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学习?
在央视热播剧《人间世》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有多大成就。而是在你被生活打回原形,深陷泥潭的时候,给你一种内心的力量。
该剧改编自梁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下的变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经历了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出国、工人下岗等一系列事件。
在命运的洪流中,他们改写了平庸的人生,过上了自己从未想象过的生活。
阅读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
在城北的贫民窟里,有很多底层的人在为生存而挣扎。
建筑工人周志刚住在光子片街的第一户人家。
周家有五口人,分别是夫妇,长子周,次女,幼子周炳坤。
周志刚常年随施工队四处奔波,与妻儿团聚,收入几乎无法支撑一家人的温饱。
露宿风中的艰辛,日复一日的劳作,在外漂泊的孤独,让他的太阳穴早早染上了风霜。
他不希望自己的三个孩子重蹈覆辙,经常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
我的妻子是文盲,但她也敬畏书籍。
每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看书,她从不上前打扰,而是一个人默默处理家务。
在父母的支持下,周和专心学业,先后升入市重点高中,考入北京大学。
大学毕业后,娶了副省长的女儿周,成了正厅级官员。
周蓉回到他的家乡省属重点大学任教,并成为最年轻的副教授。
小儿子周炳坤对学习不感兴趣,从小成绩平平,没能考上大学。
当时他天真的以为早开工没什么不好,就去工厂当了工人。
但他一去,就被分配到最艰苦的车间。当他下班回家时,他累得睡着了。
他受不了工作的压力,但当他放下面子要求工作安排,又因为学历低,只能继续当工人,做厂里最脏最累的活。
辛苦,但收入低,作为一个基层工人,他得不到分房的机会,只能和父母挤在破旧的贫民窟里。
平时街坊邻居经常夸他的兄弟姐妹,但见了面都爱不理他,背地里叫他“最没出息的老皮条客”。
周孩子们的不同境遇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而是最好的出路。
当你受到生活的严厉教导,你就会明白读书有多重要。
你曾经偷过的懒,你享受过的安逸,都将成为风雨中前行的累,泥泞中打滚的苦。
有一种说法是:
“一个人脚下的书的厚度,就是他一生的高度。”
累死在流水线上,也摆脱不了垫底的命运。
在知识一步步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很轻松的跨班。
心中有书,脚下就有路。
把读书的痛苦咽下一会儿,就可以逃避一辈子的生活痛苦。
阅读使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工作后,周炳坤吃了很多苦,经常后悔没有好好学习。
看到哥哥姐姐在家里藏了一大箱名著,他没事的时候就会拿出几本来翻翻。
读了一些书后,他逐渐意识到:
一个人一辈子的头脑空空挤不下任何知识和思想,连一颗黄豆都不如。
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多读书,聚精会神地听哥哥姐姐们讨论文学。
经典的作品,深刻的观点,丰富了他的内心,赋予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周炳坤沉迷于读书的同时,工友们忙着打牌、聚会,在娱乐中消磨时间。
他们不培养兴趣爱好,不关心时事,得过且过。
而周炳坤从不随波逐流,事情发生时会坚持己见。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人们普遍把合适的家庭和体面的工作作为第一择偶标准。
周目还为他看中了一个在国有工厂工作的女孩,并试图撮合他们。
然而周炳坤的爱是至高无上的。尽管他的父母反对和其他人的嘲笑,他娶了郑娟,一个小寡妇和她年幼的儿子和失明的弟弟。
婚前这段感情有多不幸福,婚后就有多幸福。
他们一直和睦相处,荣辱与共,羡慕别人。
在社会动荡时期,大家为了避免被牵连,对不公视而不见。有人写诗反驳这些现象,但根本不敢发表。
但周炳坤坚持主持正义,冒着坐牢的危险,试图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诗作。
他在监狱里呆了半年,但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当地的名人。
独立的思想和意识,让原本卑微的他由内而外发光。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
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他的价值观就得由亲戚朋友来决定,因为他没有其他的输入渠道。
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今的时代也是如此,到处都是空洞穴里的热闹和喧嚣。
不静下心来学习,就会听从别人的建议,失去思考的能力。
肚子里有诗有书的人,往往能够包容世间的种种,明辨是非,忠于真实的自己。
只有读够了书,你眼中的世界才会足够宽广。
读书使人获得抵御风险的信心
自从爱上读书,周炳坤时不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一次,工厂组织文艺汇演,文采不错的秉坤和两个朋友精心策划了一个节目。
他们有趣的表演赢得了工人们的赞扬和领导们的赞赏。
受到领导重视后,他被借调到报社,从一个体力劳动者变成了拿着笔的编辑。
最后,他之前不爱读书,重新拿起书,改变了命运。
坐在宽敞的办公桌前,他既高兴又焦虑,担心自己的稿子很差,被部门同事拒绝。
于是,每天晚饭后,他都埋头伏案读书写字,直到深夜。
通过不断学习,他的文章越来越好,领导认可他,部门前辈也愿意传授经验。
后来,他开始研究曲艺知识,并多次创作与之相关的优秀文章。
领导看了文章后大为赞赏,不再干涉他的工作,给了他足够的自由去上班。
时机成熟了,领导把他转为正式编制,提拔他为大众刊物代理编辑主任。
这份工作让他积累了各行各业的人脉,读书学习也让他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上世纪80年代末,当地出现“裁员潮”。工厂一个接一个倒闭,工人失业。周炳坤和他的朋友们也未能幸免。
但是,当朋友们被迫在工地搬砖,在街上找零工的时候,周炳坤却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
他主编的刊物停刊时,领导安排他做了报社所属酒店的副经理。
经济状况好转后,同事们让他一起创办一份新杂志,并让他担任主要负责人。
他读过的书,学到的技能,成为他在风雨中无畏前行的信心。
想起这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一个存钱罐。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
默默无闻的人永远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命运。
好好学习,不是为了和别人比成绩,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从容;
不是为了富而贵,而是为了让自己更体面。
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是你读过的书换来的筹码,你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读书和不读书过着不同的生活
周炳坤转行做编辑后,仍然和厂里的朋友保持联系。
那几天,为了缓解工作的辛苦,他们经常在下班后聚在一起吃饭聊天。
想上大学的吕川和唐向阳总是推迟聚会,回家看书学习。
平时,唐向阳也是一拿到空就拿出一本数理化课本自学,陆川就来问他书上的内容。
后来因为表现优异,陆川被工厂送进了大学。唐向阳去农村当老师,几年后他考上了他最喜欢的大学。
短短几年的校园生活,让他们走上了一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道路,与朋友的差距越来越大。
陆川认识了很多高倩的孩子,接触到了宝贵的网络资源。
毕业后,同学为他提供了门路,让他做了政府领导身边的秘书。
他勤奋工作,从秘书一路升到副司局级干部,成为一个前呼后拥的大人物。
唐向阳成了公司的助理经理,他的妻子也是大学生,他的儿子很聪明。
他住楼房,开好车,把获得奥林匹克数学奖的儿子送进了名校。
除了他们三个,其他人既没有学历,也没有不可替代的技能,下岗后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有的人因为过度劳累生病,有的人不幸中年去世,留下妻儿艰难度日。
有些人连土坯房都租不起,只好厚颜无耻地免费住在周炳坤妻子的老房子里。
为了成为公园里的清洁工,有些人想尽办法寻求帮助和信任他人。
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大多成绩平平,很难考上一个普通本科。
年轻时选择的轻松,最终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平庸。
读书的和不读书的,时间久了,差别就大了。
对于读过书的人来说,知识不仅仅是一张学术记录,或者到处展示的资本。
是你人生的通行证,是护城河变通途的契机。
正如作家余所说:
“读书最大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平庸,早一天拥有精彩的人生;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庸才。”
《人间世》中读书逆袭的故事与作者梁的经历如出一辙。
他也出身于贫苦工人家庭,下乡时成了一名兵团战士。
因为热爱阅读和写作,他被兵团推荐到复旦大学学习,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直到晚年,还保持着梁读书的习惯。他想:
“读书是最值得做的事情。多读点好书,会影响你的。”
读遍天下书,是成本最低的最简单最高尚的投资。
你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和思想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变成一份惊喜的礼物。
那些注入了鲜血的文字,会带你穿越迷宫,走向五彩缤纷的未来。
作者:徐朝木。来源:每晚一卷书,满满的诗书,忙的时候别忘了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