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美食排在第一位。
“食在广州”,广州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是“吃货们”必去朝圣的城市。
今天,乐就和大家聊聊广州的宫廷级美食地标——拥有141年广府文化历史的广州陶陶居。
这家百年老店创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是广州西关美食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餐厅的名字叫陶陶居牌匾,是中国晚清重要思想家康有为写的。著名作家、思想家鲁迅、作家巴金等文化大咖都为其代言。
走进古色古香的陶陶居十路总店百年老楼,无论是粤菜、岭南建筑,还是西关风情,都能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感受广州的饮茶文化。
老店正门有康有为题写的陶匾,两面用金漆花纹的木雕装饰,极为精美。
这座大楼有五层。每层楼的电梯入口处都有照片墙。橱窗里展示了一些黑白照片。泛黄的历史记录了清代第一代陶陶居食客的用餐场景。当时有一些人物在福路街10号等。
桃居作为当时广州的文化地标,自然吸引了不少名人来喝茶。这是广州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广府文化对外输出的魅力。
鲁迅住在广州的时候,经常去陶陶居喝茶。他在日记中写道:“18日,下雨了。下午同季,徐守尚、广平去陶陶居吃茶。”
-1927年3月
之后,鲁迅先生在日记中留下了自己对广州饮茶文化的独到见解。他说:“广州茶又香又好喝,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聊半天。”
文学大师巴金老师也在《旅途随笔》中写下了他在广州陶陶居的所见所闻:“席间,一位老婆婆拉起帘子,带了两个女人进来,说是为银子相见……”“相见”(即相亲)尘封的历史表明,陶陶居不仅是喝茶的地方,也是相亲的圣地。"
桃居市府路总店现从一楼到顶楼开放,供游客参观。
整个建筑有很多岭南建筑特色,优雅的满洲窗、花街砖、有几十年历史的文物桌椅、陶屋的木雕版画、有中国神话故事的外墙。
这些被称为“经典”的广府文化元素,在此可见一斑。
可观亭
特别是陶陶居的顶楼有一个相当大的亭子,是清代老西关的制高点,可以俯瞰老西关和十通浦路的整个城市景观。
可观亭是琉璃瓦六角的三层楼亭,“可观”就是可以看星星,赏月。“可观亭”匾额为岭南书法大师麦于1933年所题。
现在可观的展馆也是游客打卡拍照的好地方。只要在这里拍一张照片,就能拍出不同的美照。
亭子外面的平台种着绿色的松树。
亭子两边的窗户是圆形的,里面雕刻的图案是羽毛美丽的小鸟和松树,细节精致。
花双学院
花双书院的耳墙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寓意吉祥如意。
墙的形状很像过去做饭用的铁锅。这种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晴天的时候微风会通过门窗吹进屋里。建筑寓意是广州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西关大屋矮脚门
西关大屋一般由三门组成,陶陶居箱门呈现西关大屋的低脚门。这是明清西关的装饰风格。第一道门是木雕装饰的纱门,第二道门是门楼,起到隔热通风的作用。最后用坚固的木门隔音防火。
迷你拱廊
微型拱廊位于五楼。拱廊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广州。过去能够满足南阳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行人晴天在骑楼下的走廊里逛街不会被暴晒,下雨天还能避雨。
骑楼上还有一些西窗,都是彩色玻璃做的。骑楼文化也是老广州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无招牌粤剧社”是陶陶居的别称。
粤剧行会“八合会馆”就在陶陶居附近,这里培养出了梁绍佳、陆云飞、温觉非等多位中国著名粤剧老板。
当时很多陶家旁边都有一个叫百乐门的剧场,主要演出粤剧。很多省港大班都曾在这个剧场上演,演员雇角色、请摊位、“开戏师傅”(粤剧编剧)、“倒接口”、“过桥”都在陶屋里进行。
八号总店开业当天,乐万军在四楼,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具有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粤剧。据说以后还会组织一些古朗诵、弹唱、相声等非物质项目在这里演出。
桃居是广州饮食文化的标志。一楼有手工茶点展区。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茶点的全过程。
干净、卫生,同时将广式茶点文化更生动地传递给每一位客人,这是乐万军乐见的。
我推荐一些菜。
前菜
蜜瓜
搅拌海蜇头
唐品
槐墩罗头汤
粤菜
乳猪王
经典水煮鸡
蒜蓉粉丝蒸龙虾
金银深海龙鱼
黑松露芦笋炒扇贝
主题
辣干捞煲仔饭
水果
软籽红石榴
桃居是广东餐饮界最古老的老字号餐厅。在这个充满历史细节的地方,你可以品尝粤菜和小吃,你可以感受到广州西关的独特魅力。
告诉我,你愿意来广州体验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