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胶原蛋白肠衣企业(从明胶到肠衣:老牌企业焕发新活力)



青海宏源胶原蛋白肠衣有限公司正在建设肠衣工厂。

青海新闻网讯青海新闻客户端讯隆冬时节,位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魏一路的青海明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明胶”)厂区内一片寂静。“这里没有人。”工厂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办公区的一侧是原来的老厂房,现在已经围起来了。挖掘机停在已经拆除的空地上,明胶生产已经成为历史。

在离这里不远的生物科技园三期,一座占地4万平方米的新厂房正在紧张施工,一排排钢架破土而出。这是青海明胶全新的厂区。一年内将在这里建成总面积4万平方米、年产14亿米胶原蛋白肠衣的肠衣生产线。

从明胶到肠衣,这个经历了63年风风雨雨的老牌企业,走过了一条技术领先、青蝶的转型之路。



青海明诺胶囊有限公司胶囊生产线的工人在筛选产品。

负篷簧片

我省畜牧业资源丰富。据统计,2018年,我省共有牛514.33万头,销售牛132.58万头。如何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一直是青海轻工业发展的难题。

1956年,青海明胶的前身青海骨粉厂成立。骨粉厂通过简单加工将动物骨料制成骨粉及相关有机肥。随后在70年代增加了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的骨胶产品,企业更名为青海骨胶厂。当时,“牦牛牌”骨胶一度成为青海省的创汇产品,70%的骨胶产品出口国外。

1991年,由中国轻工业三交协会、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推动的青海骨胶厂建成年产500吨明胶生产线。“这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明胶生产线,改变了我国高端明胶依赖进口的历史,”青海明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回忆说,1994年,青海骨胶厂更名为青海橡胶制造总公司。1996年,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明胶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青海生产的明胶产品享誉国内外。2006年,公司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搬迁至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明胶产能达3500吨,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

技术领先

但是,企业发展的道路注定是不可能的。随着明胶行业的做大做强,明胶生产的各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明胶生产排放大量污染物,消耗大量能源。日用水量500立方米,2200度电。其次,明胶是典型的传统密集型产业,毛利较低,面积大。公司管理层逐渐意识到转型势在必行。

转型,不是盲人摸象,坚定转型,还要科学转型。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极具发展潜力的“胶原肠衣项目”。

肠衣分为天然肠衣和人工肠衣。天然肠衣由于来源和长度的限制,具有口感好的优点,但其直径不均匀,生产效率低,不适合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胶原蛋白肠衣具有可食性、良好的水蒸气透过性、热收缩性和对内容物的粘附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灌溉产品的包装。此外,青海畜牧业资源丰富,肠衣项目是青海明胶不错的选择。

从2006年到2017年,青海明胶花了十年时间研发“胶原蛋白肠衣项目”。据王介绍,肠衣生产能耗低,每天生产肠衣用水量仅100立方米,是原明胶产量的五分之一,利润是明胶的两倍。

2017年6月27日是青海明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青海明胶正式停产。

经过近两年的紧张筹备,2019年5月1日,生物科技园三期年产14亿米胶原蛋白肠衣生产线正式开工。目前土建工作基本完成。预计2020年3月完成建造,完成设备组装,2020年7月开始试生产。

记者来到这个新厂区时,肠衣厂房正热火朝天,厂房另一侧的肠衣项目污水处理系统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据青海明胶工程师杨忠介绍,污水处理系统耗资3000多万元。建设完成后,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坚持绿色发展不是一句话空。要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出符合国情省情的产业转型,真正回馈社会。”总经理王对说。

未来的期望

推动转型,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持续发力的基础是什么?

十大胶原蛋白

青海明胶的答案是——创新。

据王介绍,14亿米胶原蛋白肠衣项目是在引进德国设备的基础上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自制胶原蛋白肠衣生产线。改造后的新型自制明胶肠衣生产线效率是德国设备的两倍以上,适应性强,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更重要的是,肠衣项目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我省畜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牛皮的利用,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畜牧业、包装材料、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我省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我省畜牧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预计项目投产后,将带动400人就业,然后企业建设二期工程。以这个速度,未来有可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肠衣生产企业,进一步推动青海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王对说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