的土匪)的故事。以一打五,日常生活中是个胆小鬼的李四,一拳把自己的棒子手打成山涧,一脚把另外两个棒子手踢成树——这是故事;据说李四练就一身本领是拜一个老神仙所赐,老神仙的附体是一道白光直入天冠——这是一个神仙故事;说书人张三说,他亲眼看见老神仙,事后跳出李四,拍拍屁股,又进了树林——这是吹牛。
吹作为一种特殊的谎言,往往是有艺术性的。吹出来的档次,吹出来的高度,吹出来的艺术感,吹出来的让所有人都能心服口服,一直是吹牛者努力追求的境界。对于大多数心态好的人来说,他们听到的神秘牛皮和马季、赵岩的相声《吹牛》没有本质区别。
东北马车的老影子
哨,语言擂台的特殊武器三声口哨和六声口哨。另一个层次的意义集中在口哨声上。现在,在中文里,哨子的意思是哨子、哨兵等等。然而,几十年前,在东北方言中,哨子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哨子、嘴、花。所谓吹口哨,是指东北老师傅之间发生
这种斗嘴时表现出口才的那些押韵顺口溜、戏谑的敲击声和歇后语。虽然双方可能一路面红耳赤,但并不是真的斗嘴——东北人自古以来就是打架的!所以这种口水战只是一种体育比赛,能吸引很多观众,很有娱乐性。哨子哨子现场也有一些类似的激烈辩论,但和今天的辩论赛有很多不同:一是主题不固定,说着说着就开始比赛,不知不觉中多次变换主题;二是不强调逻辑和科学,比的是谁能言善辩,比的是谁肚子里的东西多;第三,要生动幽默,通俗易懂,不能搞引经据典;是四道街,一套哨子压得像大炮,形散而神不散。
虽然在“吹口哨”(或“吹口哨”)的过程中,参与者面对着周围大量围观的“[S2/]看到了笑话”,或说或唱。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女性被排除在鸣笛比赛之外——女性可以观看,但“鸣笛”是男性的专属娱乐。高手对决的哨声往往会持续几个小时。如果这个词被卡住或者有重复,就非常容易被围观者的笑声打败,胜利者会在围观者的欢呼声中凯旋。
电影《风暴》截图
解放前,在车主聚集的车店经常发生鸣笛。驾驶马车的车主也被称为司机,他们通常是吹口哨的高手。据说,在农业文明主导社会生活的时代,马车夫赶着马车穿越州际,穿越乡村。对于大多数被土地束缚的普通农民来说,马车夫是一个见多识广的能人——他们不仅是搬运工,还是讨价还价的商人、战火纷飞的岁月、马车夫甚至是运货的押运员。由于成年人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很多司机都练就了“[S2/]和人说话,胡说八道到地狱”的本事,有的人甚至比“[S2/]油嘴滑舌”(东北胡子指的是会油嘴滑舌,负责联络的人)。因为足够的经验和丰富的外部信息,总能丰富词汇的马车夫往往是爱打口哨的群体。
在周立波先生写的《暴风雨》中,车夫模样的老孙是袁茂屯最能言善辩的人。因为他开车多年,说话幽默,爱笑,会讲故事(比如黑瞎子掰玉米的故事),所以也是村里最受欢迎的穷人之一。在欢迎小队长上车时,他在与大家的交谈中,露出了“哨子”的痕迹。肖队长问他有没有儿子,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穷司机能生儿子吗?畜生打了他的心——他没有儿子”,当小战士开玩笑说“/s2/]八十八还能结瓜”(老人说到他儿子的时候),老孙马上补充,“结瓜?做个老瓜!”(能生瓜不能生儿子)
真正的口哨声,当然要比老首长的这些话激烈活泼得多。熟悉吉林民间故事的夫差陈峰老先生回忆了一些歇后语:你说“王八蛋看绿豆--没错”,他还说“白菜在玩镰刀--那是(吃饭)钓鱼(说话)你说他是“/s2/]瞎子照镜子--看你的熊”,他说你“/S2/]倒着手撒尿--我不你又抢了一句“/s2/]啄木鸟之前输牌——全靠嘴”,他献了一句“/s2/]最后一集买了两桶高粱——因为(喂)你(把对方比作猪)”...因为
由前述可知,“口哨”在东北方言中代表的是一种油嘴滑舌的口才,是一种类似相声演员的语言表达技巧。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新文化的传播、新时尚的流行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口哨”的局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过去的四大红,四大绿,以及大量的顺口溜,俏皮的咬文嚼字,至今还保留在口语中。
回头想想,为什么要三吹六哨?
很多人说三和六和古语一样,只是用增加数字来强调语气。具体情况并非如此。第三,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天地之道,即三才。吹是一种特殊的谎言。作为谎言的本体,要哄,要惑,要骗,才能令人满意。同时,“三”也可以指向三界,即天、地、地狱。你吹牛吹到最高境界,也要打入神界的幽冥。神、人、鬼都得点头。所以用“三”来肯定打击。
六的意思应该偏向于“六合”。《郭芹论》中有“/s2/]至上而使六合”之说,《山海经-海外南京》中有“/s2/]载于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的描述。古人所说的“六位一体”,一般是指天地宇宙,是古人对上下前后左右构成的三维世界的一种认知。所以这个“六”是空之间的一个概念,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上下左右。于是六个口哨声就连在了一起,表达了用语言技巧达到两头的意思。
“三与六”的结合,表达的是那些虚妄之言,可以瞒天过海,说话的技巧可以恰到好处,无懈可击。可惜吹或者吹口哨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娱乐,所以“三吹六哨”这个词就没法赞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平台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相关阅读:
吉林俗语“东莞苗”、“西关球”探源
吉林俗语的由来——兼论旧社会的吉林贫民
吉林纪事报:老照片中的资深“盖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