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盲盒之风在各行各业刮起,“什么都能盲盒”一度成为流行语。有媒体甚至将“盲箱经济”概括为2021年中国经济的热词之一。其实“一切都可以是盲盒”是个伪命题。
盲盒消费是有市场需求的,所以它的存在是合理的。比如很多博物馆推出了考古盲盒,将“考古发掘”的动态体验引入盲盒。创新的形式吸引消费者熟悉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考古的好奇心。
但市场上更多的盲盒营销误入歧途。例如,一些商家利用年轻人想摆脱单身或拓宽朋友圈的愿望,瞄准交友市场,销售“摆脱单身盲盒”。这种盲盒线上线下都有卖,玩法大致相似。消费者可以花几块钱随意获取一个陌生人的联系方式,也可以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等待“朋友”提取。但有参与“单盲盒”的消费者表示,获得虚假个人信息的概率极大,甚至出现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留下联系方式后,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商业推广,甚至收到诈骗信息。
盲盒作为一种产品营销方式,确实是商家的商机,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盲盒的“盲”属性。盲盒营销不能只靠去除盲盒所赋予的情感价值来支撑,而应该更加注重产品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考古盲盒”的火爆可以看出,内容优秀的产品能够源源不断地给消费者带来惊喜和满足感。
说到底,盲盒卖的是产品。商家要更加注重产品创意、设计和品质,升华盲盒的IP内涵。这样既能保持惊喜,又能守住底线,促进盲盒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由于盲盒销售时产品的无形性和随意性,容易产生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等问题,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则,打击失信行为,规范盲盒市场发展。(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