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机器人怎么弄的二狗(全民emo时代,是什么在治愈着当代年轻人?)

好像网上的年轻人都是一夜之间开始emo的。

Emo,英文单词emotional的缩写,意思是沮丧、多愁善感。有人说,当你在emo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易碎的容器,里面装满了刺骨的冰水,你无法呼吸。

阿兰·德波顿曾在《工作的神话》中写道:如果你把一个人想象成一组同心圆,你一眼就能看到的一切都在外圈:谋生手段、年龄、受教育程度、食物口味和一般社会背景。内圈包裹着更隐秘的自己,包括对父母的感情,说不出的恐惧,不切实际的梦想,高不可攀的野心,隐秘黑暗的情欲,甚至眼前一切美好动人的东西。

当代年轻人似乎更愿意展示自己的同心圆内圈。这与社交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交网络就像“树洞”,让他们可以低成本地发泄自己的忧郁和负面情绪。同时,社交网络也反作用于年轻人,让他们越来越容易情绪化。

社交媒体就像一个放大器,放大了年轻人的情感接触。一条充满“同辈压力”的朋友圈,热搜上的一条负面新闻,一部压抑的电影,都可能引爆emo情绪。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如果有一万件事能让当代年轻人emo,就有一万件事能让他们恢复。

当代年轻人有哪些心理和行为在凸显自己的情绪?五个关键词,帮你理解当代年轻人的情感柔软。




自制结界:随身携带的透明“保护罩”

对于年轻人来说,从他们面前拥挤的世界中逃脱是不容易的。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地铁,早高峰的电梯,拥挤的商圈,都能让他们的社交恐惧症当场发作。

不仅在现实世界,在网络世界,年轻人也开始感受到压力。社交网络就像一个嘈杂的广场。无数人用“音箱”喊出自己的声音。很多年轻人被营销号里的营养广告、热搜上的奇葩新闻、不熟悉的同事自拍搞得窒息。

德国学者韩秉哲曾在《在群体中》中提到数字的中间性不利于尊重。 现在的世界充满了完全的无距离感:隐私被展出,隐私被公开。没有距离,就没有尊严。数字媒体的传播一般会减少距离,而空之间距离的减弱带来的是精神距离的消融。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年轻人开始为自己制造“结界”,为自己营造一个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界”一词来源于奇幻文学,指的是利用某种超自然力量形成的特殊空房间,结界中的空房间通过防御盾与外界隔开。

微信群机器人怎么弄的

虽然你无法在物理世界里为自己筑起围墙,但当代年轻人已经有了很多“自控结界”的招数。耳机,香水,甚至穿着风格,都可以成为他们制造迷魂的工具。比如降噪耳机,带上就告别这个嘈杂的世界,带上自己的BGM,走到哪里都有安全感。比如香水,让熟悉的、喜欢的味道围绕着你,就像得到一个透明的保护套随身携带。

穿衣风格是年轻人的另一个“魅力”。在小红书里,出现了很多穿搭风格,有甜美酷炫的风格,有法式别致的风格,有美式复古风的风格,有港式的风格,有学院风的风格,甚至还有更戏剧化的穿搭风格,比如拉妹子的厌世,财阀的富贵,鲜花。这些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穿着风格为自己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和气场,这就像是他们交给这个世界的一张无声的“名片”:在开口与他们交谈之前,请先将语境调整到合适的频率。




精神隐居:游走于城市与野性之间

2021年,露营火了。在小红书里搜索关键词“露营”,可以看到60多万条笔记。帐篷,户外折叠椅,雪峰钛杯,手工制作的咖啡,完善的设备在野外环境下显得更加精致,也暗示着年轻人在野外世界和城市生活之间的游走。

露营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年轻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探索:他想逃离喧嚣的城市,同时又离不开城市的便利和温柔。虽然野外有新鲜的氧气、绿树、河流、昆虫,城市里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有随时可以送到家的外卖,有柔软的被褥,也是难以割舍的。

虽然露营暴露了年轻人的矛盾心理,但这些外出露营的年轻人至少把腿踏进了野外,而另一些人则干脆选择待在家里,开始了足不出户的“精神隐居”。

他们不让自己的脚变得泥泞。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他们可以和博主“高加索大叔”一起烤整只鸵鸟,煮半只熊,烤整只野牛。战斗民族的野性气息透过屏幕传来。或者看博主“滇西小哥”采蘑菇、银耳、杨梅,沉浸在西南温柔的青山绿水中。

厌倦了城市的拥挤喧嚣,又无法忍受野外的粗糙艰苦条件,“精神隐居”成为当代年轻人不拘一格的选择。田园世界隔着屏幕吸仙尘就好,身体还是要“封”在舒服的床上。社交网络上方兴未艾的“田园博主”,反映了年轻人对“精神隐居”的需求。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曾写道:“所有漂泊的生命都梦想和平、童年和杜鹃花,就像所有平静的生命都梦想伏特加、乐队和醉酒的梦一样。”当代年轻人也正从精神隐居的世界中获得疗愈。




微观反叛:反消费主义和反内卷化

90后似乎有着成熟理性的性格背景。他们总能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他们反抗世界的方式很软,叛逆很小。

虽然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一点点无伤大雅的反抗总是可以的。正是这些“微叛逆”在暗中固化着当代年轻人。他们是当代年轻人面对不可控的现实社会的一种防御措施。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在《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中写道:“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加的商品、服务和物质财富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富足现象。

当代年轻人生在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但正是因为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所以他们对待物质的态度会更加现实理性,很难被煽动。他们开始厌倦了各种电商节日的狂轰滥炸和商业世界的洗脑,认真思考并实施了“反消费主义”。他们拒绝了“太累了,不想买昂贵的口罩奖励自己”的消费主义说辞。他们在认真思考“几十双帆布鞋和几百双帆布鞋有什么区别”,他们更善于认真对待口袋里的每一枚硬币。

消费方面,赚钱也有相似之处。年轻人面临的职场环境更加复杂。996、内向量、职场PUA都制造了一轮又一轮的热门话题。面对这样的环境,很多年轻人表达了“平躺”的感觉。这个看似荒谬的概念也引发了很多严肃的社会讨论。

以往“激烈竞争-巨大财富-高度繁荣-更多幸福”的循环链条,在很多年轻一代的实践中似乎有些失效,于是他们选择用“平躺”来降低现实生活的维度。“都工作,不工作”也成为他们反抗被公司压榨,发掘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当代年轻人并不想出卖自己的时间,而是想通过工作找到自己的形状。




小生命的自由:无性别穿、无剧本杀、无便利店调酒

当代年轻人对“自由”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不能实现性别平等,至少我们可以在穿着这件事上实现性别自由。“无性别”的穿着正在年轻人中流行,它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打破性别枷锁的一种方式。《Z世代2021时尚潮流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以来,Z世代男女网购成交额同比增长4.3倍。年轻人似乎正在通过“无性别穿”消除长期存在的性别偏见。

如果你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编剧”,你可以在剧本《杀戮》里过一个自己选择主题的微缩生活。剧本杀,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让年轻人在几个小时内,不用“打自己”,就能拥有更刺激、更身临其境的故事,体验虚拟却很强的人际关系。

如果不能实现“今天一醉方休”的目标,至少可以下楼来个“便利店调酒”,十几块钱就能享受到一点醉意的快乐。维他柠檬茶搭配绝对伏特加、可乐和威士忌、爱荷华和芝华士。年轻人在路边和便利店旁的调酒中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实现了饮酒的自由。

当代年轻人很少让自己陷入宏大命题的思考和斗争。他们擅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自由发挥空房间,没有性别穿搭,没有剧本杀,没有便利店调酒。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的小生活自由,并让自己从中得到治愈。




网络玄学:星座周,二狗抽奖,以及对“桃花符号”的赞美[S2/]

年轻人的星期一有的是从“不想上班”的心情开始,有的是从兴致勃勃地看本周的星座运势开始。

白涛白白,喧闹的女巫店,亚历克斯是一个叔叔...当代年轻人游走于各大星座博主之间,热切地仰望着自己星座的本周运势,像“民间精神按摩师”一样接受博主的疗愈。情感和职场的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在时髦的玄学面前似乎得到了缓解。密切关注的不仅是星座博主,还有加入微信社区的年轻人,这个社区主要是做彩票的。抽奖机器人“二狗”将为您提供每日运势分析。

网络玄学为了通过考试而转发文殊菩萨的图片,为了结婚而在社交网络上赞美“桃花符号”,为了获得好运而转发柿子图片,成为年轻人中另类的流行文化。不需要去寺庙买香祭拜。网络上这些形而上的仪式成本很低,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毕竟转发一条“锦鲤”只是动动手指就能解决的事情。

网络玄学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代年轻人面对不确定性时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虽然他们并不真的相信星座运势所说的,但至少星座运势给出了积极的分析和建议,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一点确定性的信息,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沉迷。


结论[/s2/]

当代年轻人,面对一个嘈杂的、诗意的、被框定的、不确定的世界,也在慢慢摸索一套治愈自己的方法。他们通过自制的魔法获得了一片净土。他们在“精神隐居”的世界里享受着没有体力消耗的牧歌。他们用“微反叛”来测试生命的弹性。他们构建无伤大雅的“小自由生活”。他们通过“网络玄学”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点肯定和确定性。了解当代年轻人柔软的一面,或许能找到他们内心的钥匙。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