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业公司(创业公司值不值得加入——避坑指南)

编辑导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以来,每天都有新的创业公司诞生。但是,如何才能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创业公司,避免踩坑呢?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前言

相对于加盟大厂,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盟一直是产品经理热议的话题。本文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身边朋友的实际“经验”,总结了一个关于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的简单分析渠道和方法,希望能有所帮助。

二、分析渠道

分析渠道是指你做出是否加入的决定,从哪些渠道可以获得决策信息。以下是一些渠道:

  • 眼查,企查,爱企查等。:查询企业和老板的基本信息。爱企查是免费的,但内容较少。
  • 知乎,脉脉等。:查询企业、产品、员工评价等信息。
  • 猎,智联等。:查询公司招聘信息。
  • App Store,App Store等。:试用公司产品,查看评价。
  • 官网、微信官方账号等。:查看公司基本信息、产品报告、团队文化等。
  • 面试: 这是最直接的分析渠道。
  • 三、分析维度

    分析维度可分为三类:纵向、横向和自我。

  • 纵向维度:是指从公司及其内部的各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公司的基本情况、高管团队、企业文化、公司产品、业务规模等。
  • 横向维度:指从公司所处行业的维度进行判断,包括行业市场情况、主要竞争对手、同行评价、政策环境等。
  • 自我维度:是指运用SWOT分析等工具和理论,综合考虑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的分析结果,最终判断是否加入。
  • 1.纵向分析

    1)看团队

    对于投资人来说,投资创业公司的时候,投资的不是企业,而是老板和背后的团队。作为一个即将加入创业公司的专业人士,加入公司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投资决策,可以根据投资人的眼光来评价公司老板及其团队。看,团队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

  • 含金量:通过了解团队主要成员的履历来评价团队的素质,如大厂经历、创业经历、专业能力、行业口碑等。相关信息一般可以通过官网、微信官方账号等渠道获取。有大咖的团队不再可靠,比大多数企业更可靠。即使创业失败,也能学到很多干货,提升自己,积累高端人脉。
  • 稳定性:作为一个局外人,你很难得到创业公司内部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公司规模小,曝光度不足的情况下。你能从百度、脉脉、知乎等渠道找到的信息极其有限,真实性无法保证。团队稳定性是评价团队质量的一个非常可靠的因素。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团队氛围,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层。找到稳定有一个重要的渠道:去天眼查、企查、爱企查等网站看看。查询公司关键人员的变动情况。如果主要人员,甚至法人变动频繁,就要注意了。
  • 工作风格:可以通过简历(各大厂经验、海龟背景等)综合判断公司高层的工作风格,如务实、学术、互联网等。)和团队稳定性。创业公司高层的工作风格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公司的工作风格,至少可以定一个基调。
  • 2)看公司

    看公司是为了了解公司的发展历史,所处阶段等。,并评估发展情况和后续发展潜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成立时间:评估为公司存续时间。一般创业公司的存续期不会超过三年,大部分会在第一年倒闭。一般3年左右的企业产品和商业模式都有一定的保障。但是,时间越长越好。一般互联网模式的企业模式还可以的话,市场认可度不会太长——7年是比较合理的值。
  • 员工规模:这个指标是硬性指标(如果公司已经发布了年报,可以在类似爱奇差-社保参保人数这样的渠道查到),和公司所处的阶段有很大关系,但是互联网公司之间是有区别的。当有足够的资本或强劲的业务发展势头时,其体量增长率会明显高于传统企业。因此,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人数增长缓慢或反复,就需要认真分析。
  • 融资信息:通过爱企查、天眼查等渠道查询企业估值、融资等信息。让我们把重点放在是否有知名VC上。如果有知名VC,我们再看看投资轮次。如果你一直跟投甚至领投,那就是加分项。另外,好企业的融资速度一般都很快,估值增速也在快速上升。结合公司成立时间评估公司发展情况。一年一轮是一个合理的数字。当然,我们需要看看距离上一轮融资有多久了。如果一年以上甚至几年都没有融资,就要注意了。另外,就是融资的金额。如果达到D轮1000万的水平,也是个问题。
  • 企业文化:通过官网等渠道了解公司的愿景、使命、团队建设等信息,通过搜索引擎查阅公司的负面、中性、正面信息,如去知乎,询问曾经的员工或现在还在的员工,对比验证企业文化。
  • 诉讼仲裁:通过第三方企业信息查询系统查询企业有无合同纠纷、劳动仲裁等事项,特别是高主任失信(限制高消费)等。如果有,不要直接去。之前有个朋友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决定入职前,他发现公司CEO身高有限,当即拒绝了这份工作。不一定是公司经营不好,也不一定和高管诚信有关,但至少说明公司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不够重视。
  • 3)看业务

    雷军的名言“站在空中,猪都能飞”让大家明白了空中商业的关键。经营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 合规性:企业所处的行业是符合政策还是受政策影响?比如双减后依然全力以赴K12课外训练——望深渊?
  • 风口:企业业务是否是风口业务,如芯片、新能源、造车等。
  • 位置:企业业务在整个细分领域的地位是头最好,腰好,底难。分析是否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 产品:必须了解企业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和质量,软件可以下载试用,硬件或其他可以让同行评测。
  • 问题:自媒体对企业业务的相关分析(PR稿也可以看)。
  • 4)看同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都希望身处一个淳朴的江湖(良好的工作氛围)——笑傲江湖。通过面试环节了解公司的团队氛围,在面试中从面试官那里了解到以下几点:

  • 团队合作:团队分工、团队规模、组织结构、团队合作方式和频率。比如有些公司,产品团队在技术团队下面。这种情况下,产品的话语权可能会被削弱。
  • 汇报关系:要了解你的上级,一般是你的面试官,通过交流可以直接了解面试官的水平、性格、管理风格等等。想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性格都不弱,领导风格会对你入职后的工作产生很多影响。
  • 同事:部门内同级同事数量、分工、工作协调、业务条线关系等。(不要只跟着JD,后续工作大概率会有变化)。
  • 下属:如果你是领导,最好让HR给你介绍一下你以后要领导的团队。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先和团队成员见个面,简单认识一下。
  • 外貌:现场面试的时候,一定会路过公司的办公区,顺便看看大家的工作外貌——忙碌有序,风大走路?行动迟缓,昏昏欲睡?
  • 询问工作

    首先,仔细阅读公司发放的JD,看JD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是否有明确的表述,在面试前详细了解疑点和关注点。其次,如果可以建议先下载试用公司的产品和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最后,在面试环节向面试官提问,最好要求面试官明确回答。建议包括工作内容、业务状况、现有产品、未来产品规划、版本发布流程等。不用担心问太多,面试官会不高兴。

    怎么找创业公司

    2.水平分析

    横向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行业市场分析:作为一个产品人,对市场的敏感度一定不能太低。平时要多关注行业头部自媒体,阅读分析文章,投融资信息等。,并保持敏感性。建议找至少两篇知名的自媒体文章,最好观点不那么一致。毕竟古人有句话:听同时明,信同时暗。
  • 竞争对手分析:头部竞争对手一般信息很多,判断好坏的方式也可以参考垂直分析中的“看公司、看团队、看业务”三个环节。掌门人的好坏不仅可以作为判断行业好坏的标准之一,也可以作为判断你是否想加入当前公司的标准:与当前公司掌门人的距离,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以及如果未来加入你可能发力的点。
  • 同行评价分析:可以从脉脉、知乎等渠道收集业内同行分析(吐槽)。作为一个前辈,对行业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指导意义(即使你现在在行业里,也可以天天同行)。需要注意的是,peer并不只是同一个职位,比如你是产品经理,你只看产品经理,可以适当扩大,比如
  • 政策环境分析:互联网红利期已经过去,腾讯这样的龙头企业都在喊“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口号。无论你要加入的创业公司是To C还是To B,你都需要关注相关政策,看政策是否对行业有支持、引导或监管。过于依赖政策的行业风险相对较大,直接违背政策的行业千万不要随意进入。
  • 3.自我维度

    相比大公司,创业公司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团队不稳定,流程不规范甚至缺失(比如关键岗位缺人)等等。这些困难都是你需要问自己是否愿意面对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职业规划:新工作与你的职业规划是否冲突,能否更快实现职业规划?毕竟创业公司存在人员不足等问题。比如你可能不仅需要满足需求,写PRD,跟踪项目进度,还需要陪业务跟客户聊天,写方案等等。,这些都有可能迫使你成长。
  • 福利待遇:工资福利待遇是增加还是减少,如何缴纳社保公积金等。,大部分创业公司都不会付全款或者上限比例。建议期权不要算收入,毕竟大多是废纸。你需要评估你的最终收入。可能你的工资涨了,但是以前公积金可能是按上限交的。现在可能一个月几千,结果你的收入可能下降了。
  • 工作强度:大概率创业公司的工作强度和复杂程度会超过你现在的水平。你需要评估你的可接受上限(从身体和家庭等维度。),比如996还可以,但是007呢?
  • 退出机制:退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时间,一种是问题。比如你设定加入3年,3年后没有达到预期就申请退出。还有一个是关于问题,很多人在加入之前没有充分考虑。简而言之,就是设置一些你不能容忍的点,比如对人不尊重,承诺不兑现(或者临时增加条件),不能按时足额发工资等等。,一旦遇到就及时退出。
  • 以上是我对是否应该加入创业公司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由@陈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