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通讯员
这几天,安徽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振兴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程壮壮精神抖擞。一个月前,28岁的他当选杨集村党支部书记,决心带着当地人发展食用菌、甲鱼、红薯、西瓜等产业,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现在,他在入户走访时,总是向村民大力推荐“小额信贷”,他是受益者。2016年,程壮壮刚退伍回老家,孩子生病了。他花光了所有积蓄,包括退休金和安置费。生活日益拮据,他家成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2017年,踏实能干的程壮壮被聘为杨集村的扶贫专干。他流转了60亩地自己种红薯,急着用钱租地,买苗买肥。当时镇村干部上门宣传:“有创业能力但资金不足的贫困户,可申请5万元,3年无息贷款。”
正是这5万元解决了程壮壮的燃眉之急,他也收获了红薯种植的“第一桶金”10万元。2018年底,知道当地正在推广食用菌种植,他用10万元新建了3个食用菌大棚。经过精心经营,蘑菇长势喜人,当年收入14万元。
杨集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曾经产业单一,土地闲置现象普遍。这几年,在程壮壮的带动下,至少有30个村民申请了小额贷款,拿到了启动资金,成了小老板,腰包鼓了起来。
苏州市灵璧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国家出台小额信贷政策后,灵璧出台了19个细化文件,坚持党建引领,鼓励贫困户根据情况灵活申请贷款,政府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匹配发展产业。据悉,全县所有行政村都设立了“金融扶贫村官”,专人负责小额信贷政策的落实。此外,县里明确规定了承贷银行、保险公司、乡镇的责任,让银行“敢贷”,群众“敢贷”。
在小额贷款的帮助下,程壮壮在灵璧县杨集村牵头成立了振兴家庭农场,并成为了技术能手。目前,成家庄有15个现代化食用菌种植棚,定期有河南、浙江、江苏的客户上门进货。他打算再申请一笔小额贷款,扩建两个棚子。
陵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唐蕊分析,过去,贫困户在选择产业项目和筹集发展资金上存在困难的心理。围绕贫困群众主体地位,该县坚持“贷款到户到户还贷”导向,创新探索“一户三”金融扶贫模式,精准推进信贷资金与产业资源有机融合。
据悉,“自”是指住户的自我发展,“合”是指各种形式的发展。其中,鼓励有独立发展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通过贷款自主经营增加收入;鼓励贫困户和贫困户、健全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代发、租赁、托管、订单生产等经营方式。,从而形成共同发展的力量。
有了好的金融扶贫政策,灵璧县着手打造新的支柱产业链。以食用菌为例,该县正在建设以“秸秆综合利用+食用菌种植+肉牛养殖”为重点的绿色循环农业,构建完整的食用菌生产、经营、管理、销售体系。截至目前,全县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经营主体有74家,年产量1.2万吨,年销售额1.15亿元。
在“一行三会”模式中,还支持户贷社管合作发展和户贷社管联合发展。唐蕊介绍,此举的目的是鼓励贫困贷款户联合或抱团成立养殖、手工业等合作社;或者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变“输血”为“造血”。
36岁的张培是受益者之一。2012年,他从浙江省回到灵璧县余集乡,跟随父亲种植沙浆西红柿,成立浩源果蔬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但是农场规模小,只有35亩地,小产量供应不了大市场。2016年,张培确定建设10个标准大棚,但资金紧张。县扶贫开发局知道后,主动提出政策指导。张培用自己名下的两个经营实体申请了近100万元的扶贫贷款,在这里打工的10户贫困户员工每人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加入合作社一起创业。
一开始贫困户还打鼓“怎么让我借钱”。张培记得有两个老员工带头申请。后来别人觉得“政策真好,合作社红火”,都主动申请贷款入股合作社。他们不仅在合作社工作,学习技能,年底还会分红。
150万资金,10个标准棚顺势而为。浇水施肥...张培明确岗位职责,成立工作小组,定期举办劳动技能竞赛,制定产出指标和提成指标,提高贫困户积极性。目前,基地已吸纳近20户贫困户就业,企业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
为确保贫困户“还上”,灵璧县完善了征信体系和公示制度,开展星级信用村、信用用户评定;包括建立特色产业保险、贫困户生产意外伤害保险、经营主体特色种养保险和贫困主体产业综合扶贫保险;县政府还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小额贷款的风险补偿。
2019年,灵璧县脱贫摘帽。截至目前,灵璧县“一户三结合”模式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1.67亿元,发放扶贫贷款24872户。其中,2021年将新增2708户,1.32亿元。
唐蕊介绍,今年以来,灵璧县出台了《关于做好过渡期贫困人口边缘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宣传最新的贫困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坚持“贷款到户到户还”的方向,不断推广“一户三资”模式,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
“我们让贷款人有路发展产业,有项目,有带动,有收益,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延伸产业链,提升品牌效益。”灵璧县委书记刘伯福表示,小额信贷发挥了撬动传统产业用金融活水浇灌、巩固产业发展脱贫成果、促进传统和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的作用,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更具可持续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