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命题是啥意思怎么写好字(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应试教育?也许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一个地方教育期刊的副主编,一个孩子的父亲,老师的同事,全世界家长的朋友,我早就想谈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只是我没有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大的宣传环境又是那么坚定的提倡素质教育,鄙视应试教育,所以不想说。



我还是要说一下诱因是因为这段时间在手机上广泛传播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局长卢建国的一段大会发言——《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这篇演讲太长,无法全文转载。总的想法是:

1.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被污名化。批判应试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教育系统的很多领导、名校长、专家学者,如果不在公开场合批评应试教育,会全身发痒。好像他们一旦批判应试教育,格局就大了,悟性就高了。相反,作为一个教育系统的人,如果你明确强调高考的重要性,狠抓教学质量,进行应试教育,那么人们会认为你的格局,你的眼界很低。

伪命题是啥意思

2.为什么非要说一套做一套?似乎应试教育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我看来,素质教育100%正确。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任何角度看,360度无死角都是妥妥的正确。素质教育是全世界的绝对真理。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在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注重教学成绩和应试教育有错吗?

3.我们必须明确和界定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我的观点是:应试教育是以学生高考为重点导向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

4.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是要高考的。如果把素质教育炸了,还是要高考。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并不矛盾。两者都是方法论,但适用范围不同。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5.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这个社会是适者生存,适者生存。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孩子也必须明白,这个社会是分层的,有阶级的。

6.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局长,我对教育的理解就是这句话:成就孩子更好的生活,培养更强大的下一代。中国现在进入稳定发展期,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在减弱,这意味着各种上升通道会逐渐关闭。一旦阶层完全固化,社会就会变得绝望颓废。好在中国有高考,很难靠分数说话。

7.浙江一些校长批评和排斥衡水中学,其中一条就是衡水中学会破坏浙江省的教育生态。这种指责令人费解。仅仅一个衡水平湖分校就能毁掉整个浙江省的教育生态吗?浙江的教育生态有这么脆弱吗?如此不堪一击?违规办学、招生不规范。你只需要依法加强管理,给它贴上破坏生态的标签就太过分了。

摘录完毕。

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我觉得这么多年来,人们真的没有搞清楚它们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区别。如上所述,两者都是方法论,我认为也是错误的。应试教育是方法论,所谓“填鸭式”“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罪,其实就是教育教学的方法。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必须为之努力。既然是目标,就不是方法。喜欢两个人,一个说目的地是北京,一个说打算坐高铁去旅游。去北京的人说:我去北京是对的。怎么能坐高铁?坐高铁的人不能说:我在坐高铁。你怎么去北京?不在同一个语境和逻辑范畴的对话,显然是没有沟通、协调和推理能力的。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应试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什么是素质教育?百科:素质教育是指旨在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教育模式。它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对应的是应试教育,但不是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它们在意义上不是反义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全面发展”的培养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品质,具体细化为民族认同等十八个基本点。根据这个总框架,我们可以进一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每个板块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素质教育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核心素养的提出也让素质教育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和更全面的解读。

接下来要思考如何在整个学习阶段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小学到大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要说清楚这十年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恐怕很难在百万字的专著中说清楚,也很难付诸实践。这并不是说核心素养的实施只能是空说说而已。不是的,接近六大核心素质,有真正的把握。比如“人文传承”的第一点——如何落实?写一手漂亮的书法,弹奏一种简单的乐器,背诵几百首古诗,阅读几百部文学名著,加上标准的普通话,准确的表达交流,流畅的语言沟通,一个人的人文底蕴会很快显露出来吗?再比如“科学精神”——如何落实?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科学精神会落实吗?

问题是,如果一个学生,在父母老师的培养下,加上自己不会写字的努力,把这六种品质整合起来,发挥到极致,他能顺利成长,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成为一个家庭改变现状的希望,成为自己改变命运的法宝,成为社会的栋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至少不一定。且不说在广大的农村,就算是在普通的城镇,又有多少家庭能有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这么多的“技能”,有这样的理念和经济实力呢?这样的经济实力,有这样的教育场所和环境吗?回到我们的假设,确实有这样的“全才”,但他要想“上一层楼”,就必须回到“独木桥”,用自己的文化成绩参加高考。即使他能达到艺术生和特长生的标准,他还是要参加高考,取得更高的分数。

如果没考到这个分数,可以写毛笔字,成不了书法家。如果你会演奏一种乐器,很难做到炉火纯青。可以背一万首古诗,没有私塾谋生。你身体很好,但达不到优秀运动员的高度。任何错误你都敢承担责任,但你总是吃。是的,这些都能帮你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社会上自立吗?

想要考高分,就必须走应试教育的道路。

现在该说说应试教育了。说到应试教育,很多人都深恶痛绝。关键原因是人们的记忆和思维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原始“误区”中。的确,高考指挥棒曾经成就了“填鸭式”“填鸭式”的美誉,现在的教学中依然有这样的方法和痕迹。但随着教育手段的创新,信息传播的加快,教师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了。很多老师,即使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高考,他们在平时的教学风格上也有了显著的改变。

真正的应试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考试。字写得好,分数自然更高。写作练习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学会举一反三分析问题,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培养这样的学习技巧和技能,便于考试得高分。这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练习1000种不同类型的考题,在考场上很容易掌握。这样顽强的意志和精神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没有学到一个问题,也没有轻易放弃。我花了半个多晚上研究,终于想通了。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另一方面,坚持做完1000道习题的同学,马上想到了在考场上做完题的想法,但由于心理波动剧烈,考试题无法顺利完成。应该归结于应试教育还是归咎于素质教育?高考拿高分,考上名校,毕业后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性格过于孤僻,语言交流有障碍而被迫退学或找工作。应该庆祝应试教育的成功,还是责怪素质教育的失败?

说到底,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真的没错。应试教育是当前现实社会的必经之路。一个是美好的目标,一个是学习的方法,可以被同龄人同等重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应试教育就像核心素养这棵大树上枝叶繁茂的大树。没有强壮的树干,枝叶无处生长;没有枝叶,树干就会枯萎。

课程改革后,全国各地掀起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潮流。后来就有了所谓的高效课堂——说是敛财骗局。改变课桌方向,老师被迫只讲30分钟。40分钟后,你要么是新入职的合格教师,要么从事应试教育。我们能不能注意到,无论学习方式和课堂模式的名称是什么,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学习,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是的,有专家说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中,孩子有没有时间、精力和心情去尝试研究性学习倡导的学习方法,即使有,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吗?我最多认为是一种教育实验,证明某种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实验会成功也可能不成功——谁一定有义务以牺牲自己的青春为代价配合这样的实验?总之,重新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的教育途径和策略,都是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说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深化素质教育,这是不正确的。原因是提倡教育实验的人说,他们是在试图深化应试教育。谁敢接这个活?只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各种用心良苦的应试教育实验才能进入学校和课堂。

素质教育自然应该是完全正确的,但素质教育必须有正确的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必须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同样,应试教育也要探索好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也要贯穿基础教育。

初中入学取消了考试,但初中还要经历极其残酷的中考,高中毕业后还要经历更加惨烈的高考。人对一切的心理适应都有一个渐变期。雷霆由弱变强,一轮三五,再加一点暴力,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和害怕。如果突然打雷,大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惊吓。孩子小学毕业不用考试,就失去了这样一个逐渐的心理适应期。

小学不考试能深化素质教育吗?其实这是一个自我追问的伪命题。不用说,事实上,小学毕业所需的严格考试与素质教育毫无关系。一些专家担心,小学考试会增加小学应试教育的比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我前面说过,孩子逐渐失去心理适应的过程,其实是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最严重的。只考虑孩子小学阶段的身心健康,考虑孩子初中、高中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其实,现在的小学和小学老师,工作压力和身心压力都很大。一方面,老师要无所不能,能歌善舞,能诗善画,会手工,会装疯卖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适应学校开展的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但是,学了这些“武功”,一切都好了。不,你的科目还是要在学校考的。学生在平行班成绩总是比较低,脸上无光,校长不愿意干,家长怨声载道。他们可以吐血不管你上个六一节目不辅导学生。

现在的情况是,小学老师看起来没有中考的压力,但实际上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并不比初中老师好。老师累坏了,学生却没有升学压力。从小就应该苦练基本功,却在随意发挥,就等着有一天突然加油——加油?想到了开车。从起步到100码,老司机们都知道,这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档,二档,三档...加速...谁会一档、二档慢慢走,突然跳到五档?有没有机车能经得起这么快的比赛?

初中以学习成绩为中心,一直考试有错吗?记得早在十几年前,我每次给老师讲课,总会讲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自己的学生还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就跟校长和老师开玩笑说,不要在我儿子的班里搞素质教育,我会跟我儿子的班里任何一个搞素质教育的人急!为什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孩子,我期望孩子能顺利考上重点高中,这样能为我省下一两万元的择校费。我期待孩子打好基础,考上重点大学。

这里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初中以后整天在课堂上搞各种花里胡哨的“素质导向”的比赛和活动。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只是个玩笑。现在初中高中,哪个学校不是一心想着教学和成绩!把学生成绩放在第一位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这样的好学校是能让每个孩子受益,让家长放心的好学校吗?不完全是。致力于教学质量的学校现在是100%,但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和艺术,同时,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确实需要高度重视,因为这个时期的素质教育已经不再是小学阶段简单的唱歌、跳舞、朗诵诗歌了。孩子随着成长,思想变得活跃,判断能力提高,对是非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学能力再强,也不一定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专家。如果你遇到一个学术能力差,自身心理有健康问题,看世界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扭曲,人格适应有缺陷的班主任,对学生来说是灾难——这样的老师在现实中依然存在,依然受欢迎,依然忘乎所以,继续误导孩子,这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最差的老师不是教不好学生的老师,而是把正常学生当变态的老师。

说到这里,是时候回归正题了。素质教育是贯穿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驾驭和实践!应试教育是应该从小学开始的人生成长必经之路,需要无数普通教师用心血和汗水与孩子一起努力。

学习和任何劳动过程一样,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辛苦的过程。那些想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快乐的人是用心良苦的,但是用心良苦的想法不一定有好结果。而时间和汗水依然是取得学习成绩的有效法宝。学点东西容易得高分,违背了学习规律,让每个学生都能考上北大清华。

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引导,不是学校,也不是老师,而是家长!家长是素质教育和教师应试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来自:周硕钱江评论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