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改微粒贷还款方式(金融无障碍服务,让残疾人享受一路“绿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发布的《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显示,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为残疾人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是我国金融业包容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之一。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银行、保险公司都有相关措施为残疾人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比如为聋人提供手语服务、为残疾人设立服务绿色通道、为残疾人设立可识别的标志等。此外,银行还推出了针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企业的专项信贷产品,提供优惠信贷利率,支持残疾人创业,支持残疾人企业发展。

此外,针对残疾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因身体缺陷更容易遭受意外伤害的情况,有关部门还通过加强政保联动、政府采购等方式,为残疾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增强其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



图/IC图、新京报记者倪萍制图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监管部门重视残疾人的金融服务需求,不少金融机构也完善了相关金融服务和金融设备,推出了残疾人无障碍服务和服务绿色通道。但与其他群体的金融服务相比,金融机构对残疾人的服务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空。一方面,残疾人群体数量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少部分金融机构出于成本考虑,没有在这方面投入很大,金融机构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同步采取措施,App支持无障碍服务

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残疾人的服务。例如,2012年,当时的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残疾客户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总行)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残疾客户金融服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在营业网点配备员工无障碍服务方式和技能,加强对残疾客户的金融知识普及服务。

据了解,目前金融机构服务残疾人的措施多种多样,如设立残疾人柜台服务绿色通道;设置醒目标志,方便残疾人办理业务;为不方便出门的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引入手语服务和语音播报服务,为聋哑人和视障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务。

比如微众银行的微贷无障碍服务,覆盖了听障和视障两个群体。早在2016年,微贷就开通了听障人士远程视频身份验证流程,通过远程视频,用手语验证客户身份和借款意愿。2021年,微贷针对视障客户推出信息无障碍优化项目,支持语音读屏。

此外,2019微众银行App发布的4.0版本也支持信息无障碍服务。视障客户通过触摸、滑动、双击等方式听到需要的功能时,可以通过双击来访问功能。,无障碍完成开户、转账、购买、理财等服务。

如中国太保,在柜台开设残疾人绿色通道,设置关爱服务专用窗口和座位,在符合要求的柜台设置无障碍通道,为残疾人进出提供便利。同时,公司还可以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及时提供上门和电话服务,多渠道解决残疾人的保险服务需求。

微粒贷还款方式

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特别贷款和意外保险

据悉,为了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的需求,目前金融行业还设计了一些残疾人专属金融产品,如残疾人专项贷款、意外伤害保险等。

例如,2020年4月以来,广东银监局通过“政银联动”支持残疾人和残疾人企业恢复工作和生产,推动残联与银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推出残疾人和残疾人企业“自强贷”等专项信贷产品,放宽残疾人、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和康复培训机构贷款条件,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先后对残疾人听力言语康复中心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给予专项信贷支持。

2021年年中,泉州正式签署实施《全市持证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13.8万名残疾人将享受每人最高10万元的一年期意外风险保障,包括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医疗、意外住院津贴和疾病身故。据悉,自2019年起,泉州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为全市持证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截至2021年,共投入736.54万元,受理案件4700余件,赔偿金额达1025.78万元。

业内人士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称,伤残保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抵御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改善和提高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可以提高风险补偿的可及性。这也符合公共财政的支出方向,进一步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促进残疾人提振自信心,平等参与社会建设。

关注数字“鸿沟”,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观察到,虽然早在2017年,就有政协委员(CPPCC)提出要改善和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现实来看,都不是完全依靠政府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寻找机会,而是通过创新设立专门的残疾人商业保险公司。但是,目前专门为残疾人提供的金融产品,大部分还是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即由政府推动,甚至政府部分补贴。比如上面说的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就是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实施的。即使一些商业保险允许残疾人个人投保,也往往被要求增加保险费或在合同中增加责任免除条款。银行也是如此。残疾人往往很难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手段获得较低利率的贷款。

这种情况一方面源于残疾人购买力低,但理赔风险大,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保障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缺乏对“失能风险”的专业研究,没有相关数据很难积累精算定价经验和产品管理经验。对于银行来说,残疾人整体还款能力较弱,不易获得低息贷款。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残疾人保障和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鼓励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补充养老等商业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面向残疾人的商业保险产品、财产信托等服务。同时表示,在经营场所、设施设备、社会保险补贴、金融信贷等方面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新的就业形式实现就业。

周表示,满足残疾人的金融服务需求是中国金融普惠的表现之一。未来,金融机构仍需完善助残软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加人性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同时,他们还需要关注残疾人的数字鸿沟,帮助他们适应数字服务。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潘一春

编辑曲小艺杰克校对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