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贾俊辉广州报道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继蚂蚁集团旗下的和借呗的品牌隔离工作相继启动后,旗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也有了新动向,“白条卡”将从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更新为信用卡产品。
根据《白卡服务须知》(以下简称《须知》),“白卡”是针对JD.COM白卡用户的信用卡,由JD.COM白卡运营商和银行共同提供。用户激活借据卡后,原JD.COM借据交易账户将被关闭,交易由借据卡支付结算。JD.COM借条未到期业务将继续由JD.COM借条服务。
通知指出,JD.COM借据经营者只提供网上申请借据卡及相关信用卡查询、使用、还款、分期等功能服务,信用卡的验证标准、限额、计息、账户管理等以银行的规章制度和用户与银行签订的协议为准。
记者注意到,用户在升级“白卡”时,可以选择办理平安银行、广发银行、宁波银行的银联白金卡。结合《通知》内容,可以明确“白卡”为用户提供的小额消费贷款全部来自上述三家银行,符合互联网平台金融整顿的监管要求。
公开资料显示,JD.COM“白条”于2014年2月上线,是业内首款互联网金融消费产品。是京东联合贷款的。COM旗下的小额贷款公司——重庆JD.COM盛基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为用户提供无担保循环信用额度,而第三方支付公司——JD.COM旗下的网银在线则提供支付等服务。根据JD.com 2020年6月披露的招股书,JD.COM借条最高年活跃用户达到5780.61万人。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的用户规模庞大,其核心与信用卡并无本质区别。然而,相对于信用卡全面严格的监管,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却没有完整的监管规则,导致支付嵌套、监管套利、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诸多问题。此前,某股份公司信用卡业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信用支付的监管可以说迫在眉睫”。
近两年来,监管部门多位领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平台的监管。例如,去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德“金融科技与全球支付领域全景”视频会议上发言时表示,中国金融科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包括支付机构向金融领域渗透,提供保险、小额贷款、基金等金融产品,增加了金融风险跨产品、跨市场传染的可能性。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赢者通吃”属性可能导致市场垄断,降低创新效率。
当时,易纲指出,在此背景下,中国监管层也在努力平衡鼓励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一是坚持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同时要求支付回归本源,断开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二是加强反垄断,发布《平台经济中的反垄断》指南,推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开放封闭场景,充分保护消费者的支付权。三是落实审慎监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合规开展互联网存贷款、保险、基金等业务。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