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好做吗知乎(拼多多被知乎来了一拳后,我开始对大厂的“辟谣”麻木了)




今天相信很多穷朋友都在关注拼多多的风波。


以防有些坏朋友不知道,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原因是昨天网上报道拼多多一位98岁的员工加班后猝死。




作为天涯的打工者,大家迅速产生共鸣,痛斥资本的无情和社会对年轻人的压榨。


反正这是鲜活的生命,但品多多一直没有回应。


我明白了。这就是公关的“冷处理”。下一个热点来袭,谁还会记得品多多?


但是今天早上,一张拼多多的回应截图开始在网上流传。




虽然这个回应马上就被删除了,但也有网友把图片剪掉了。


这种充满资本、漠视生命的冷血回应截图,迅速将公众的愤怒推向了顶峰。


然而戏剧性的是,品多多当天下午通过第三方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回应。


据说1998年员工猝死是真的,公司已经和家属妥善处理;然而拼多多官方通过网络回应是假消息。


原话如下▼




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差评师会用戏剧这个词。


一方面,死者父亲的截图,无论是文字还是截图的时间,都充满了“公关”的味道(品多多从朋友圈2分钟内获得了父亲本人的截图)。


而且今天一整天,我还在知乎上看到了拼多多回应的各种版本截图,有App端的截图,也有PC端的截图。


现在,有人告诉我,这到底是什么假的?啊,给你。。。


截图人站起来说:“这张图绝对是真的,拼多多,你可以拿着律师函去告我。”




在差评师震惊迷茫的时候,知乎走了出来。怒锤Pinduoduo官方账号确实发布了截图中的回应,直接打了Pinduoduo的脸。




然后,品多多赶紧上前,再次回应。


表示是合作供应商的员工,不是拼多多,对把关不严表示歉意。

拼多多好做吗




当然也有小道消息说阿里是拼多多的公关负责人。因为竞业禁止协议,他一直作为供应商在拼多多负责公关。




所以,谁也说不清“外包”是不是“真正的外包”。


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我相信大部分人和差评师一样,看到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逝去,多少有些难受和惋惜。


员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不能被社会压力忽悠了。


然而,遗憾之余,面对这一波三折,差评师也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动不动就提供“假消息”


就举几个例子吧。。。



去年11月16日,他说他没有破产,不会跑路,让大家不要相信谣言。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蛋壳是什么样的了。


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之前有祖CEO中毒入院的传闻,他说要给造谣者安排律师函。




结果几个小时后就被打脸了。。。


虽然警察没有说出是谁,年龄,姓氏等。一切都符合传言。




总之,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负面新闻就会搅起来,不管是什么,都是一套“虚假信息,律师函警告”会给你两拳。


想了想,觉得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方面成本低,一方面确实有效!


要知道,“辟谣”是不需要进一步具体解释或论证的。仅仅一句“虚假信息,律师函警告”就足以吓退很多人。


原因是个人和小公司很难和大公司竞争。如果他们真的惹上麻烦,和大公司打官司是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


所以不管你说的是真是假,大概率都会在压力和麻烦面前低头,这些公司的负面舆论也会逐渐平息。


碰巧的是,杜彪军是个经验丰富的人。以自己为例给大家讲讲。


我们写了一篇关于有人利用拼多多的一家店铺洗钱的文章。拼多多表示“完全是不实信息”,向我们索赔1000万。




有人在知乎问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差评被拼多多索赔几千万?下面的人分析我们内容不靠谱,不了解电商行业。。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造谣,我们得想办法证明自己没有说谎,向法院证明整件事,找律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财力打官司。


还好我们当时有证明,最后证明了部分店铺涉及洗钱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整个环节跑下来还是费了不少功夫。


法院判决摘录▼




另外,以1000万索赔为例之后,当时基本上没人敢举报这件事。


而且,即使最后证明是不真实的,这些“辟谣”的公司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财新去年年底发表了一篇文章叫《穿透赌网》,证明了我们原文的真实性。




这一次,品多多再次选择冷处理,因为财新就是不动。


你可能会好奇,如果一个人传播谣言,还是会被法律蹭在地上。公司发布最终被证明是假的“谣言”可以吗?


我甚至在想,如果当初智虎没有站出来,那么发截图的智虎搭档会不会变成网友所说的“热点主”、“无良p图人”甚至遭受网络暴力?


良好的...


差评师专门咨询了律师,这种公司撒谎行为其实很难被追究责任。至少很难涉及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除非是传播虚假的恐怖信息、疫情、警情、险情、灾情。


简单来说,赢了,被锤了也不一定输。


也导致了大量公司在面对负面新闻时,直接提供“假消息”。


差评并没有指责什么的意思。毕竟有些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些“谣言”很难评价对错,但是这些“谣言”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


老老实实承认自己问题的公司受到了舆论的一锤定音,但谎言编织的公关操作,让那些大公司躲过了舆论的一波又一波,甚至对他们进行了彻底的研究。


有问题被骂是对的。靠作弊、糊弄、打太极来逃避惩罚,怎么可能是“对”的?


这种现象真的是我们都期待的吗?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