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天工作室
2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寿良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顺利完成各方面工作,规划文本正在按程序向社会公开。
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正在向社会发布
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是未来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被列为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五五”以来,中国先后编制实施了9个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五年规划,对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9年2月,生态环境部牵头启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目前正在按程序向社会发布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孙守良说。
孙守良介绍,规划在多方面有新突破、新拓展、新提升,绘制了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路线图和施工图,可以概括为“五个坚持、六大亮点”。
“五个坚持”是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减污减碳原则,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三是坚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夯实污染防治基础。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系,推出一批制度成果。五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六大亮点”是指亮点和创新,突出六个方面:
第一,突出系统概念。在重点任务部署上,更加注重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系统考虑和整体推进,突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地上地下、陆地海洋、城市农村。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重点解决三类问题,既要基本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还要有效遏制趋势性问题,如控制臭氧污染和新污染物污染;还要加快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噪声污染、油烟、恶臭等问题。
三是突出协同。注重各项政策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注重减污减碳的协同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各种要素协同治理、区域协同防控等。以“协同”的方式达到“协同”的效果。
四是突出绿色引导。把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真正的重点任务,明确将环境保护纳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措施,聚焦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的重大国家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绿色升级,支持绿色科技创新,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
五是突出底线思维。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六是突出激励示范。一方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创新经济政策和工具,促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另一方面,通过评选典型、树典型、树标杆,充分发挥先进带动作用,提出建设一批美丽海湾、美丽河湖、“无废城”等典型。
孙守良说,“十四五”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处理好了“两个关系”:“稳与进”的关系,强调稳中求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量与质”的关系,不仅追求“量的变化”,更注重“质的提升”,强调内涵发展,强调人们的获得感。要颜值,更要品质。"
上图:2月22日,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员工在检查“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设备。(王文/摄)
合作减污减碳,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应对气候变化
“十四五”是我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五年,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如何协调减污减碳,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高碳能源结构和高耗能高碳产业结构的问题。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显示出显著的同源性。”生态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说。
研究表明,在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源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源、约50%的挥发性有机物和约85%的一次PM2.5(不含粉尘)排放源与二氧化碳排放源高度一致。
闫刚表示,与一些发达国家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后转向加强碳排放控制阶段不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促进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二氧化碳排放见顶和碳中和的任务。
“这两项主要任务非常艰巨,极具挑战性。我们需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推进减污减碳一体化规划、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评估,实现目标协调、区域协调、措施协调、政策协调、监管协调。”严刚说。
闫刚表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协调治污减碳:
一是加强源头防控协调。充分发挥减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牵引作用,把实施结构调整和绿色升级作为减污减碳的根本途径,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减碳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是强化措施,优化协调。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优化国家减碳布局和措施,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在减碳的同时实现更大的环境改善。
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协调。加强污染控制和碳排放控制的协调。统筹水、气、土、固废、温室气体等方面的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流程和技术路线,加强多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
四是推进政策创新和协调。依托现有生态环境体系,建立健全促进污染减排和碳减排的管理体系、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比如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碳排放评估,新项目的碳排放也通过这一措施严格控制。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强推广应用。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天工作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天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党媒信息国家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