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建议取消公务员考试35岁限制#上热搜,
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和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建议,应该逐步放开公务员的“35岁门槛”。倡导全社会招聘劳动者消除职场年龄歧视,帮助再就业人员打破35岁年龄限制。
有网友表示支持,认为35岁是人生的壮年,正是努力的时候。降低年龄门槛可以减少年轻人的焦虑,获得更多尝试的机会。
当然,也有一些反对意见。有网友认为年龄大不代表能力强,越年轻越能与时俱进。
为什么35岁这个门槛值得重新审视?
“35岁门槛”是公务员考试中由来已久的规定。它对应的是社会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劳动力供给的充足,也兼顾了选拔效率和公平。但近年来,呼吁放开这一年龄限制的声音越来越多,这与社会面貌的变化密切相关。
从上表可以看出,2020年,中国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约为8.94亿,比2010年的9.37亿减少了4300多万。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0.57下降到0.53,这与社会老龄化的加深相对应。
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历,我国具有大学学历(大专以上)的人口也在逐渐增加,2010-2020年增加约1430万人。现在研究生大多20多岁,博士生30多岁。因此,他们不得不在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权衡利弊,面临35岁的失业危机。
纵观整个就业市场,35岁以上的人不仅没有被公务员考试拒之门外,在很多私企中还歧视35岁以上的人。
为什么35岁以上的人一旦失业就很难找到工作?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35岁之所以会成为“坎”,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员工身体素质往往开始下降。与其高价找35岁的人,不如公司低价培养没什么经验的年轻人,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为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公司管理层也不方便招35岁以上的人。目前,在大多数公司中,管理层的年龄在35岁左右。管理层管同龄的人真的很难受,被管的人也不一定听话,因为他们在职场很多年了。确实不方便管理,很多公司招人的时候都会考虑这个。
为此,很多企业倾向于用工资要求更低的更年轻的“新鲜血液”逐步取代这些“老人”,但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却未必能上升。在一些互联网公司,这种“潜规则”早已在“竞岗”的包装下升级为残酷的“明规则”。
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35岁的人在职场十几年,行业经验和人脉都很丰富,这是时间带来的,年轻人学不来的。但是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比不上年轻人。年轻人可以熬夜赶项目赶进度,第二天依然按时上班,身体也没有太大问题。此外,有些工作需要分配任务和长途出差,35岁的人出差后往往会筋疲力尽。
同时,我们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新闻,“李教授”25岁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曾经是华为最有希望接班人的李一男,27岁成为华为副总裁...这些都说明了职场中“早出晚归”的价值观,很多人会在35岁达到晋升的极限。
如果一个人到了35岁还只是公司的基层员工,那么这种人很大程度上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能力也比较平庸。所以,即使35岁工作,你的阅历和见解也并不比年轻人深刻多少,你的思想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因此,招聘公务员,大学,研究所,企业...几乎都践行着“35岁以下是人力资源,35岁以上是人力成本”的选拔理念。这不仅是人为强化的年龄歧视,客观上也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制约了社会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如何打破35岁的门槛?
蒋胜男说,35岁时,他正值壮年。“我刚毕业工作几年,结婚生子,父母可能也退休了,正好是我最需要钱的时候。”公务员考试35岁门槛的取消,将在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成为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参考标准,有助于解决就业市场的年龄歧视,对全民生育、婚姻、养老、社会心态都有很大影响。
从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劳动力资源变化的角度来看,35岁起征点的调整只是“技能”水平的变化,还需要改变全社会的年龄观、就业观和就业观。
比如,如何改变就业市场长期以来对“年轻化”、“低龄化”的过度追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公平地接纳其他群体:如何从善于挖掘年轻人的红利转变为更好地兼顾中年乃至老年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何避免老龄化挤压年轻人的空空间等等。
因此,要改善中年人的就业创业环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做出更加积极的调整和改善,即通过为中年人提供更加有利的职业支持,需要各类用人单位在求职招聘中放宽年龄限制,给予失业的中年人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让更多的人“强而有用”。
如何看待「35岁就业门槛」?
来源:官网,光明。com,新浪微博等。,中国统计局
编辑:曲婵
审核:姜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