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销售书籍排行榜前十名(王和荐读:2021年度十大保险书单)




1《保险大国》(魏华林)



[推荐] 魏先生是保险界的“知名”学者。他一直以严谨、专业、务实的学术风格著称。同时,他可以说是学识渊博,文字功底过硬,知识丰富。所以“推荐”似乎有点多余,因为无论是他早年与厦大林先生合著的《保险学》,还是后来的《保险经济学》,尤其是对保险经济学前沿问题的研究,都给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保险大国》是魏先生的散文集,既是他对中国保险思考和研究的“轨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他的很多思想、想法、反思,尤其是最后一条“念念不忘,未来可期”,对于当前的保险行业,尤其是对于面临“十四五”的保险行业,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保险人心中都有一个“保险大国梦”,但问题是,如何让梦想可能到来,以及魏的核心观点“立正创新”。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需要的是“温故而知新”,然后是“不忘自己的主动头脑”和“把握基本面”。所以,先从这个保险权说起。


2《保险的未来》(王和)



[推荐] 推荐这本书,传统意义上属于“卖瓜”,现代意义上属于“带货”,但“走自己的路”的原因绝对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与更多的人“集体思考”,因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行业最需要的是冷静阅读,给行业多一点理论和文化。


我在后记里说过,这是讲义和读书笔记,是近十年来高校《保险的未来》这门课的讲义。同时也是听课、读书、思考的笔记。所以,我想给“忙”的管理者一个建议,不要读整本书,只看“序言”。同时,这本书的“参考资料”


3《源风险》(格雷格·伊普)



[推荐] 保险与风险的关系不言而喻。在风险不断“与时俱进”的同时,保险却有点“原地踏步”,这可能是保险作用和地位“下降”的内在原因,也是保险发展“无所适从”、不得不“拼存量”的深层次原因。理论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石,风险理论是保险发展的基础。面向未来,保险行业需要对风险和风险管理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是“术”的层面,更是“道”的高度和深度。

销售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作者通过构建一个关于人性和危机的框架,带我们从“源头”认识和理解风险,尤其是通过阅读《保险不是“保险”,让我们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作者指出,风险往往源于人的无知,用传统意义上的解释,也是“对无知的无知”。那么,保险作为社会风险管理者,首先通过解决自身的“无知”和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4《保险科技权威指南》(苏珊娜·奇斯蒂等)



[推荐] 首先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本书“引进”中国,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全球保险科技创新发展。当出版社找到我,让我为这本书写“推荐序言”时,我对这本书的“质量”印象深刻,这是为数不多的关于保险技术乃至保险未来的“思想众筹”。编辑从全球25个国家的250多位作者中挑选了75位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将这些“大咖”的思想火花集结成册,呈现给读者。


“保险技术”无疑是时下的一个热词,但什么是“保险技术”,100个人可能有100个答案,就像作者之一Janet Chahla Zhan认识到的“最好的保险技术不一定是保险技术”。佛家说:名皆虚妄,道家说:一个名字可以出名,但是很出名。所以,什么是“保险技术”,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除此之外,什么是“保险技术”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回答和丰富。这本书只是给你一个“思维导图”。


5《中国民法典新规则要点》(杨立新 李怡雯)



[推荐]2021年1月1日,我国民法典将正式实施,这将对我国保险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为保险的本质是“一纸合同”,保险经营活动是典型的民事经济活动。同时,民法典“人格权编”将“人格尊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和体现。个人隐私和信息保护之前已经提到空,这对保险管理尤其是保险营销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因此,保险从业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者,需要以民法典为基础的新一轮普法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新长期从事民法研究和教学,参与了我国多部民法的制定。民法典颁布后,出版了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详解及实务案例充分分析》,这是一部巨著,不推荐给大家。《中国民法典新编精要》这本书篇幅不算太大,通俗易懂,以“新编”为主,是学习民法典很好的辅助资料。


6《百岁人生》(琳达·格拉顿, 安德鲁·斯科特)



[推荐] 老龄化无疑是未来中国社会和经济需要面对的“大课题”,而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可谓“首当其冲”,因此“长寿风险”成为保险行业的热词。然而,恰恰是这个热词,“一语道破天机”,不仅暴露了行业落后的理念和技术,以及“利己主义”的狭隘,甚至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空。因此,面对老龄化问题,社会脉络逐渐从“养老保险”演变为“养老金融”,需要业界高度关注,“警惕”并意识到,因为“生命表”并不是保险的“专属秘密”。


百岁寿星认为长寿是时间的礼物。如何让这份礼物快乐,让它幸福,但是现收现付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难以为继的问题。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是可以也应该“共享”的,但前提是我们对百年人寿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更好的了解。中国人说“成年人可以成就自己的目标”,保险业要学会在成就别人“百年老店”的同时,把自己打造成为“百年老店”。


7《生老病死的生意》(陈纯菁)



[推荐] 这是一本典型的“外行加外行”写的书。虽然作者有中文名字,但这本书是用英文写的,因为作者是香港人,长期在美国学习和教学,学的是社会学。尽管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文化与中国寿险市场的形成,但作者的知识结构和经历似乎与保险没有太大关系。写这本书的原因是学术研究,尤其是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也就是“田野调查”,但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偶然选择了中国的寿险业。


但恰恰是这种“无心之举”,赋予了这项研究很强的客观性,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这个局中人以一个研究能力很强的“局外人”的另类思考和启发。读这本书的“诀窍”,就是从“外行话”中听出保险行业的“弦外之音”,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8《数字孪生》(陈根)



[推荐] 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数字双生”将成为未来的热词,它将成为改变保险、风险管理乃至管理科学的重要的、基础的力量。目前,越来越多的智库将其列为“影响未来的十大技术”。“数字双胞胎”的基本逻辑和条件是“一切都是有编号的”。因此,人类可以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构建“孪生”关系,做到“形影不离”、“心心相印”。因此,与“数字孪生”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值得高度重视和掌握。


“数字结对”技术将改变保险行业,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是谁来改变,被改变或者去改变,这是哈姆雷特对保险业的提问。但前提是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尤其是未来“数字双城”和“智慧交通”、“数字双生”等概念和应用,将改变传统保险业态,引发人类风险管理的范式革命。


9人际网络(马修·杰克逊)



[推荐] 人类是一盘散沙,也是一张网,看需要和可能。保险的使命是“聚沙成塔”,启迪人性,实现互助互爱。在这个过程中,“聚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和能力,传统保险是建立在营销“聚合”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人网”时代的到来,“自聚合”和“互聚合”的模式应运而生,改变的不仅仅是效率,更是可能性,甚至是存在和意义。


凯文·凯利曾经说过:互联网将逐渐从“技术范畴”演变为“社会范畴”。面向未来,你的网络就是你的命运,个人也是,保险也是。人情网的底色是“情感”,让保险有“温度”是“明智之举”。在此基础上,理解金融中“大到不能倒”是一种落后,而“太隐秘不能倒”是未来,但这个“隐秘”不应该仅仅是空和商业的理念,更应该是对“亲密”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改变割裂和固化,让金融保险唤醒、激活和培育人性中的真善美。


10《行为保险经济学》(郭振华)



[推荐] 这是一本保险领域的好书。作者是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的郭振华教授。说是好书,更多的是从一个学者的治学、情怀、使命的角度。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困惑、不解、迷茫甚至迷茫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业内人士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学界似乎也无暇顾及这些没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所以行业要“集体”兴衰,在困境中挣扎,总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行为保险”这个概念可能对大多数保险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作者正是从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保险,尤其是中国保险市场的17个“异常”,给人以新的思考和启发。也许,你不一定认同他的结论和观点,但这没关系。重要的是,他给保险学术研究带来了一股清流,那就是“问题导向”,扎扎实实地深入市场,就像郭先生拿了代理证一样,致力于“开好头”,同时也学会了抽离现实,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