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送货?
没有专业?
没面子?
李伟,毕业于上海名牌大学。
变成了外卖骑手。
连续三年连升三级。
现在已经升任上海城市经理。
年薪40-50万
很体面!
“铁饭碗”失败,他转行做外卖
10年前还端着“铁饭碗”的李伟怎么也想不到。
我会成为一名外卖骑手。
甚至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个春天。
李伟,41岁,学历亮眼。从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后,他顺利地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原本打算在同一个岗位上退休,但没想到,2016年公司因事故裁员。“我担心拿不到遣散费。家里有老有少。出去找工作,面对的是尴尬的35岁。”休息了一个月,李伟拿出积蓄在上海西站附近开了一家烧烤店,请了两个苦力。在父母的帮助下,烧烤店慢慢好了起来。
后来外卖行业逐渐兴起,烧烤店的外卖订单越来越多。李伟在与外卖骑手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跑单的收入并不低,平均一个月能拿到八九千元,收入上万元。
“我当时算了一笔账。店里5个人,我每个月拿一万块。我不得不起早贪黑,这不值得。”李伟动了心思跑外卖,心里却犯嘀咕。“那时候大家都瞧不起外卖。我是做外卖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怕被邻居笑话。”最后迫于生活压力,李伟决定试一试。
“当时没有人看好我的分娩。我觉得自己习惯了办公室,承受不起这种煎熬。我的老领导也打了个赌。如果我能坚持三个月,他就给我三条中华烟。”在“你能做到吗?”,李伟从最底层的外卖骑手做起,第一个月拿到6900元,之后每月递增,最终成为站点的“跑分榜王”。随着收入的增加,“面子问题”不复存在。
外卖不再是一碗青春饭
35岁还能送外卖。45后该怎么办?月入过万的李伟对此颇为焦虑,渐渐萌发了“入管理层”的想法。“我看站长时不时有几千块钱,不用亲自跑单,福利更好。”
但是,他遇到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那时候外卖骑手成为站长的机会很少,更别说区域经理了。对此,除了日常跑单,他还向站长学习了基本的运力调配工作。2018年春节,站长放假回家,他主动承担了“代理站长”的值班业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年3月,普陀区新增一个发行站,推荐李伟担任新站站长。“公司有一个性格测试,我的评分是‘大孔雀+老虎’,证明公司沟通能力强,性格直爽,比较适合管理岗位。”
此后,李伟“一路畅通”,2019年晋升为服务商区域经理,2020年晋升为服务商上海城市经理。目前在上海负责服务商的分销业务,直接管理20多个区域经理,年薪也涨到了40到50万。据饿了么报道,李伟从一名基层外卖骑手晋升为城市管理者,成为众多外卖骑手的偶像。
“我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复制的。送外卖不应该是一碗青春饭。”李伟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平台的探索下,外卖骑手的推广已经初步开启。“现在的趋势是,骑手被选为站长,半年到一年就能升职。我们有新手车友欢迎会和‘点对点计划’等培训课程,帮助车友共同成长。“比如他还说,2019年视察职工宿舍时,无意中看到床头有一本管理书籍。打听后得知,他是本科毕业,做骑手,重点培训后成为区域经理。
“我刚入行的时候,外卖骑手普遍35岁以上,学历不高,挣的是辛苦钱。现在应聘的车友大多在20-35岁之间,基本上都是高中学历,10个面试者中至少有2个是大专以上学历。”李伟说,在上海,随着外卖骑手整体社会形象的稳步提升,本科生做外卖骑手并不稀奇,也有大学生直言目标是做管理。相关调研显示,45%的车友将“晋升为站长和配送经理”作为下一步发展目标,8%的车友期待未来“成长为物流服务商总裁”。
据悉,去年有475名骑手晋升为站长和队长,1402名骑手通过“积分计划”成为后备站长和后备队长。
骑手职业培训有国家标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孟泉经过调研发现,外卖配送是劳动用工的“蓄水池”,群体流动性大。近四成骑手以送外卖为唯一收入来源,六成骑手从事兼职送外卖。然而,他们工作的时间越长,就越稳定。“外卖骑手外卖一年以上,职业认同感更强。”
人社部发布的《网络合同派遣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将网络合同派遣工的职业分为五个等级,明确了每一级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以及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让网络合同派遣工有一个更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
记者了解到,饿了么作为网络预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单位,已在上海、杭州、无锡、武汉等6个城市开展网络预约配送员新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去年有10203名外卖骑手报名参加职业培训。以杭州为例,杭州骑手牛智明获得全国首批线上签约分销商初级证书,可享受政府培训补贴、杭州积分落户加分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等技能人才政策。美团外卖还表示目前已经为骑手提供了覆盖线上配送员五级标准100%的课程和培训,骑手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满足各种知识和技能需求。
除了加大职业培训,减少骑手的职业伤害也刻不容缓。“外卖骑手面临交通事故等职业伤害较多,现有商业保险保障不足。工伤保险的推出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意见出台后,如何更好地改善员工福利结构,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孟泉说。
近日,上海市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式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明确以相关平台企业为重点,开展上海市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障试点。通过政府主导、信息化主导和社会力量承办相结合,建立健全职业伤害防护管理服务标准和运行机制,探索完善职业伤害防护覆盖群体。
◆◆◆◆相关新闻◆◆◆◆
长三角的青年才俊在哪里?
什么样的城市吸引青年人才?
最近,上海社会科学院
“长三角青年与人才友好城市指数研究”课题组
完成了阶段性成果。
该项目从除上海以外的40个地级市中选取了经济发展、青年吸引力、创新创业、生活环境、公共服务5个二级指标和附加指标,用20个三级指标衡量结果。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绍兴、嘉兴、常州位列前10 。
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调查
有一个指标不容忽视:
人口流出程度(即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
因为流动人口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
这个比值大于1
这表明这座城市对年轻人和有才华的人很有吸引力
即使现在评价的吸引力指数不高。
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反展示了城市的工业发展和社会环境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空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
总体情况
1地级市对青年和人才的吸引力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长三角40个地级市中,只有17个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1)是净流入城市。分别是苏州、宁波、杭州、嘉兴、无锡、金华、常州、南京、湖州、合肥、舟山、镇江、绍兴、温州、台州、南通、扬州,与长三角较早的16个城市范围高度重合。这个地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经济区。分为上海、江苏、浙江三省15个地级以上城市。它是一个扇形区域,半径为上海河口300公里。时至今日,长三角地区仍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市场发育最好、产业关联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论净流入比例,苏州最高值为1.76,即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1.76倍。净流入最低的是基本平衡或略有流入,比例在1左右,比如南通和扬州,正好扭转了2021年人口净流出的趋势。
其他23个城市都是人口净流出。分布于江苏北部、浙江南部、安徽大部分地区。流出比例低于10%,分别是马鞍山、芜湖、丽水、台州、淮北、宣城。净流出在10%-20%之间,包括安徽五市的黄山、滁州、池州、宿州、蚌埠,浙江衢州,苏北五市的连云港、徐州、盐城、淮安、宿迁等。净流出超过20%或以上的城市为安徽六安、亳州、阜阳、铜陵、淮南、安庆,其中最大的六安约占25%。
从人口净流入可以大致看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最吸引年轻人和人才的城市有17个;其次,有11个城市对年轻人和人才普遍具有吸引力,即净流出量低于20%的城市。如果进一步细分,10%-20%之间的城市可以算作吸引力较低的城市;第三,剩余6个流出率超过20%的城市是吸引力较小的城市,基本分布在安徽。
2县级城市对青年和人才的吸引力
据课题组分析,在地级市层面,40个地级市中有17个城市人口净流入,占比43%。但是在县级层面,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8年只有80个县级单位(区、市、县)人口净流入,占比只有38%,比例下降了很多。这两个数据说明第一,比例上,县级市人口净流入少于地级市,说明更多的县级市人口净流出。即在地级市层面,是人口净流入,但在其下属区县市层面,有的是人口净流出;其次,在竞争方面,如果地级市人口净流入但下属区县人口净流出,说明下属区县仍有很多人流向地级市,他们之间存在包括人才、资金、产业等发展资源的竞争问题。
课题组利用GDP总量、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肯德基数量,计算出长三角208个区市县。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余杭区、江苏省张家港市富阳区、江苏省常熟市、吴江区、北仑区、义乌市、鄞州区、太仓市、海门区、海曙区、武进区、江苏省慈溪市、鹿城区、宜兴市、浙江省萧山区相反,文成县、庆元县、寿县、泰顺、霍邱、宿松县、华凯、青田县、静宁、灵璧、安徽
按照基于人口净流入的地级市划分方法,长三角市县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也可以简单分为三类。第一, 80个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大于1的市县是吸引年轻人和人才的地方。这80个区县市如果再细分,主要分布在江苏的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等7个市,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湖州、台州、嘉兴、金华、丽水、舟山等10个市的下属县市。整体来看,安徽各区市县对年轻人和人才的吸引力较小,比例普遍较低。二是比值在80%-90%之间的区市县有90个,三省多,江苏的区市县主要在这个区间。三个是比例低于80% 的区市县,还涉及40个地级市中的18个,其中不仅有杭州市发展程度非常好的下属区县,还有人口流失较大的富阳市,18个市中有4个是富阳。一般来说,比率低的地区分布在皖北和浙南。
交叉分析
1地级市VS下属区县净流入也是净流入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主要有浙江省的苏州、无锡、镇江、常州、宁波、湖州、嘉兴等7个市是人口输入城市,其下属的30个区县也是人口输入城市,即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大于等于1。根据对年轻人和人才的吸引力指数,大部分都排在长三角208个区市县的前50名。这个幅度最高的是苏州市昆山市和宁波市北仑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例是1.96,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比例几乎是1: 1。常州溧阳市最低,人口流入流出持平。外来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不仅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充沛的劳动力,也促进了当地消费和旅游业的繁荣。
人口的涌入,说明中心城区和下属市县在产业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均衡稳定的格局。市区对下属区县的提取能力与后者的发展韧性得到了平衡。城市发展机会、社会服务和生活环境等。,不再是下属区县的对象。因此,外来青年和人才很容易在中心城区及其下属区县找到工作。
2净流入地级市VS下属区县既有净流入也有净流出
即使是长三角前16个整体发展较好的城市,也不代表所有下属市县都发展良好。
按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计算,江苏南京南通扬州三市,浙江杭州金华台州温州绍兴舟山六市,地级市总体大于1,但其下属区市县有的大于1,有的小于1。其中23个区县在前50名,11个区县在后100名,其余在中间。
从人口引进层次来看,浙江的两级分化相当严重。义乌、龙湾区、瓯海区都在2倍以上,属于长三角人口引进率最高的县,杭州余杭区接近2倍。但是,温州和杭州都很高,也很低。比如温州的泰顺县,杭州淳安区的文成县,都有近30%的人口外流,可能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大。在江苏,虽然南通的人口开始转为正流入,但其下属区县的人口仍然流出,但比例并不大,最低只有0.88。显然,城区的工业和社会服务的吸引力并不是特别强,下属的区县发展也并不差,两者相互牵制,相互依赖。
地级市人口总体是流入,而下属区县人口有流出和流入,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并没有达到上述七市的理想状态。但整体来看,即使有区市县流出,比例也不高,大多在10%多一点,极端少数在30%左右。意味着还有很多区县市的人口流向中心城区。后者不时与下属区县市争夺投资发展机会,中心城区下属区市的提取机制并未完全解除。
3地级市净流入VS下属县市净流出
合肥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在安徽下辖的16个地级市中,是唯一一个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但这种净流入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吸纳了下属县市(不含市辖区)的人口和周边人口。巢湖市、肥西县、长丰县、肥东县、庐江县户籍人口高于常住人口。一方面说明合肥近年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产业升级和GDP突破万亿元,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来合肥创业。另一方面说明合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下属县市处于同构竞争,下属县市的发展是空
2019年南京常住人口略高于合肥。同年合肥常住人口略超过南京,最终在2020年超过南京。一年来,合肥发展迅速,常住人口晋升安徽第一,长三角第六。因此,中心城市对年轻人和人才的吸引力仍在不断扩大。下属区县要想增强对年轻人和人才的吸引力,还需要努力改善收入条件和居住环境。
4地级市净流出vs下属区县有净流入流出
浙江丽水、衢州、马鞍山、宣城、台州、江苏宿迁等。都是人口净流出的城市,其下属县市既有人口流入也有人口流出。流入县市为丽水市莲都、云和县,衢州市柯城区,台州市靖江市,宿迁市宿豫区市等。马鞍山市当涂县人口流出量正好相等。这些城市下属区县的青年和人才友好城市没有一个在前五十,长三角人口流出最多的县也在这里,就是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常住人口只有户籍人口的65%,也就是说这个县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有流出,庆元县有30%的人口有流出。
这些地区仍处于发展的过渡阶段,吸引着年轻人和人才,但总的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梯度和公共服务,它们与周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之间存在差距。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对年轻人和人才的吸引力。
5地级市VS下属区县净流出也是净流出
长三角城市中,地级市人口和下属县市人口是净流出,是主要部分。有17个城市(其中6个城市流出超过20%)。人口流出低于20%的城市中,江苏省有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等4个城市,安徽省有蚌埠、滁州、池州、黄山、宿州、芜湖、淮北等7个城市。
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皖北、皖南、苏北,经济基础薄弱。他们被南方的城市(对于苏北来说)和江苏的城市(对于安徽来说)吸引,外出创业就业,导致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的逆向现象。即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人口却向发达地区转移。在苏南和浙北的城市中,相当一部分吸收人员来自安徽和苏北。
在这些城市中,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心城区仍然具有吸引力,部分中心区人口流出低于人口引进。但总的来说,由于周边的产业和个人发展机会,后代的教育水平,老年人的医疗水平,下属各县市基本都是人口流出的地方。
当然,最好是在中心城区附近,大城市或者是人口流出产业基础尚可的区县,可能会受到大城市产业集聚和产业辐射的影响。比如芜湖的繁昌县和湾仔区,徐州的铜山区,滁州的天长市和来安县,淮北的濉溪县,黄山的休宁县等。,人口外流不明显,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在90%以上,甚至达到99%。
6地级市净流出比例高VS下属区县净流出比例不高
安徽省铜陵市、安庆市、六安市、亳州市、淮南市、阜阳市为全市人口流出量超过20%的城市。这也是长三角40个城市中除上海外流出人口最多的城市其中,六安人口流出超过25%。一方面说明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其他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后发优势不明显。在人口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很难发展,对年轻人和人才的吸引力也比较弱。
但仔细分析各市下属区县的人口流出情况,该比例并不算低。比如铜陵市下属的义安区、枞阳县,人口流失10%,只能说明其中心城区人口全部外流。
由此得出结论,在下属区、县和市的比率普遍高于0.8的地方,中心城市的人口仍在流出。安庆市下属区县中,比值高的太湖县为0.92,比值低的宿松县仅为0.71,基本属于长三角最低之一。这说明这六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其中心城市缺乏集聚能力,下属区县也缺乏发展潜力。
上述10个青年和人才友好城市
都是人口净流入的城市!
通过人口净流入指数
你们的青年友好型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地位
有大致的了解和判断吗?
来源:上观新闻,上海社科院课题组《长三角青年与人才友好城市指数研究》
编辑:冯
打开“观看”[/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