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浙江大学求是教授斯看来,虽然共同富裕涉及很多变量,但首先是一个“富”的问题。企业和企业家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能为共同富裕做些什么,显然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以下是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创新论坛上的发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没有成功的先例。因此,如果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将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什么是共同富裕?宏观上,大家的认识也逐渐清晰。但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具体到微观层面,还缺乏足够的研究。虽然共同富裕涉及很多变量,但首先是一个“富”的问题。无论是第一次分配、再分配还是第三次分配,如果社会没有足够的财富,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企业和企业家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能为共同富裕做些什么,显然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今天演讲中提到的企业和企业家,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
共同富裕,企业能做什么?
企业如何促进共同富裕?首先,企业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2018年***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引用了这个“五六七八九”来说明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就创造财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而言,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做好自己。通俗地说就是做好,做好,做大做强,这应该是企业为共同富裕所能做的一切事情的核心。只有做得好、做得好、做大做强的企业才能给国家提供尽可能多的税收,国家才能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的制度安排促进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促进共同富裕不能偏离这个方向,不能强迫企业用自己的发展资金去做慈善公益扶贫。企业的资金必须首先用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研究所研究人员的相关调查,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疫情等原因,很多民营企业和初创企业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融资也非常困难。企业的创新发展,包括新产品、新技术和产品服务体系的开发,往往缺乏资金支持,制定的计划只能考虑眼前的情况,难以制定相关的长远发展目标,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要走科技发展之路,提升产品和价值,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因此,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非常重要。企业做好了,做好了,做大做强了,社会“大蛋糕”才能越做越大。
其次,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能划等号。什么是社会责任?用通俗的话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责任,即个人有义务与其他个人和组织合作,为全社会谋福利;第二,社会责任是每个人为了保持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必须履行的责任;第三,社会责任意味着维持经济发展和建设美好社会之间的平衡;第四,社会责任是跨代的,上一代人的行为会对后来者产生影响。企业和企业家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自然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企业家与其企业关系密切,但在资本方面并不完全融合。企业家可以花相当一部分钱做慈善,但这是他的个人行为,而企业必须把钱花在自身发展上,把产品和相关服务做得更好、更好、更大、更强。
再次,企业在追求做好、做优、做大、做强的同时,必须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共同富裕是众多正能量合力推动社会文明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创造财富很重要,遵守法律也很重要。企业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创新力和积极的推动力,将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既守法又创新发展,应该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
共同富裕,企业家能做什么?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企业家的形成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它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生命之源,他们通过相关的商业活动不断进行“创造性破坏”。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没有企业家精神,市场经济就会停滞,创造财富就会变成一句话空。擅长的企业家也要帮社会想办法“拼凑资源”。社会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单一的资源无法创造社会财富,但是通过“资源拼凑”创业,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财富。某种程度上,企业家是“社会资源修补者”。他们通过“资源拼凑”找到并解决社会需求,进而促进一个地区的共同繁荣。“社会资源拼凑者”往往具有规模小、局部性强的特点,能够快速响应当地的社会需求。在这方面,企业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阅历可以做很多政府不擅长的事情,这也正是企业家精神所在。过去几年,中国很多企业家,特别是社会企业家,根据国情研究和实践了拼凑经济社会资源帮助当地社会发展的最佳模式,对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家相比,中国企业家大多白手起家,通过创业在逆境中成长。他们最懂从“0”到“1”的创富创业精神。近年来,企业家们经历了数字技术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们深知数字技术也是促进共同繁荣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科技赋能促进共同繁荣?这需要更多创业者的探索和实践。
企业家要为共同富裕做出贡献,需要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家,只要在经济利益面前不违法,完全可以不顾社会和员工的利益。但是在中国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企业家必须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中国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的所谓“共同富裕”完全不同。我们的共同富裕就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在富人的帮助下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一是增强创造财富的能力,二是增强社会主义的本质,二者缺一不可。创业者一定要了解中国国情,不要唯利是图。这样才能把路走得稳,走得好。
关于共同富裕有哪些误区?
我前面说过,共同富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许多误解。这些误区在实践中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经济财富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包括人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不重视经济财富的创造,不顾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推行过度的社会福利。显然,这两种情况不解决,就会影响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
经济财富的增长是否必然导致共同富裕?答案是否定的,相关研究证明,经济财富与共同富裕建设高度相关,但不是必然相关。很多人认为财富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自然会实现。但事实上,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共同富裕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财富的多少。在一些国家,当财富增加时,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富人想的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如何让其他人一直穷下去。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今天的美国,有很多财富超过数十亿美元的富人,另一边的贫困人口也在增加。
共同富裕中的“富裕”不仅仅指经济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反映社会成员各方面富裕的综合概念。只有拥有丰富的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混合财富,才能解决建设共同富裕的许多复杂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全民共同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共同富裕。全民共同富裕是指覆盖。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满足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所以“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富裕是指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的物质占有,而是人的充分享受和更好的满足,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共建共富就是通过奋斗实现共同富裕,谁也享受不到好处,更别说养闲人了。逐步共同富裕意味着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西方社会虽然没有所谓的共同富裕,但是有类似的概念。亚当·斯密以人性为出发点,将普遍性带入经济学研究领域,提出增加人民财富是使国家富裕的手段,提出了以改善人民生活为重点的富国标准。它涉及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斯密认为,人类生来就是并将永远是自私的动物,人类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一个社会的发展成果如果不能充分流向大众,在道德上就会不得人心,充满风险。洛克菲勒还说,当富人变富时,他们发现穷人并没有同时变富,这将破坏富人的社会条件。所以富人应该做一些慈善来帮助穷人,减少这些穷人对社会稳定的威胁。但很明显,他们所谓的共同富裕的目的是维护富人相对稳定的社会基础,而不是真正帮助穷人致富。
谈到共同富裕,很多人会想到北欧所谓的“福利国家”。其实在这些国家,个人税和消费税都很高。这些国家试图通过高消费税等等来实施高福利,通过高福利来缩小贫富差距,但同时也消耗了本该留给企业发展的钱。一个国家无法激励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创造财富,劳动者不努力但都有收益。这种制度某种程度上是在培养闲人,怎么谈共同富裕?因此,目前在芬兰等北欧国家,这种社会福利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可能有人会问,北欧“福利国家”的经济不是也很发达吗?我曾经问过一个熟悉这种情况的朋友。他说,这些国家的政府也知道企业创造财富,所以会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帮助企业发展。虽然个人税和消费税很高,但北欧国家的公司税率比美国低,目的是鼓励企业创造财富。这些国家的政府都很清楚,只有企业搞好了,才能向企业收税,从而支撑起国家的高福利模式。
通过社会企业家精神创造社会财富
最后,我想谈谈社会企业家精神。这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我关注的重点。经济富裕确实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创造社会财富,从而实现两翼的齐飞。那么,如何创造社会财富呢?社会创业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大家都知道经济创业的作用和意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意识地认识和明确社会创业,特别是经济创业和社会创业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制约的过程。社会企业家精神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博爱”。从那时起,社会企业家就与慈善、非营利部门和志愿组织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企业家这个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简单来说,社会企业家精神是通过企业家精神为我们的社会增加价值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核心内涵:第一,社会性。社会企业家关注市场和政府未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未满足的社会需求。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造社会价值,需要发展一个更好、更平衡的社会,兼顾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群体。二是创新。创新是社会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企业家精神必须以创新和可持续的方式惠及整个社会。它涉及到社会福利制度等诸多方面。第三,市场机会导向。社会企业家需要市场力量的帮助,而不是阻力。社会创业虽然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但以社会绩效为导向,也需要注重机会的发现。当社会企业家将现有的社会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时,他们可能会发现创业机会。
经济企业家精神的重点是通过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和整个社会的财富水平,而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根本目标是通过企业家精神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这包括美好的环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显然,社会创业与共同富裕在价值立场和追求目标上是一致的,社会创业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社会企业家精神也有助于三次分配。中央提出,促进共同富裕,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的基本制度安排。我们对第一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对熟悉,对第三次分配相对陌生。所谓“三次分配”,广义上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实物的社会转移;狭义上主要指捐赠和慈善事业。在我看来,慈善不是“慈善”或简单的捐赠,而是帮助社会发展的捐赠。比如一些企业家设立天使创业创新基金,支持有创新想法的年轻人,或者捐赠给社会需求大的研究项目,从而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很有意义的。因此,第三次分配的具体方式和路径值得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来看,资本主义的确可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创造巨大的财富,为世界上的许多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难以推动、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相比较而言,虽然社会主义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但通过不断的实践,为世界构建一个相对先进的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是可能的。这一挑战值得我国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尝试、探索和总结。
[思想家传]
斯求是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全球创新中国创业研究所所长。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加拿大康达约翰·莫尔森商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鲁斯堡大学商学院。他还是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上官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电子邮件:shhgcsxh@163.com)
主编:王镇文字编辑:王镇题图来源:乌龟创意图片编辑:向剑英
来源:作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