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童年,我们沉迷于玩具;长大后,我们沉迷于盲盒。有网友戏称,怎么割韭菜,永远是人浪。盲盒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纷纷开发相关产品和功能。那么,如何用盲盒让转化率翻倍呢?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1年7月21日盲盒功能上线,该功能转化率是市场新客户的4倍;从7月23日开始,盲盒功能将引入更多流量,稳定后整体新客户转化率将提升近100%。”
多少从事C端或成长的产品经理,都在期待自己的某个需求,让产品的核心指标的成长能呈现上图一样的曲线。我很幸运,今年7月,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盲盒需求,让平台激活第一天的新客户转化率翻倍。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我从盲盒给用户带来的价值的角度,总结了盲盒能够有效的“三要素”。在实战过程中,我自己也一直秉承这三个要素来设计,最终确认其有效性后再与大家分享。
二、盲盒有效的三要素首先我们在这里对盲盒做一个简单的定义:“盲盒是将一组商品提供给用户参考,用户以固定价格购买,随机获得其中任意一种或多种商品的交易模式”。
网上有很多人在讲盲盒的原理和逻辑,但很少有人能讲清楚背后的本质。
盲盒为什么有效?有人说盲盒利用了好奇心;有人说是因为藏钱;还有人说是因为商家炒作之类的。但是这些盲盒的拆解过于抽象和肤浅,无法帮助理解盲盒背后的逻辑,所以无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业务中。例如,如果我们认为盲盒利用了好奇心,那么什么是好奇心?为什么好奇心可以提高用户的动力?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盲盒的价值。
从盲盒如何提升用户感知价值出发,本文提出了“盲盒三大有效要素”如下:
笔者认为当以上三个要素同时满足时,才是盲盒的核心。此时,在盲盒包装模式下,相对于原有的交易模式,
用户对交易的感知价值会被显著放大,从而促进更多的交易行为。1:选择无关紧要
首先,盲盒模式几乎
剥夺了用户做出选择的权利。用户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具体产品,只能从一组中随机获取一个。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大多数情况下,“做选择”这件事是可以给用户带来价值的。以衣服购物为例:用户可以从不同款式的衣服中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款式;或者,用户可以从不同尺寸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本身是有价值和至关重要的,因此它不适合盲盒模式。
但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存在“选择困难”,或者说选择本身并不重要。或者用一个公式来说:
当用户
“做出选择的能量成本>:=选择获得的收益”,我们称之为“选择本身并不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应用盲盒经济。例如,当用户需要从20种口味相似的糖果中选择一种时;或者,当用户需要“抛硬币”做出选择时,这些场景都可以应用到盲盒上。因为这个时候剥夺用户的选择权,并不会给用户带来损失,甚至不会带来价值。*
实用策略建议: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通用,这样才能达到无关选择的效果。另外,商品不要太重要,比如买房买车,哪怕是万能的,因为选择太重要了,不适合盲盒。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某电商产品中做的服装盲盒,为了达到通用性,只使用了同一款式的不同颜色作为盲盒的产品组合,而不是将很多不同的款式进行交叉,所以这个设计满足了做盲盒的这个条件。2.要素:扩大预期收益
仅仅因为“选择无关紧要”就做盲框是不够的。这不会给用户带来任何额外的价值:为什么要买你的盲盒?我扔硬币自己买不行吗?
所以,盲盒要想有效,需要放大用户的预期收益!这也是盲盒提高用户感知价值的核心。
常见的策略是增加隐性资金。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通过商家炒作来提升隐藏金钱的价值,从而提高用户购买盲盒的预期收益。
数学上可以这样理解:比如盲盒里有10件普通商品,用户对该商品的平均感知价值为50元。因此,当盲盒以50元销售时,假设用户对盲盒的感知价值呈正态分布,一半用户会选择购买盲盒。如果你增加1%的概率得到隐藏的钱,而隐藏的钱被商家炒作后价值一万元。那么用户购买盲盒的感知价值就变成了:(99% * 50+1% * 10000)= 49.5+100 = 149.5元!
通过隐藏的钱,50元的感知价值直接提升到了149.5元!那些盲盒本身感知价值低的用户,因为隐性金钱的存在,使得
感知价值>:感知成本。所以他们也会愿意买盲盒,这也是转化率可以提高的原因。*
实用策略建议:增加通用或标准价格的隐藏钱,放大用户的预期收益。一方面,隐性资金的价值可以通过炒作放大;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选择一些标准产品,比如,以1%的概率获得iPhone13pro。另外,有时候不需要解释中奖概率。用户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本能地猜测一个概率来估计他们的预期回报。总之,只要有隐性资金,用户的感知价值就会被放大。要素3:有保证的体验是积极的
第三要素:保证的体验不能低于预期。
这其实是因为用户会下意识的估计购买的预期回报。比如盲人餐厅盒子里有一个带辣椒的产品,那么对于不吃辣椒的用户来说,这个产品的预期收益是0元。最终用户会在心里巧妙地做出估计:
购买盲盒的预期收益= A商品的预期收益*A商品获得的概率+B商品的预期收益*B商品获得的概率+...当一个商品的预期收益为0时,会大大降低用户购买盲盒的整体预期收益,从而降低转化。
*
实用策略建议:在选择产品时,不要选择可能对用户预期收益低的产品。比如给男士可能买的盲盒加口红;或者在女人买的盲盒里加上男人的内裤。总结
以上三个要素的核心是降低用户购买时的决策成本,同时提高用户购买盲盒时的感知价值。这背后的逻辑是,只有
当用户“感知购买的收益”>:“感知购买的成本”时,用户才会做出购买行为。盲盒的核心还是在于通过概率博弈和信息不透明(商品不透明或概率不透明),让用户在购买时产生过高的预期收益,从而促进更多的购买行为。三、实战案例分享从数学或者逻辑的角度来说,只要做到以上三个要素,用户的预期收益就会被放大,就会有更多的用户购买。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要求过程中,有两个难点。
因为用户不一定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你盲盒活动中的产品,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仔细计算预期收益。所以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尽量让用户在系统1中判断,让产品设计更直观的传达用户对巨大预期收益的感知。为了最大化转化率。
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关于盲盒的实践经验。当时的背景是:我们是一个综合性的电商平台,我们会为每个新用户提供上千种免费的产品作为赠品供新人选择,但是转化率还是不太理想。
这也让我们的产品团队很苦恼:
虽然东西已经免费了,但还是有大量用户不买账。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加入了更多关于信任的元素,比如展示别人的评价和平台承诺。同时也优化了用户在支付过程中的信息填写效率,但效果甚微。
最后我们决定从感知价值的角度,通过盲盒提高我们新人福利的感知价值,从而提高转化率(当时还没有其他电商平台使用盲盒进行新客户转化)。
在设计盲盒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我的主要思路如下:
降低选择成本,保证有保障的体验是正面的:因为是给新人的福利,过多的免费商品让用户选择可能是浪费用户心智的事情,所以采用盲盒去除用户的选择成本。选择一些通用的、有吸引力的产品(电动牙刷、太阳镜等。).扩大预期收益:苹果手表和耳机作为隐性金钱奖励。这类商品的价格对大众来说是相对已知的,便于用户下意识地计算预期收益。同时,在不告诉用户中奖概率的情况下,用户可能会本能地认为十件商品中得到一块Apple Watch的概率是10%,实际上是0.1%。创造理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用户不信任平台的原因可能是:你为什么要免费给我东西,或者你想窃取我的个人信息?所以我采用了抽奖的形式(这也是拼多多的惯用伎俩),让用户最终“抽到”领取盲盒的机会。营造稀缺感[/s2/]:告知用户领取盲盒机会难得、限时30分钟、每位用户仅限一次等条款。将以上设计思路串联起来,在产品设计中做出讲故事的效果。用户看完这个故事后,领奖的预期值大大增强。最后,盲盒上线后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也就是本文开头分享的数据(这里由于公司业务保密,不便透露原型图,请见谅)。
盲盒的分享暂时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交流探讨。
#专栏作家#
爱科达,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在线教育和电商产品成长,擅长游戏化设计,定期分享产品设计和思考。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