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11月11日还没到,但各大电商平台已经陆续开启“双十一”购物节,部分消费者已经或即将开启“买买买”模式。近年来,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网络消费环境逐步优化,但网购侵权现象仍时有发生。为保障消费安全顺畅,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根据近年来“双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和消费投诉,梳理出以下六点,提请广大消费者注意:
第一,“双十一”和“低价”不要迷信,比较利益更重要
“双十一”是商家多年来打造的“促销节”。线上线下市场笼罩在“聚惠特卖”、“全年最低价”、“限时抢购”、“爆款秒杀”的宣传迷雾中,让消费者产生了“买就是赚”的心理预期。但实际上,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的“双十一”促销价格未必真正实惠,一些商家使用“先涨后跌”的套路,一些商家设置各种花哨的“买赠”,实际价格与平时持平,甚至可能是全年最贵的。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不要迷信“双十一”的所谓“价格优势”。购买前,最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做到心中有数。除非是长期跟进的产品,否则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盲目跟风下单。
二、促销规则套路复杂,下单前需要看清楚
目前很多商家都推出了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下单,包括预售、红包、满减、优惠券等。有些促销规则设计复杂,需要消费者“精打细算”才能清楚。有消费者说“一个操作猛如虎,一个红包一毛五”。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关注商家的促销规则,了解各种优惠措施是否有“门槛”限制,适用的产品类别和范围,是否可以叠加,售后服务措施等。如果没有明确约定或者标识不清,存在明显不公平的格式条款,建议谨慎选择,避免事后发生纠纷。消费者购买预售商品时,还应当明确预付款和尾款的支付时间和金额、商家发货时间、双方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
三。在规定的期限内谨慎储货,在“剁手”之前做好周密的计划”[S2/]
面对全年折扣力度最大的“双十一”,很多消费者喜欢下单,囤积一些生活用品。中消协提醒喜欢囤货的消费者要理性,根据需求规划囤货数量,避免一次性备货过多造成浪费。建议消费者在“扒窃”前清理好家里的“库存”,按需补货。对于化妆品、保健食品、粮油调料、休闲食品等限时使用的商品,更要杜绝冲动消费,尽量少存或不存,防止很多储存的商品还没拆封就过期,这不仅是对自己财产的损失,也是对有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面对促销短信骚扰,留下证据举报
近年来,在“双十一”促销期间,营销垃圾短信呈现集中爆发趋势,令消费者烦不胜烦。根据《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规定,未经消费者许可推送商业信息和广告涉嫌违法。中消协提醒消费者,面对经营者非法推送促销信息,可保存证据,拨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热线进行投诉举报,共同遏制商业信息非法推送,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5。直播交杂,看的时候保持冷静
六。关注商家的售后服务,出现纠纷及时维权[/s2/]
消费者在购物时,应提前了解商家的发货退换货政策,保留聊天记录、订单信息、付款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相关购物凭证,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收据。“双十一”期间,交易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商家无法快速发货,快递会比平时慢。因此,消费者应提前与商家明确送货时间,购买急货、生鲜时注意避开物流高峰期。同时,消费者也要仔细阅读退换货政策,了解购买的产品是否可以七天无理由退货,退货运费由谁承担。收到货物后,尽量当场验货,确认无误后签收。发生消费纠纷时,要及时联系商家或电商平台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经营者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此外,中消协还敦促各类电子商务经营者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制定简单的促销规则和优惠措施,提供合格的产品和优良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