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设定的目标中特别提及,要将数字要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在《规划》设定的8大工作任务中也可以看出,以“数据”驱动金融科技的新阶段发展也贯穿始终,特别是强调了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和夯实金融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两大任务,成为业内专家眼中本次《规划》最大的亮点。
对金融数据安全作出全方面部署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看来,本次《规划》对如何释放数据潜能,如何进行数据治理与应用,做了很明确的部署。
其实上,2021年,央行等监管部门一直在对金融数据的综合利用问题进行探索。南都记者注意到,《规划》中对数据要素互联互通、综合应用和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欧阳日辉指出,结合央行和银保监此前关于数据综合利用的一些相关规定来看,本次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已经将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使用问题规定得很清楚、很全面,是一个全套体系的部署。“应该说,本次发展规划是在前期监管部门关于金融领域数据使用探索的基础之上,一个集大成者的规划方案。”
对于如何解决当前的发展难点痛点,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建议称,首先要完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其次要完善场景建设,推动嵌入式金融和场景金融发展,以应用为准绳;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治理规则制定和监管,尤其是对于金融机构使用用户数据和信息开展风控等业务,需要理顺数据权益,赋予用户知情权和同意权。
提出打造低碳易用型“数字底座”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要着力打造布局科学、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筑牢金融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
对此,数据宝产品研究院院长李可顺分析称,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现的是集约化管理的思想。“目前全国性银行大多是省分行系统自行管理,重复建设的过程造成资源浪费,还不利于数据互通,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应该是包含了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流通应用的相关功能,其主要依赖区块链、隐私计算等作为核心技术能力。”
李可顺还表示,《规划》提出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体现的是在数据爆发增长过程当中,数据存储及应用需要大量的能源。因此在碳中和要求下,金融数据要素需要考虑在绿色能源充足的地区搭建大型数据中心,与国家几个算力枢纽形成互通。盘和林在采访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一方面是需要夯实底座,加大数据中心建设,提高易用性和数据中心覆盖;另一方面要降低数据中心能耗,这也和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致。”
改善数据发展不平衡现象,推动数据流通
尽管数据对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目前,在金融领域数据的潜能并未完全得到释放。李可顺表示,传统金融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从数据治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应用流通等基础环节需要加强投入,传统金融内部的数据孤岛亟需互通。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认为,激发数据要素可从三大方面入手,一是数据确权,明确界定数据源的归属主体;二是数据标准,进一步推动不同行业不同数据的标准化;三是数据流转,采用市场化形式使沉淀数据成为“活水”,以合法合规形式进行流通,充分发挥数据交易所等平台的桥梁价值。
不过,欧阳日辉认为目前数据利用在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大型机构在数据方面拥有优势,而小型机构其实很被动。盘和林也认为,“仅仅一家或头部金融机构持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数据的大量汇聚才会产生相应的价值。”
因此,欧阳日辉建议,可以从金融数据角度强化金融领域反垄断,防止数据独享,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客户自主营销、风控能力,防范互联网平台垄断优势持续扩大。
那么,在具体操作上如何推动数据的流通以激发数据潜能?“数据的开放主要是实现公共数据对金融领域应用的开放,目前政府数据已经愈发开放,但还有一些没有完全开放给金融领域。”欧阳日辉表示,针对数据开放、共享和交易这三个层级,如何进一步开放公共数据、同业之间能否共享数据、如何通过市场交易使金融机构拿到数据这三个问题应该是下一步重点探讨的方向。对此,盘和林提出,在推动数据流通中,开放银行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他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为例建议称,“推动开放银行,可以将数据从银行中分离出来,只有数据通过银行流向征信机构,才能开展专业的征信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 陈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