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9个月,10000+周边平台的头部作者开通了微博账号。
截至目前,微博视频号的打开规模已经超过2000万。
微博运营高级副总裁曹增辉在刚刚过去的微博超级红人节上公布了这两组数字。
近年来,随着摇一摇快等新平台的兴起,外界关于微博的争议也不少,但从数据上看,即使在短视频时代,微博依然是众多网络名人博主的重要战场。
从这次“奥斯卡”事件各方面的反馈来看,微博博主与粉丝的密切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博的社交属性。
有业内人士认为微博是值得所有博主长期投资的重要名片。
上线12年,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微博?微博对博主和用户的吸引力是什么?为此,新邦编辑部与微博中视频运营总经理陈福云以及微博中众多博主和用户进行了交谈,希望能有所发现。
在视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当下,如果想重新认识微博,微博视频号是一个很好的切口。
在今年的微博超级红人盛典上,微博公布了2021年视频博主百强名单。有了这个榜单,我们或许可以一窥微博中的视频号生态,以及平台的内容走向。
在收集了相关数据后,我对比了这些博主的内容特征、粉丝画像、多平台状态,整理出以下结论:(数据来源:微博官方数据、新瓦奥数据、洪欣数据)
随着日常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平台必然是多元化的,但相比其他平台,微博在博主类型的丰富性上还是有很多优势的。从微博前100个视频号的类型分布来看,美食博主19个,时尚美妆博主17个,专业知识博主11个,影视评论博主6个。除此之外,还有47位博主,几乎各有特色。
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中的老大哥,有着非常成熟的“内容-粉丝-用户-变现”的生态建设经验。所以,在粉丝方面,微博沉淀了大量中端博主;在内容赛道上,据官方统计,目前微博重点运营覆盖的区域有46个。
比如“良师益友”的法山大叔,就是一个喜欢追热点的职业律师。在吴亦凡事件中,法山大叔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崩星律师的角度,深入浅出的让吃瓜群众了解崩星团队的套路。
视频《如何用法律手段拯救崩星》获得10万+,是@法山大叔数据最好的视频之一。
此外,微博视频博主如@野珍妮、美食猎人@肉大搜等。洒脱的,也从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让粉丝有机会了解人生的多面性。
微博的内容赛道很多元,让用户有机会看到更丰富类型的博主。对于博主来说,他们有更强的选择自由,不需要迁就平台的流行赛道,专注于自己的内容优势就能吸引一批粉丝。对此,博主@郭国旭旭总结道:“微博里的流量到处都是密码,真实分享就好。”
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涌现出一批完全不同的博主,思潮已经过去,回归平静。微博12年的历史让它有机会沉淀出一批气质各异的博主。
比如@王尼玛,从红到沉默,再到重新开始;从微博时代到微信官方账号时代,再到短视频时代,微博和他的粉丝记录了他的阶段性成长。
比如@孙火旺,懵懵懂懂又低俗,用略带思想性和讽刺性的表现准确地呈现了一些社会情绪,是微博视频号的新晋博主。
综合来看,虽然现在有抖快等多种类型的热门炸鸡博主,但毕竟时间还太短,无法跳出当下的社会氛围。会有符合近几年气质的博主,但不会有10年前气质的博主。
通过对比几个博主在不同平台的粉丝画像,可以发现微博视频号中博主的粉丝画像相对均衡。
以微博视频博主@网红萌叔乔伊为例。博主微博视频账号女粉55.70%,男粉42.70%,男女比例相对均衡,但Tik Tok女粉占比80.02%,小红书女粉占比93.68%。
此外,微博视频号博主@赵瑞安主要分享Vlog,其微博视频号女粉占比71.80%,但女粉占比90.08%;微博视频博主@猴哥说,汽车主要分享汽车测评,他的微博视频占男性粉丝的74.50%,但Tik Tok占男性粉丝的85.29%。
同时,微博中用户的年龄分布相对均匀。官方数据显示,微博活跃用户中,15-24岁占40%,25-30岁占30%,30岁以上占30%。
微博中的用户在性别和年龄分布上更加均衡,使得微博的内容生态更加包容,给更多类型的博主留下了更多可能的生存空间空。
从微博前100名视频号的内容形式来看,一方面,这些博主的视频时长明显不同,通常从几分钟到十分钟不等;另一方面,除了视频,这些博主会同时使用文字、图片、问答、直播、链接小麦等多种形式。
如上所述,据观察,微博视频博主发布的视频时间不会太短,但也不会太长。
如果说Tik Tok多是几十秒的短视频,强调短、平、快的视觉轰炸;哔哩哔哩多为15分钟以上的中长视频,强调结构完整、信息充分的作品感;微博的视频正好卡在中间。节奏没有Tik Tok那么快,也没有哔哩哔哩那么正式。
耗时较长,表示视频节奏较慢,在空之间填充了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比如微博视频美妆博主@一枝楠楠,就不同于其他强调1分钟高频输出干货的平台博主。她的视频时长基本都在8分钟以上,会出现,会化妆,会悠闲地聊天,就像真正的女朋友在粉丝身边一样。
拿出15秒最感动最精彩的片段,让用户进入一个短视频的无限游戏。虽然它更短,更快,但回味的空间可能更少。
如果时间不长,说明视频不需要很强的设计感,博主的输出压力比较小。以微博视频号Vlog博主@大概井上为例。他的视频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给人的感觉是“我在随意记录和分享我的生活”,而不是“我为了发视频而设计了我的生活”,这让他的视频显得特别轻松和慵懒。
@大概井上体验北京环球影城
曹增辉在超级红人节上透露,vlog的制作是大量Tik Tok博主入驻微博的主要诉求。
在这个流量变现的时代,不管初衷是什么,博主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内容进行优化和编辑,不断增强视频的工作感。但对于更大数量的博主来说,轻松真诚的态度可能是产生更多好内容的前提,就像@曹导的7-9分钟职业体验视频看似截取生活片段,@卢汉的游记和时间不确定的测试视频显得广泛而真诚。
从微博整体视频来看,时长较短的媒体属性视频被大量消费。从微博前100名视频号的数据来看,长度适中的视频数据更好。博主制作这种视频不是太随便,但也没那么大压力。
其实视频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微博里的视频号是和作者生态融合在一起的。对此,微博中视频运营总经理陈福云解释道:“希望博主们能有更充分的表达。”
这种功能设计上的差异,给了微博博主将更多生活搬到微博上的机会。
“我可能会把一些特别的东西发布到其他平台,但在微博里,我会把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中的新鲜事发布出来,无论是图片、视频、学习、工作,甚至是抱怨。”@郭说。
如果其他平台的博主在分享一个生活方面,微博和博主之间可以有更高程度的生活重合。
当账号只有单一内容时,博主和粉丝可能是内容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的关系;但是,当博主愿意在自己的账号上投射更多的生活时,就会增加更多的活力,有机会和粉丝成为真正的朋友。
“每个内容创作者都应该有一个微博账号”,这是陈福云反复向各平台博主建议的一句话。
事实上,微博前100的视频博主中,有@Kakakaoo这样的微博原生博主,有@ Zuochaijia这样的外迁博主,也有@你好老师这样的网络博主,我叫他同学。原因是:
“微博仍然是目前最重要的一个,或者说是帮助网络名人或者KOL走出圈子,打造全网影响力,塑造个人品牌价值的唯一平台。”
正如曹增辉在微博超级红人节上所强调的,虽然摇一摇快等新平台强势崛起,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微博仍然是中国互联网唯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舆论广场。
一个博主主要是想打破全网的圈子,微博还是不可或缺的舆论阵地。以@老师你好,我叫何为例。他发布的关于5G网速的视频被微博转发17.9万元,视频播放超过一半来自非粉传播,大大加速了他的破局。
OPPO副总裁在视频评论区邀请了任意同学。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方面,正如微博会员增值与直播总经理卓玛所提到的,多年来,微博沉淀了一批“有格局、有调性的kol”,发展了“各种圈子文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场”;另一方面,如果说算法推荐加剧了用户的信息茧,那么微博早前设计的转发评论机制,依然会让优质内容突破圈子,实现全网普及。
“微博的传播速度比其他平台快很多”,陈福云说。
随着内容制作成本的增加,内容的多平台分发成为很多博主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个时候微博就成了很多博主的必争之地。
一方面,微博12年不掉队的事实证明了它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平台,不仅有不错的复利回报,也适合作为博主的重要名片。
另一方面,其他平台或多或少倾向于某类博主,但微博在内容类型上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让博主可以在微博中发布美妆内容、军事内容和图片...无论粉丝数量多少,几乎任何一个博主都能在微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is)曾在《传播的偏差》(the Deviation of Communication)中提到:“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一种新文明的出现。”
视频化趋势下微博需要回答哪些问题?微博视频号应该如何成为微博重塑博主、粉丝、平台生态的重要切口?
-不仅仅是酷,而是与现实世界相联系
很多时候,各大平台更像是一台数据机器。为了让用户贡献更多的数据内容,自然倾向于迎合用户的欲望,旨在让用户开心。为此,话题引导、算法推荐等机制轮番上阵。
但是,社交平台的方向应该是关于人,而不是数据。
一方面,欲望是无限的,远远不能让一个人达成自我认同。迎合欲望的结果一定是让用户去空虚拟,然后逃离平台。
一方面,人是复杂的,用户想要的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沉迷于“用户需求”的满足,很可能会陷入需求陷阱。
对于用户来说,一个平台最好有足够宽泛的内容,足够开放的空空间,足够多样的参与者。越是与现实世界趋同的社交平台,越有生命力。
在某种程度上,微博中的2000万视频博主构成了微博视频生态的肌理,也是微博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的天线。
如何通过视频迭代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让用户和博主分享更多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是微博需要持续回答的问题。
-不仅是流量的变现,更是现实生活的表达
凯文·凯利曾经说过,“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一定会随之而来。”
在这个流量和网络名人的时代,我们倾向于将博主视为流量生物,似乎流量变现是他们唯一的追求。
流量变现确实是博主非常重要的生命线。为此,专业的团队,精细的运营,完美的人性化设计,标准的内容,博主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站在流量舞台的中央,享受鲜花和掌声。
但这就够了吗?
在这个加速的时代,交通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肆无忌惮地撞倒一个人,然后义无反顾地走开。【/s2/】如果流量变现是博主的唯一追求,那么博主主要是如何面对这种客观的不稳定?
除了流量变现,博主必然需要更扎实的创作基础。为此,我问了两位博主,他们在流量变现之外的创作动机。
在@郭国旭旭看来,微博的区别在于,其他平台的粉丝更看重博主内容的质量,“不喜欢内容就撤”,而微博的粉丝希望看到博主“久而久之逐渐改变,觉得自己长大了”。
在@法山看来,他很享受来自作品的点击关注,但拒绝粉丝般的狂热,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公平地讨论问题”。
某种程度上,博主不仅仅是流量生物,更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想要交流的朋友,想要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分享自己没有过度修饰的生活。
能否在博主和粉丝之间营造真诚交流的氛围,能否让博主在内容创作上获得更丰富的收获,是微博需要持续回答的问题。
潘銮曾在文章中提到“滑翔机理论”,他认为产品的核心势能与最初的核心用户高度相关。微博起源于门户网站新浪。在种子用户中,媒体专家/意见领袖占比很大,所以它具有非常强的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
结果是:
在流量分配上,微博中的信息传播是由用户而不是算法主导的;在机制设计上,微博借助评论转发等机制构建了方形结构,形成了自由开放的交流氛围。最终,微博中的用户变得更强大,粉丝和博主更倾向于平等交流。对于用户来说,如果普通人在平台上看到内容创作者,会问两个问题:我想成为他吗?我有能力成为他吗?但在微博中,可能会有第三个问题。我想和他做朋友吗?
在很多博主的评论区,你可以找到很多老粉。
这也构成了微博平台的底色。正如曹增辉提到的,
原创、个性化、专业化的“社交账号”正在成为微博中传播和消费网络中的绝对主流账号。在视频化趋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微博的社交和媒体属性,如何让博主在微博中找到更有想象力的打赏,如何与用户建立新的时代共鸣,都是微博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微博没落的观点屡见不鲜,微博的娱乐明星策略也一度让外界质疑微博流量的健康程度和变现效率。
对此,微博也表示要回归社交关系消费平台的本质:扶持中低规模、高质量创作者,控制低质量内容,严控刷粉,强化中视频消费心理,专注于ip、种草等更多垂直领域。
事实上,尽管争议不断,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无论是头部作者和头部机构的布局,还是直播和视频功能的完善,还是重大热点事件的发生,微博都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重大热点事件。
微博还是可以动员相当数量的明星和名人,有大量的用户和博主积累。相比各大平台,微博的舆论广场性质和社交媒体属性也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微博还值得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但是,如何利用好微博视频号这个工具,如何给出一个不同于抖音快、更有穿透力的新故事,如何与时代形成新的共鸣,就要靠微博和2000万视频号博主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