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信用记录中低风险信用好吗(经济观察:中国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意味着什么?)

(经济观察)我国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意味着什么?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电(记者刘亮)近日,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我国市场监管体系要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官方消息称,这一制度将在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监管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蒲春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根据企业信用风险信息,对信用风险状况进行研判,根据不同信用风险状况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对不同信用风险类别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的创新制度,对于构建以信用为导向的营商环境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历史性地跃升至1.5亿户,其中企业数量达到4800万户。在谈到这一制度给市场主体带来的好处时,蒲春强调,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将提高监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监管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对守法者“无处不在”,通过公平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

总之,对于信用风险较低的企业,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会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率,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不会主动开展现场检查;对信用风险高的企业,实行严格监管。

查看信用记录

蒲春表示,这种差异化监管措施将为企业创造良好宽松的营商环境,处处制约违法失信企业,有利于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监管部门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过度干预,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负担,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他强调,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是动态调整的,企业可以通过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建良好信用,降低自身信用风险,提升市场声誉和竞争力。

除了有利于市场主体,推进这一制度建设也是对我国现有监管方式的有益补充。蒲春指出,近年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取得明显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监管针对性不强、发现问题比例低等问题,亟待转变监管方式。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

据了解,2019年9月以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11个地区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试点工作。从实际效果看,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结合,发现问题的比例大大增加,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例如,浙江省将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模型迭代优化至3.0版本,中高风险企业问题发现率提高了87.6%;福建省实施信贷风险分类管理后,监督抽查的问题发现率提高了57.1%。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局长计燕也表示,2021年,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在市场主体日常监管过程中,利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进行随机抽查,与2020年相比,抽查企业数量下降了50%。

展望未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用监管司司长刘燕指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将作为配置监管资源的内部参考,主要应用于市场监管系统各业务领域企业的监管。除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结合,还将与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专业领域的风险防控,以及探索完善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有效结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司司长王铁汉透露,在食品领域,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四级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并据此确定了检查的频率、内容和方法。他强调,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大规模的监管对象,以信用的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有助于更好地保障人们的舌尖安全。

刘燕说,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它们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可能会引起潜在的问题。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有助于发挥科学有效的监管作用,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留有发展空间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