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打工仔冻死在路边,真的吗?
文本的快速消失
一家据说要破产的企业因为河南水灾而爆炸了,就是红星鸿星尔克。在消费者buy buy买了什么的背后,一群对它不满的人也拿着砖头来了。我以为洪水无论如何都会过去。大家反思的时候,关于红星鸿星尔克的黑写只有几波。显然,有些人已经等不及了。
所以,我们看到了“醒醒吧,红星鸿星尔克没你想的那么惨”;有微博认证者开始找红星鸿星尔克要捐款证据,还说红星鸿星尔克不是国产企业,不要再打国产牌子了。红星鸿星尔克爆炸的这几天,有所谓“头脑清醒”的网友说“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家向别人示好的动机,远远强于外国人”。甚至有网友说“捐款算公关费用”、“企业捐款2000万,宣传2亿加炒作”,还说自己有“批判精神”。
相对于世界上这些清醒的“大师”,一向以策划见长的宋说:“捐款是个意外,没必要这么无限的解读”。
所以他们说“之前发生了大地震买了王老吉”,不确定加多宝和王老吉的关系,但坚信当年汶川地震“封杀王老吉”是有预谋的炒作;因为,很多年后,某营销公司被抓,就承认了这次“封杀王老吉”事件是他们策划的。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人站出来“承认”红星鸿星尔克是他们策划的?显然,会有的。
经常有人说,打工仔不要冻死在路边。作为焦作人和加多宝前员工,红星鸿星尔克不希望看到当年加多宝的老路。虽然加多宝现在还是会捐一些钱,但是在上亿甚至上千万的捐款名单上已经看不到了。
当年那些事儿2008年汶川地震,某公司捐款1亿元。当时知名论坛天涯贴出“封杀王老吉”的帖子,说给加多宝捐款一亿的公司是王老吉凉茶的销售商,买一罐让他们下架。
然后,大家都说这个“封杀”事件是一个绝妙的策划,开始了“直话直说”的营销套路。那么,这是炒作吗?
不一定。首先看投入产出效果。天涯在2013年注册了8500万用户。虽然2008年它的口碑更高,但用户数明显不高。如果要炒作,是不是也应该拿下天涯的对手猫扑,这样效果好很多?
其次,当时有热搜这个词吗?不会,因为微博是2009年上线的,微信是2011年上线的。现在买个红星鸿星尔克或者贵人鸟至少发个朋友圈或者发个微博或者录个Tik Tok...那时候,这些都没有发生。当时的主流媒体还是电视和报纸。
天涯的受众是有限的。但当时报纸上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并不多——原因是给你报道了,是免费广告。你已经向灾区捐赠了一亿元。为什么不能在我的页面上放一些广告?想做免费报告?这不现实。那时候的纸媒,不像今天的自媒体,需要热点引流。
最后就是后续的促销活动,销量并没有突飞猛进。以前一家餐厅卖不到1盒(24罐),现在还是卖不到那个数。大家就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甚至,是你不喜欢喝的东西还是不喜欢免费喝的?
这件事结束6年后,曾经有人在天涯写了一篇爆款文章,点击率超过50万。当时他还翻看了“封杀王老吉”的帖子,读到——57万。如果是计划好的,这个阅读有点寒酸。那为什么有了解的人会觉得这是个好计划呢?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任何关注这件事的人,都是快消或者策划相关的从业者,自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我可能记得有个叫王老吉的公司捐了一个亿。但是你会买吗?说两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营销人员以数字衡量:500人参与了这个活动,但我影响了20万人...这一切都是自我满足。
当时,像今天的红星鸿星尔克,加多宝,也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也被称为外国公司。在“外企”这顶大帽子下,有无数的帽子在飘来飘去。可以说,正是这一亿元正式拉开了加多宝的“死亡序幕”,也注定了多年后凉茶的没落。
捐款后不久,莫名其妙地多了很多媒体来查加多宝各地办事处有没有工商注册手续,还拉广告。当时的加多宝总部非常低调,外界很少有媒体能得到加多宝总部媒体负责人的消息,都是在接触加多宝的海外业务。
起初,海外业务也会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总部;后面太多了,大家都懒得反馈。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敏感时期,媒体爆料称喝王老吉经常导致他人胃溃疡,称王老吉中的夏枯草是致癌物。媒体能找到这个线索,是因为一个胃溃疡患者去医院检查,说自己的病因是因为经常喝王老吉凉茶...这位患者要求企业赔偿。有媒体人让加多宝在报纸上放十个广告,他就放下了。
但是加多宝不同意,可能连总部的人都没有收到详细的反馈。毕竟夏枯草在2005年就被国家认为是药食同源。加多宝人低估了媒体的力量。最后被炒成食品安全大问题,部分超市开始要求王老吉下架。
当时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就能听到消费者说“我喝了王老吉,跑完步拉肚子”——显然这种影响力比“我要捐一亿,我要喝王老吉”更强大。因为前者涉及到消费者本身,而后者多少有些“道德绑架”消费者。
这一事件平息后不久,就有消息称加多宝的所有者陈鸿道是一名逃犯。当年,他通过欺骗国企GPHL,低价获得了王老吉的使用权。王老吉品牌价值1080亿,加多宝一年只支付几百万的品牌使用费,这是国有资产流失;答应王光耀老吉的品牌给广东梁光集团生产绿豆爽...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加多宝以昆仑山的名义捐款1.1亿元。估计除了老加多宝人,营销人员能记住的其他东西也不多了。如果一个企业会策划炒作,为什么这次你捐的多,知道的人却少?你要知道,那个时候微博已经存在了。
所以,见过无数营销的策划人小也会说“捐款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
为你的钱努力或许,与红星鸿星尔克的“惨”命不同,加多宝的捐款是“炫富”,然后还要为自己的“财富”买单。
除了广药看着加多宝“有钱”暴食,各行各业谁不看着加多宝“有钱”流口水?从此,加多宝与广药公司对峙,各方人士找到了一条很棒的致富之路。
很多年后,我遇到了一个媒体人。饭后,我回忆起加多宝和王老吉疯狂的“投钱”,说:为了加多宝,我从卫视辞职,就是为了服务客户加多宝。嗯,不仅仅是在一家电视台推出加多宝,而是几家电视台的推出,甚至包括为加多宝设计策划节目等加多宝的赞助;有些当事人还为加多宝设计了奖项。给加多宝所有他能想到的荣誉。“之前不知道加多宝花钱这么大方”。
不仅如此,2013年,雅安地震期间,在网友的“热情”下,加多宝再次捐款1亿元。但没有人再“封杀”加多宝。
外人在算计,自己人不一定放加多宝走。在加多宝弹尽粮绝的时候,加多宝策划的所谓“国师”对陈老板说,“再给我50亿广告费,我们就能打败王老吉”。
从此故事就不细说了,整个凉茶行业进入大衰退。
一些网民说:“红星鸿星尔克破产是因为他不能营销”。没想到,他会成为很多人眼中的营销高手。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加多宝会营销吗?如果可以营销,为什么没有王老吉这个品牌却一路走低?以前说王老吉打自己是因为价格低,现在王老吉的价格比加多宝还高。加多宝为什么拿不回份额?
当时分家后的王老吉自称“吉叔”,给人一种油腻,中年大叔的感觉,这些年心魔很多。而加多宝自称“鲍晓”,显然可以让品牌年轻化,但结果如何呢?加多宝这几年有什么变化吗?除了内斗,几乎没什么好说的。尤其是前一段时间看到这两个设计,我终于明白,可能是陈总在香港,对市场的变化了解太少了。
今天,网民说红星鸿星尔克不再盈利,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责任。现在看来,不会了。毕竟线上营销金额已经一天过亿了。未来发展会好吗?还是会像加多宝一样,跟一些人“树敌”,最后回去破产?
作为灾区人民,我还是希望企业越仁慈越好。大富豪榜已经少了一个加多宝,不要丢了“红星鸿星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