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中心化”&“去中心化”)

作者将带领我们直观地理解去中心化的四层含义,去中心化的理论——内容分发的平台,基本逻辑及其原因分析,去中心化的应用——四组头部产品案例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去中心化”一词是金融界和互联网界的热词,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分歧。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看了一些不同行业前辈的文章,根据自己的理解梳理了整个逻辑,也结合互联网产品做了应用分析。请指正。

一、对“权力下放”的理解

首先说一下我对互联网本质作用的理解(仅限于“消费互联网”时代)。

功能一:连接一切

主要包括连接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本质是把线下搬到线上。这个逻辑主要适用于社交、内容、工具类产品。

角色2:传统业态的智能转型

对于线上不能完全移动的人,让线下可移动的商品/服务直达用户,让线下不可移动的商品/服务更便捷地与用户对接。这个逻辑主要适用于消费类产品(电商、本地生活)。

于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的娱乐和消费方式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

我总结了“去中心化”的四层含义。互联网的上述本质作用,直接推动了前两个“去中心化”,间接带动了后两个“去中心化”。为了便于理解意义,我以视频内容消费的变化为例:

1.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分散化”

——可以理解为从“看巴巴电影”到“看自己的电视”。

过去,人们需要一个集中的区域来消费,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现在,这些消费往往可以由“家庭”或“个人”来完成。

通过连接“人与信息”,用户可以从不得不在课堂上在线学习,通过付费知识服务在线学习,教育消费将去中心化。通过改造零售业,商品可以通过快递、外卖、生鲜到达用户。用户可以不再去商场、餐厅、菜市场,商品和食品的消费将去中心化。

2.生产者/生产方式的分散化

——可以理解为从“看自己的电视”到“看视频软件(哔哩哔哩,Aauto更快)”。

内容生产者从电视官方发展到全体网民,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媒体,人人都可以生产和传播内容。这大大促进了内容的大众化和多样化。

3.内容分发的去中心化

可以理解为从“快一点看阿auto”到“快一点看Tik Tok”。这就是互联网通常所说的“去中心化”。典型案例有:Aauto更快、微信、拼多多等。

另一方面,Tik Tok利用数据和算法促进内容分发的集中化,并赋予优质内容更高的显示权重。

4.平台端的去中心化

这更接近于“区块链”概念产生后“去中心化”的含义,利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能力。

这里可以理解为,用户数据不再由集中唯一的Tik Tok官方平台存储,而是由所有节点维护。值得注意的是,“去中心化”不是没有中心,而是“中心多元化”,即从“只有几个大中心”到“大量较小的中心”。

在这里,“去中心化”的概念应该很容易理解。前两种“去中心化”已经基本实现,第四种“去中心化”的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本文重点讨论第三个“去中心化”。内容分发是否“去中心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产品所考虑和探索。

二、“集权”与“分权”的现状分析

1.信息和数据的集中化

目前信息和数据的集中化是内容分发的前提,有必要讲一下。

事实上,在第四种“去中心化”之前,所有的信息和数据都是集中存储在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库中。无论这些公司是否集中内容分发,他们都希望利用这些数据产生商业价值。除了对产品和运营的直接借鉴,重要的是建立平台生态。

在PC互联网时代,当我们搜索信息时,自然会想到百度和谷歌。他们是信息平台和搜索引擎。它们的价值在于将分散的信息聚合在一个集中的平台上,方便用户查询。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产品主要以APP的形式承载,APP中的信息是独立的,难以被抓取,构成了“信息孤岛”。

于是,百度、谷歌等传统搜索引擎的地位下降,而APP的新贵们手握宝贵的数据资源和流量入口,地位急剧上升。尤其是平台类产品,都可以看作是新的信息平台和搜索引擎。聚合的信息内容是表层,集中的数据是底层。

最典型的内容型产品有社区、资讯平台(腾讯新闻等。)和视频平台(哔哩哔哩、Tik Tok等。).如果搜索目标不限于信息,集中式的“搜索引擎”还包括微信(可以搜索朋友圈、微信官方账号、文章、商品等。)、支付宝(搜索生活服务)、淘宝(搜索商品)、美团(搜索附近商家)等等。

尤其是对于几个有小程序的巨头app,比如微信、QQ、支付宝、百度、Tik Tok等,野心在于打造一个移动端的超级搜索引擎,一个综合的信息/服务平台,一个上层的操作系统。

有了这样的平台,内容分发才能展开。

2.内容分发的集中和分散

那是什么?

内容分发主要有两个逻辑:一个是基于社交关系,一个是基于算法。

社交系统通过“关注/订阅”、“LBS”(地理位置)等方式进行推荐。

之所以称之为社交系统,是因为类似“关注”这样的行为,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但“关注”最终会带来“一对多”的社交关系。根据该系统推荐的内容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比如在微博、知乎、快手,大V的曝光度从高到低差别很大,这取决于平台的性质、调性和变现手段,下面会详细分析。

算法涵盖更多类型,包括人气、个人偏好推荐、好友偏好关联推荐。

其本质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进行精准分发,这是现在和未来的必然趋势。基本上算法带来的是集中分发模式。基于内容的产品可以在社交系统推荐和算法系统推荐之间选择,而消费类产品基本通过算法系统推荐帮助优质商家和产品曝光,满足了用户、商家和平台变现的需求。

B .为什么?

算法为主,集权为主,这是必然的。

对于用户来说,中心化意味着优质内容可以更快的到达用户,更容易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会被保留。

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中心化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变现可能,从而持续生产内容。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和用户本身的留存,对平台是有利的。中心化就是平台掌握着流量分发权,个人需要花钱购买曝光机会,比如淘宝、JD.COM、Tik Tok等等,才能获得更多的曝光。

集权模式形成了业务闭环,各方受益,自然成为主流稳定的模式。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算法没有价值,可能推荐糟粕,需要人工干预。
  • 不像“社交系统”那么灵活,算法推荐的内容短时间内相对稳定,变化是渐进的,在用户无聊的时候可能不会及时改变。并为用户形成一个“信息茧房”,受困于现有的兴趣圈和认知圈;
  • 还有一个问题不是问题:对于直播等类型的产品,收入主要来源于少数头部用户,因此可能会出现流量大、变现能力强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平台需要想清楚“中心化”的目标和对象,从而权衡谁的优先级更高。
  • 选择“去中心化”平台主要有以下原因:

  • 社交属性强或者鼓励海量UGC创作的平台。对于平台来说,“人”比“内容”更重要,内容数量比内容质量更重要,要鼓励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和互动,比如知乎、豆瓣、简书等。
  • 车队的理念本身就崇尚“包容”的价值观,包括平等、真实、多元,比如Aauto faster。
  • 需要维护工具属性、平台属性和“基础设施”属性,比如微信。
  • 在中心化市场,可以通过“去中心化”获得差异化优势,吸引内容生产者/商家入驻。具体配送方式可能比较特殊,比如拼多多。
  • 三。产品应用分析

    理论分析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就结合一些具体的产品案例来谈谈“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实际应用。

    1.头条号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关注”和“推荐”。

    分配方式不同,集权程度也不同。这种中心化程度,最后从粉丝在人头数中的比例和整体金字塔结构上看出来。粉丝的绝对数量还是要看平台本身的用户水平。

    同时,实现的手段也不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拥有者自负盈亏,通过号积累粉丝,通过号本身形成私域流量池,借助微信提供的广告、直播、小程序等工具变现;或者把粉丝引导到自己的平台上,实现。

    和(以及企鹅、大鱼、白鲸等。)和内容制作者是签约的,甚至可以算是半个雇佣关系。头条通过内容吸引用户,增加用户的浏览量和浏览时间,然后用这些数据来换取平台给予的报酬。平台是通过广告实现的。

    头条模式使内容生产者紧密依附于平台,通过内容本身获得线性收入,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打造私域流量池,寻求更多变现机会。毕竟内容分发的主导权在平台。

    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2.Tik Tok和阿奥特更快

    两者的区别在于内容分发本身是否集中。

    这两款产品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己的路线。事实证明,无论是Tik Tok的“中心化”,还是阿auto faster的“去中心化”,从用户和商家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成功的。

    关键是,对于Tik Tok来说,大量用户爱看,以MCN的盈利打造内容供需闭环,为Tik Tok贡献大量流量;对于Aauto quickless来说,在下沉市场中,内容生产的成本很低,很多用户成为了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数据显示,Aauto quickless注册用户有7亿,短视频发布者约2.3亿,约占33%)。他们相互互动,建立(弱)社交关系,用户自身形成内容供需闭环。这样两者都有很大的流量。

    基于分发系统和用户基础,他们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商业化系统——一个用于直播,另一个用于广告、电子商务、游戏...

    (事实证明,短视频虽然不是直接的商业工具,但在商人眼里是一个优秀的引流工具。)

    3.微博、哔哩哔哩和知乎

    其中中心化程度比较:微博≥哔哩哔哩>知乎。

    到现在,微博越来越趋向娱乐化、明星化,需要大V生产的优质内容作为平台流量的吸引力,所以会给大V更多的曝光机会,大V的话语权也会比普通用户高很多。

    哔哩哔哩也会有类似于微博的特点,但是哔哩哔哩优普相对来说更加平民化。因为核心是内容本身,而不是内容创作者,普通用户的精彩内容也可能获得大量曝光,这和Tik Tok类似。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专注于“关注度”的平台号,一旦形成粉丝规模,就会凸显这个内容生产者的价值和影响力,这样的“内容生产者中心化”会比Tik Tok更强大。另一方面,微博平台的话语权相对不如Tik Tok平台。

    知乎的参与性更强,它希望吸引更多的用户进入,把自己发展成一个“全民”问答社区。同时需要关注大V的回答,保证专业性。所以大V会有更高的显示权重,但不会像前两个那么大,需要权衡。

    从知乎对“盐值体系”的反复迭代可以看出,量化“中心化”并适当满足平台需求并不容易。

    4.微信

    前面讲了对微信去中心化原因的理解。当然,实际原因远不止这些。但更重要的是,微信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仍然需要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间做出平衡。

    微信从社交到泛内容、泛娱乐、泛商业的布局之后,尤其是偏向服务和消费的在线小程序、好物圈等功能之后,在商业化的压力和各方利益的博弈下,“去中心化”是否还需要坚定的坚持?

    如果说微信官方账号的力量还不足以撼动微信,那么小程序产生的爆发力就强多了。

    因为小程序本身承载了服务、消费属性,甚至是很多企业唯一的线上入口,集中推广会对他们产生非常强烈的需求。如果他们不做,第三方也会做类似的事情。JD.COM和美丽联合做微店精选就是一个例子。此外,如果支付宝,Tik Tok等。帮助头部小程序做集中推广,微信会如何应对?

    618期间,微信推出“商品搜索”和“亲戚卡”,帮助JD.COM做官方入口,这或许是“去中心化”的开始。微信未来会不会对内部产品和合作伙伴做更多类似的动作?等着瞧。

    可以明确的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微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坚持去中心化的理念。

    此外,还可以补充一点,“集权”和“分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纵向来看,对于产品的冷启动,可以先选择“中心化”,帮助头部内容被曝光,吸引流量,再让头部内容辐射带动中尾部内容,放大整个流量池。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玩法。

    综上所述,根据第一部分提到的“去中心化”的四层含义,在第一、二、四层定义下,或许“去中心化”才是主流趋势。对于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分发,或许“中心化”才是主流。但“集权”与“分权”之间没有对错,只有特定条件下的好与坏。

    主要参考资料

  • CSM媒体研究《2019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
  • 李笑来,“不要整天谈放权”
  • 蒋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分发是真正去中心化的内容分发。
  • 避难男孩“去中心化”不需要,微信也要帮JD.COM一把”
  • 微博和哔哩哔哩的用户访谈
  • 本文由@天启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