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2022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和新京报贝壳金融联合制作了《3月15日北京金融》“白银时代行动”指南,为“白银时代社会”构筑安全屏障。报告展示了利用以房养老政策漏洞,设置提前还款消费陷阱,以“投资返利”为名通过传销进行非法集资等骗局。
①
“以房养老”是给老人安全感还是给老人钱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创新养老方式,“以房养老”应运而生。2014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率先启动“以房养老”保险试点,即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然而,随着“以房养老”引入中国及其发展初期,不法分子也乘机利用我国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养老恐慌”心态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一次次将“以房养老”变成诈骗套路,使“以房养老”成为非法集资的重灾区。
[案例] “让老人沉睡多年,动房产”,这是“稳贷宝”的口号,但魏女士万万没想到,自己想给老人养老的房子,最后却是两块钱空。
家住北京的魏女士买了一款公司的“稳贷宝”理财产品,有两套房产做抵押。这款理财产品被包装成“盘活固定资产理财计划”,以“以房养老”为噱头。她声称,只要她投资,就可以成为“合伙人”。收益从8%开始。她投入越多,收益越高。既盘活了固定资产,又保障了高收入的养老。
公司业务人员带着魏女士去公证处签合同,魏女士还没来得及看就签了一大堆合同。办完手续半年左右,魏女士每个月都能按时收到这家公司返还给她的利息,收益率很不错。半年到期后,魏女士选择续存半年,利息近6万元/月。但再次续约后,仅过了一个月,魏女士就享受到了实惠。2018年5月底,公司发生爆炸,不仅收入没了,魏女士还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的房子被抵押了,贷款也被收了。
经查,魏女士在公证处签订的多份协议,以及办理的房产抵押手续,都是这家公司设置的连环骗局。该案涉及现金投资者800余人,房产抵押投资者175人,涉案资金达12亿元。
[如何识别]
利用“以房养老”的政策名义,诱导老年人抵押房产并承诺高额回报,在作案形式上有三个特点:
1.打着“以房养老”国家政策的幌子,诈骗手段诱人。
2.造假过程复杂,呈现出分工和链条的特点。
3.以公证规避法律,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
这类案件往往涉及三方甚至多方。一方面,公司通常以理财公司代理人或业务员的身份向老年人介绍理财产品,劝说老年人通过抵押房产获得抵押款后投资所谓的理财产品,并承诺给老年人4%-6%左右的年化收益;另一方面,公司将老人的房产抵押给第三方,并向第三方承诺12%-24%的高额利息。最后,在收够了房贷钱后,公司卷款跑路。因为公司为老人签订的抵押合同分别是老人和第三人,抵押房产的老人成为第三人追债的对象。
[预防]
记住,高收益伴随着日常投资理财的高风险。尤其是新型理财,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往往设计的产品和骗局非常复杂,防不胜防,投资者要高度警惕,在咨询家人或专业人士后再做投资决定。面对大规模的投资,一定不能一个人走进“陷阱”。
②
预付式消费掩盖下的非法集资陷阱
理发卡,健身卡,饭卡...如今,消费者的钱包里总能找到几张预付卡,但近年来预付消费引发的纠纷频频爆发,尤其是疫情期间,店铺关门或跑路、使用寿命有限、服务不满意却无法退款,预付卡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甚至还有不法分子以预付卡或预付消费的名义非法集资。
[案例一] 何女士在一家蔬菜经销店办了一张500元的卡。之后,业务员告诉何女士,公司推出充1000元返1000元的优惠活动,公司会返还1000元。经过考虑,何女士买了一张1000元的卡。没过多久,何女士登录该公司网站下单,发现系统正在维护,无法正常买菜。她打了几个售后电话,工作人员回应系统需要升级,业务暂停。然而,两个月后,不仅网站关闭,售后电话也无人接听。
[案例二] “天冷了。本想带家人去昌平温泉,但到了那里,发现大门被蓝色铁皮围了起来。”家住北京的赵女士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光顾了好几年的合力温泉商务酒店,在春节前竟然“人去楼空空”。
赵女士告诉记者,最近五六年,她几乎每年冬天都会来这里泡温泉。2016年底,她买了酒店的贵宾卡,充值了5000元,2017年“双十一”活动期间又充值了2000元。现在,卡里霍未用完的3000元打到了水漂。记者通过企业调查搜索“北京海斯合力商务酒店有限公司”,发现该公司已被法院列为失信企业。
有类似经历的班女士损失了几万元。2018年8月,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班女士在家附近的浩沙健身(方庄店)办理了一张健身年卡,并在店员的推荐下购买了私教课程,共计花费1万余元。在浩沙健身倒闭的时候,她购买的大部分课程都没有消费。“我通过私教了解到,(方庄店)倒闭了。关闭后,我一直没有收到浩沙健身的任何回应。”班女士告诉记者。据她了解,她的私教王老师带的50多个学生都遇到过同样的情况,大部分都购买了万元以上的私教课程。
[如何识别]
所谓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预付卡的发行方支付一定金额,获得消费券,并按时或按期获得商品或服务,消费者从中享受一定的优惠。而以预付式消费为幌子的非法集资运作模式,实际上是变相承诺高额回报,违背了消费服务的价值规律,资金运作难以长期维持。一旦资金链断裂,参与者将面临严重损失。
[预防]
当消费者发现经营者经营行为异常时,应及时向消协、工商、市场监管等部门反映情况,避免容易退卡的现象发生。
对于经营者违反告知义务、无法履行合同承诺的行为,消费者可以向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现非法集资倾向,消费者应及时向当地非政府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③
警惕以“投资返利”为名的传销非法集资
[案例] 某投资有限公司以投资返利为名,在全国范围内吸引投资者投资其运营的某网上商城App平台,每股5000元,个人可投资多股。该公司向投资者承诺高额返点,还能获得数倍于投资额的积分,可用于在网上商城兑换商品。此外,投资者还可以获得每个新会员的现金奖励。通过高额返利宣传和付费开发,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已吸引全国40万投资者,涉及投资200多亿。2018年4月14日,平台以增资扩股为由,突然停止了对已入会投资人的返现。承诺的返现期一拖再拖,导致80多名投资人集体上门追讨,聚众闹事。
[如何识别]
公司的经营模式符合传销的基本特征,即吸收投资、层层返利、发展下线。其本质是用新投资者的钱给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从而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存在非法集资的可能。
此类案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法则。风险与回报成正比,这是投资的必然规律。然而,一些消费者虽然明白这个规律,但还是希望出现“奇迹”,尽可能获得更高的回报。很多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高收益心理,向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虚假承诺远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高收益、高回报,尽可能弱化风险,甚至承诺“零风险”。这种销售方式迎合了消费者的投资心理,但对投资者来说却是欺诈的开始。
2.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方式。这类案件没有真实可靠的投资方式,也就意味着没有合法的盈利方式,承诺的高额回报和对投资者的回报无法兑现。但不法分子往往会扩大客户范围和吸收资金规模,以获得足够的空时间进行资金弥补。通过不断吸收新投资人带来的资金流,填补前期承诺给投资人的收益和回报,同时也能不断吸引更多的新投资人。随着蛋糕越做越大,资金链中断的风险会逐渐降低,骗局可以持续的时间越长,不法分子获得的非法利益也就越多。
3.发展下线,建立金字塔投资者结构。不法分子以有偿发展下线的方式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层层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投资者结构。很多投资者在享受到利益后,通过利诱、劝说等手段引诱自己的亲朋好友进入骗局,导致投资者越来越多,骗局越来越大。
[预防]
还有很多“投资返利”等非法传销,也采取投资高收益理财产品、游戏理财、消费返利、实体投资分红等形式。
消费者要时刻牢记“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投资法则,不要抱有“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来源:3月15日北京财经“白银时代行动”指南
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黄新宇编辑陈丽校对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