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创业案例(还是活的!初中生在校创业竟在卖这些!“商业奇才”让班主任想哭又想笑:我咋变城管了)

钱江晚报小时记者戴欣怡

记者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经济头脑——以前教“致富”话题的六年级小学生,现在有了爱“创业”的初中生。(详情请戳:教学生一个问题收2元!老师要求退钱,杭州小学生不服:用智慧赚钱,为什么退?)

“陈老师,班上那些男生在玩小乌龟。你去看看吧!”陈郁是诸暨市城东初级中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前几天下课,突然有同学来告诉她这个消息。

教室里的小乌龟是从哪里来的?陈老师纳闷了一会儿,以为是学生们在纸上画乌龟玩,赶紧跑到教室一看——到底是一只活乌龟还是五只乌龟!



五只乌龟在透明的塑料盒里慢慢爬行。不仅陈老师傻眼了,几个被夹在包里的学生也面面相觑。

经过一番盘问,陈老师得知是班里的乐乐把小乌龟带到了学校。原因让人又气又笑——继上学期泡菜和零食生意倒闭后,乐乐同学灵机一动,“重新创业”卖起了小乌龟。

初一男生乐了,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商业奇才”。陈老师评价说,他头脑灵活,想法多,性格开朗,人缘好,很受同学欢迎。乐乐在家开店做生意。不知道是不是听说了。乐乐思考问题有“商业头脑”。

上学期是新初中的第一天。学生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彼此。乐乐已经成为班里的一员,甚至发现了“商机”。因为家里有店铺,乐乐会给同学带一些干果和咸菜,每次都会有很多小朋友要。因为零食太受欢迎,供不应求,乐乐开始收费。不仅如此,乐乐还发现很多同学放学后被家长接走,想去食堂买零食,却一直没有机会。

于是,乐乐开辟了两个购买渠道:一个是去小店买零食、玩具,卖给同学,每个一两元;另一种是从家里拿干果和咸菜。妈妈觉得他会给同学,就让他拿了。

一两单,市场很快就打开了。等陈老师发现的时候,他的咸菜小吃生意已经覆盖了全班。短短几个星期,乐乐已经赚了几百块钱。

校园里同学之间关于钱的话题总是比较敏感的,更不要说为了生意向同学收钱了。陈老师立马化身“城管”,抓乐乐当“流动摊贩”。与乐乐妈妈沟通后,乐乐妈妈立即切断了“进货渠道”,没收了“非法所得”。

当然也不乏教育:“有‘财商’当然是好事,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把没日没夜陪着你的同学当生意客户,在校园里做私人生意。更何况中学生以学业为重,在学校做生意会影响到他们和同学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陈老师的话,乐乐听了,对小生意被叫停,母亲把钱全部没收,他没有异议。我妈经过一番反思,决定尊重乐乐的劳动,赚的钱归他自己支配,但本金全部归还。

在校大学生创业实例

本以为班里的小风波就此告一段落,陈老师却没想到,新学期还有续集——



乐乐有一个好朋友梁肖,他喜欢小动物,家里养了几只仓鼠。梁潇告诉乐乐,他想养一只乌龟,但家里的动物太多了,他妈妈拒绝给他买。

就在这个星期,乐乐看到一个卖乌龟的小店,还是半卖半送,乐乐休息一段时间后想“创业”...

于是有了开场的一幕,陈先生又被迫做“城管”了。一旁的男生不知道从哪个角落拿出两只小乌龟。不止五只,乐乐还带了七只乌龟。“六块钱卖一个,不知道他能赚多少。”陈老师就要被愤怒嘲笑了。

最后,这七只小乌龟被纳入班级“编制”,成为班级的一员。陈老师开辟了生物角,学生们自带玻璃鱼缸、水草和饲料,两个孩子分别负责喂养和清洗鱼缸。

喜欢小动物的梁潇如愿以偿,在班上养起了乌龟。陈老师还给他布置了每天写一篇海龟养殖科学观察日记的任务。



但最让陈先生担心的是乐乐的同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钱有一定的概念,但对于如何使用,消费价值是什么,却很模糊。”陈老师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尤其现在父母给的零花钱很多。每天都有孩子花大钱,私下在校园里做小生意。双方都觉得没问题。”

“但是,任何场合应该做的事情,在学校做生意,必然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我们当然不提倡。”陈老师强调道。

不过乐乐确实对做生意很感兴趣,一直想着“创业”。陈老师不想简单地扼杀他的“商业头脑”,但她决定与父母商量,并利用这种情况来表明她对孩子的兴趣。

陈老师是一位语文老师。这个周末,她给乐乐安排了一篇特别的作文,要求他详细写下之前创业的叙述,包括如何看待自己的小生意。不仅如此,还要写一份商业计划书,从进货渠道、客户分析等角度系统分析过去几个成功案例。

下周,陈老师要开班会课,让大家从学生的角度谈谈校园里的私事。陈老师说:“孩子有很好的商业头脑,就是要在适当的机会下引导他们施展才华,比如周末的社会实践,学校的义卖活动,由乐乐来策划组织也会很有意义。”

你赞成学生在校园里做私事吗?

如果是你,

你将如何引导孩子的“商业头脑”?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留言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抄、改写、传播网络上所有作品的版权。否则,本报将通过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