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过后,我省灌区小麦进入返青期,旱地小麦由越冬期转为返青期,小麦生产进入春季田间管理关键时期。
近日,陕西省小麦产业技术系统组织专家开展了“科技强苗”专项行动。近日来,西北A&F大学研究员雷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赴三原、礼泉、泾阳、兴平、宝鸡、渭南等地,开展麦田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为小麦“把脉”
2月16日一早,雷又出发了。驱车两个多小时,他来到陕西省泾阳县推广小麦新品种播种率的主试验田。站在田埂上,他看着绿色和谐的冬小麦田。他拿着技术“装备”——铲子,蹲下来,挖出几株麦苗,对小麦的叶龄、分蘖、根系、生长等苗情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目前就这块地而言,小麦植株次生根少,单株分蘖少。主要原因是去年秋雨天气对播种工作的影响,导致小麦播种期晚,播种量大,播种质量差,麦苗生长时间相对较短,个体发育较弱。”雷一边查看苗情,一边分析弱苗原因,给生产管理者技术指导。目前叶龄在3叶以下、总茎数在45万/亩以下、单株次生根数在3根以下的大田,在返青期和拔节期结合早春灌溉或降雨(雪)追施8-10公斤/亩二铵和5公斤/亩尿素。
各地根据不同地块,不同苗情,小麦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条件,麦苗群体和个体的差异,雷认真检查,分类记录,分析小麦的苗情和长势,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制定出相应的麦田管理措施。
这样的实地考察和调查从2月3日开始在雷进行。在10多天的时间里,他走访了三原、泾阳、礼泉、鄠邑区、渭南等地的20多个小麦优质高效技术研究场,发现小麦有上千亩。
翻翻雷的野外记录本,每天都能记录下检查的重点。
2月3日,在三原县北溪镇东茅村完成省级小麦“吨半田”科技集成示范项目考察;
2月5日,我们去了陕西省泾阳区和胡艺区的小麦主栽品种筛选试验田。结果表明,3叶龄小麦少,次生根少,分蘖少,整体苗弱。
……
“这些播种量展示试验和主栽品种筛选试验田,都需要记录和拍摄小麦的长势,回去后再进行数据分析和材料对比,形成第一手资料。”雷说。
麦田里的侦探“深水炸弹”每天走在田间地头,来回高速检查站,出示行程码不下40次,行程近万公里,每天在微信上走2万多步。
“从近期抽样调查的苗情来看,要着力促进弱苗壮苗,根据群体大小和个体素质分类管理,突出早追肥、早灌水、早抑苗,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和极端天气应对防范工作,争取小麦夏粮再获丰收。”雷说。
记者:李宁
编辑:赵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