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洁
3月15日,有消费者向《证券日报》记者投诉称,自己借了一个怪兽充电的充电宝,归还后依然扣费。2021年4月,怪兽充电顶着“共享充电第一股”的光环登陆纳斯达克,市值21亿美元。但截至3月15日,其市值仅为2.35亿美元。
记者查询黑猫投诉平台发现,几乎所有的共享充电宝头部品牌,如怪兽充电或小功率科技,都存在“易借难还”、过度扣费、任性扣费标准、价格误导等问题。
当时和怪兽充电一起冲击市场的是小电科技。但最近有消息透露,小电科技计划裁员2000人,各部门裁员50%,主要涉及BD等一线业务人员。
怪兽充电最近发布的财报并不乐观。2021年,怪兽充电营收36亿元,较2020年增长27.6%。净亏损达到1.246亿元,而2020年净利润为7540万元。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调整后净亏损为9390万元,而2020年调整后净利润为1.12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连续五个季度盈利后,Monster Charging在2021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出现亏损。
有研究机构报告称,2015年最早进入市场的“三电一兽”是小电技术、街电、来电、怪兽充电,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20年,行业品牌从几十个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个。第一梯队的“三电一兽”明显受到市场挤压,品牌切换压力和直营团队经营压力也随着成本和竞争而飙升。
压力之下,为了减轻经营压力,各大品牌都在努力推广代理模式。《证券日报》记者在搜索引擎中发现,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等品牌的充电宝公司都发布了加盟代理的付费广告。“共享充电宝代理可以创业”“共享充电宝代理月入10万”等字眼充斥着这些广告。
一位接近小电科技的人士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电科技人员调整的原因可能与他们想从直销转代理有关。此前小电科技90%的网点都是直营,在代理模式上的布局落后于同行。”
另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人士告诉记者:“代理商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代理商买机(充电宝),这样分数高,品牌可以给代理商80%的分成,然后假设代理商给商家50%的分成,代理商可以赚30%。第二种是商家直接从品牌购买机器。如果他们把钱给机器,他们直接得到80%的股份;如果没有,他们给20%到30%。代理能不能拿到优势点,主要看他有没有资源,比如景点,高消费的夜店,能不能赚钱。”
不过这位人士也指出,“现在竞争非常激烈,所以给代理商的分成越来越低,旨在降低品牌的运营成本,这也挤压了代理商的利润空。有的代理做不了多久。”
网络经济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盈利模式单一是共享经济公司的通病。为了缓解盈利问题,会有一些充电宝品牌通过提高充电宝价格,提高退货门槛来增加营收。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所有共享充电宝公司都需要构建新的增长路径,建立基于大量用户和商户的强大网络渠道,在数据、流量和场景上做深耕,解决盈利问题。”
“各家之所以选择代理模式,都是基于成本的考虑,因为代理成本远低于自营成本,但是服务质量不好控制,代理能不能赚钱还要看营销手段和品牌本身。目前充电宝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都没有核心竞争力。”陈说,“至少到目前为止,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