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教张小龙做事是网友不可抗拒的本能。“每天有5亿人吐槽,1亿人教我做产品。”这句话是张小龙在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说的。到2022年,这些数字可能会增加。年前微信密集更新,难免引起网友密集吐槽“阶级”。
微信刚刚推出了几个春运亮点。29日,部分用户的微信中出现了“个性化祝福表情合成”的功能,用户可以自由输入问候语,然后进行表情搜索,合成具有定制内容的表情包。还有“新年红包”的功能,由系统随机抽取,并配有不同的祝福语和动态效果。收到新年红包后,用户还可以在自己的微信昵称旁边挂一只老虎。一时间,朋友圈被“请微信送我一只小老虎”刷屏。
然而有些用户根本不买账:“不实用。”
在此之前,1月26日,IOS微信8.0.18正式版更新,微信朋友圈发图数量从9张增加到20张。但用户发现,发布超过9张图片后,微信会提醒“发布前需要制作新的视频”。
多发图本身是好事,但是很多网友吐槽:真的像幻灯片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多发图...
近年来,微信更新后用户吐槽几乎成了常态。其中有80%的幸存者偏差:满意的人不会说话,不满意的人有说话的动力。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吐槽者中有着一致的抱怨:有大量的“花”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不对。这个投诉既指向微信,也指向所有主流app。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已经开始,用户期待的并不总是与平台一致。
A
我没必要,你也没必要,你可以发20张图——不管用什么方式——看起来都不像是坏事。在微信里一键播放幻灯片,不使用自己的拼图或者第三方剪辑软件,恐怕很难说是一个不好的功能。
但是,也有很多用户不太会说话。
在微博中,#微信朋友圈可以发出20张图片#阅读量已经超过6亿,有2万多条讨论。字母表在30日下午2点左右通过实时讨论读出。在最新的15个人讨论中,只有两种态度:图片改视频没必要,为什么更新这个功能而不更新其他功能(编辑朋友圈,发直播图片,取消朋友圈视频30秒时间限制等。)?
反正我不满意。
更有甚者被讽刺问“这是加班的结果吗?”这个讽刺指的是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封名为“企业微信产品家族”的邮件,发件人在邮件中问“开发者有必要加20多个小时的课才能让这个版本让你满意吗?”
微信朋友圈新功能显然和企业微信关系不大,这种吐槽只能称之为过嘴瘾。
说微信“什么都没用”显然有失偏颇。这两年,微信的更新频率明显变高了。2018年和2019年,微信一年仅更新8次,2020年和2021年每年发布13个新版本。虽然也出现过“语音通话自动滚动朋友圈图片”、“视频状态”、“炸屎”等一些奇怪或严肃的功能——也就是俗称的花活儿。
然而仅在过去的一年里,微信就出现了诸多利好更新:语音消息暂停继续播放、微信置顶消息折叠、可信电脑一键登录无需扫码...
反馈的作用不是没有。1月26日更新的版本中,微信键盘上线。张小龙此前曾表示,输入法的原因是收到大量微信曝光聊天记录的投诉。“至少,在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做得足够好。”
顶多干点正经事,“花架子”也干完了。
朋友圈发了20张图,需求是存在的,但实现路径有些迂回,不“直接”,而这不“直接”,在网友眼里就成了比什么都没有更严重的罪。微信对视频号的灌水是有目共睹的。用户有一种“除了兵什么都没有”的感觉。然而,当他们迷上视频的时候,不禁会疑惑:是为了服务于视频号的推广吗?
说到底,一部分用户的不满是因为这个:他们认为平台把自身发展的优先级放在了用户体验之前,以至于一部分用户认为“迫切”的需求得不到回应,却花费了越来越多的工作。
B
人们对微信的不满,其实是对整个应用环境的不满。越来越模糊的边界,越来越臃肿的体型,APP版本迭代中“用户体验”优先级的一再降低,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成为用户普遍面临的困境。
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想社交,社交平台想做电商,音乐软件里直播,地图软件想做生意,打车软件邀请你“走路赚钱”,所有的软件都不约而同地向你伸出橄榄枝:兄弟,你需要借钱吗?
在我们小小的手机屏幕里,大部分app都在寻找扩张,每一个都是不可预测的,每一个都是似是而非的。
看似不遗余力的向用户伸出援手,实际留给用户的却是过多选择后的无所适从,以及当初期望没有得到满足后的愤懑。
用户嘴边的那句“不需要”,不是说得不合适的问题,而是说了之后没人愿意听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主流app更新后,对于“整花作业”的质疑已经出现。
去年10月,微博推出了“放大评论功能”。这种操作其实就是把自己不喜欢的评论设置成“只有自己看不见”,被群里嘲讽为“无效更新”:“用户更需要广告功能。”
两个月后,淘宝推出了“一起走”功能。通过该功能,用户可以向淘宝好友发起语音通话邀请。通话接通后,双方可以通过语音聊天一起浏览商品。
和异地的亲朋好友网购,这个功能确实有它的使用场景。谁没有过把商品链接转过来的经历?
但是很多用户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时候可以换用户名?”这个问题问了很多年。以防万一,早些年,有一个非主流的淘宝用户名。就目前来说,它会一直跟着你,让你尴尬好几年。多么简单朴素的愿望啊!
只要不改网名“_O错过了☆ℼ850
即使是人们认为的“注销账号”这种基础功能,直到2022年,在一些主流平台上仍然难以操作。试了一下字母表,微博的“账号注销”操作入口比较深,需要审核,有可能审核不通过。在拼多多APP中,找不到自助销户的入口,客服反馈说如果需要销户,可以和客服沟通。
人们还记得十年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用户体验”是多么神圣。现在好像不常提了,于是“克制”就成了很多人记忆中的特点。
C
越是害怕的东西,越是骂。人们太害怕微信“变形”了。在cmnet时代兴起,移动应用井喷之际,每次更新必不可少的微信,就是白月光,曾经人们心目中“克制”的代表。
现在用户口中的“不实用”这个词,是基于单一工具的属性,从日常使用的角度。如果在聊天工具的“职责”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做别的事情,那就是“修花工作”。
两周前的2022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没有出现。领先的环节有五个,分别是视频号、微信支付、小程序、搜搜和企业微信。
大概是时候接受微信不再只是聊天工具了。
“克制”从来不是张小龙自己的描述。他甚至说,这个词从未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与其说是张小龙的“实用”,不如说是微信的“实用”并不总是今天用户眼中的“实用”,微信并不克制。
张小龙
作为这么大的一个产品,如果用户既能突破原有的图片数量限制,又能熟悉微信的视频编辑功能,发布更多的视频,对微信来说是很实用的。
曾经因为一个应用“小而美”,现在没有机会出了——至少暂时没有。
人们错过了“用户体验”至上的时代,实际上是错过了下载使用就能投票的时代。
利用微信、微博、Tik Tok等主流平台。不再只是“好用”,而是有一个“人人都在用”的大前提,所以它是一个万能的工具,还是一个热闹的娱乐广场。
每次人们在微信上更新,都是一种无能的戾气。正是因为无能,他们变得越来越愤怒:不管你喜不喜欢,你还是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