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说说(“涝疫结合”下的郑州:烤鸭店主小区内送货上门自救,新婚小夫妻下沉坚守一线)

猛犸新闻东方日报首席记者赵丹供图

七月洪水,八月抗疫,对于生活在河南郑州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忙乱的季节。

从暴雨后断网,到疫情下的封闭防控,郑州人朋友圈的高频词是溺水回家,保养汽车,通宵检查,在家隔离。

8月11日,猛犸新闻采访了几位代表群体形象的人物,有特岗新婚夫妇,有支持市六院的男护士,也有靠卖烤鸭积极自救的个体户...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城市慢了下来,生活暂停了,但人们的乐观和坚韧依旧。

烤鸭店个体户自助:媳妇业主群发展客户,半天订单几十单

洪水和疫情,这对经营烤鸭店的个体户张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老公开的烤鸭店是个老牌子,主要卖烤鸭和椒麻鸡,平时生意还不错。



张玲的家在郑州市二七区的封闭控制区。疫情来了之后,她出不了小区的大门,而她老公因为在店里忙生意,没有及时回家,干脆就待在店里。

烤鸭店已经关门好几天了。生意呢?如何挣钱养家?夫妻俩很担心。后来,经过反复的阴性核酸测试,张玲的丈夫决定继续他的生意。



张玲把游客瞄准了这个社区。每天早晚她都会在500业主群里发一条信息:“业主们好,疫情期间我们将提供送货上门。烤鸭原价55元,现在卖50元。我们会送三个蛋糕,两种酱料,一个洋葱和黄瓜丝!25元的半只烤鸭,两块饼,一份酱,一根葱和黄瓜丝,58元的椒麻鸡,现在50元,半只30,现在25元。”

“来一只烤鸭”和“来半只椒麻鸡”...小区居民多日未出院,每天都是家常菜,吸引了不少买家。



张玲的生意一下子变好了,基本上半天就有几十个订单。现在每天早上她都在群里喊单,然后把单发给店里的老公。订单下完,她弟弟送到小区门口,然后她一个个分发给业主。

送货上门服务

每次在院子里喊着主人的网名,把烤鸭、椒麻鸡一个个分发给每隔一米多排队的主人,张玲也觉得像做梦一样。然而,她不仅救了自己,还为不能出门的邻居服务。尤其是当她听到邻居反馈“儿子贪吃,很喜欢吃父母卖的烤鸭”时,她现在每天都充满了动力!

新婚夫妇沉到了第一线:暴雨过后疏散人群,疫情来临时看小区

刚刚过完30岁生日的张(音译)是郑州市南阳路街道办事处蔡溪社区的网格员。去年,因为一条腿受伤,拄着拐杖,他在抗疫第一线为居民服务。这一年,他再次投身于抗洪抗疫。



(张超去年参与抗疫)

今年不同的是,张朝刚刚刚结婚不到4个月,妻子是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泌尿外科护士。他们的岗位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一直在一线。

张超外表粗犷,但内心柔软细腻。暴雨过后几天的那个晚上,他撑着伞,跑过了半夜。之后的几天总是在线很忙。

当他看到周围的景象时,他感觉到了什么:“安全第一!不是专业人士,哪里都别去,照顾好家人和自己,生命脆弱。”

上班前,他要经过京广隧道。暴雨过后,他再次穿过隧道,为逝者祈祷。“愿逝者安息。”

他一直参与抗洪救灾。“我们在蔡溪社区,南阳路街道在暴雨前后疏散了大孟寨老年安置房的40多户居民。另外就是帮助危房里的人,慰问救援人员。”



(张的社区帮助行动不便的居民)

疫情发生后,张超再次积极抗击疫情。组织社区群众做核酸检测,提醒戴口罩,排队时不要吸烟等。,并劝说居民自觉隔离家园,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

有时候遇到不太会沟通的住院医生,会不开心,但是很快就会做出调整。

张超的新婚妻子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这对年轻夫妇坚守在第一线。偶尔闲暇之余,会有一点愧疚感涌上心头。“我妈妈就是因为心脏的原因做了手术。作为儿子,我没有空回来照顾她。我觉得我不孝顺。”



(张超张疫情前后军火对比)

张超住在二七区,做过多轮核酸检测。抛开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身份,他从普通市民的角度说,这次疫情吸取了去年的经验,家里需要的生活用品很容易买到。有些生活超市会把居民需要的物资直接送到小区门口,大家就不担心买吃的喝的了。

从暴雨到疫情,总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最想表达的是,只要自己充满信心,一切都会过去!

宝宝刚满月的男护士:自愿当“白兵”

刘已经好几天没回家了,虽然他很想念家里刚满几个月的宝宝,也很关心妻子和孩子。

作为郑州九院心理医院的一名男护士,疫情来了之后,他找到李丽院长,主动要求参加各采集点的全员核酸检测,后来又报名支援郑州六院,接手病人,参与转院...现在他还在抗疫第一线。因此,刘为了一线工作,为了不把风险带回家,选择了短期离开家人。



7月31日,郑州紧急启动国家核酸检测,到8月2日,72小时内,基本完成国家检测。

这是全市所有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72个小时。

郑州九院心理医院院长记得,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做完核检后,下达了赶赴市区各采集点支援核检的任务,刘主动报名。“我印象很深刻,因为他家宝宝刚满月。”

刘的第一个支撑点是二七区的一个社区。在那些日子里,天气炎热。他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双层手套。整个人“像在洗桑拿”,全身心投入到检查群众中。为了充分利用防护服,节省人们的时间,他和医院的朋友们在完成工作前尽量不吃不喝不休息。“有些人还用成人纸尿裤。”



这个任务不仅是对自己体力的考验,测试过程中,没有试剂,没有咽配方,扫码系统崩溃.....................................................................................................................................

轮换后的第一个晚上,刘凌晨回到医院附近的宾馆,脱下防护服,发现自己的衣服湿透了,头发成了绺,下巴会不停地抖,手指和手掌发白,几乎失去知觉,但他感到骄傲。

第二天,刘在执行核酸采样任务时,看到医院下达了增援市六院的紧急任务,立即报了名,匆匆赶回医院领取防护服等物资,他和三名男同事转战六院。





李丽回忆,心理医院派出的4名男护士先去市六院老院接手隔离病人,刘负责老年肺结核病房。当晚他值夜班,然后参加了六院全体人员转移的任务。他不仅照看病人,还搬运重物。下班后,他累得躺在地板上,但他没有抱怨。

如今,刘仍在市六医院工作,负责给病人打针输液等护理工作。谈及疫情下的工作,他说最大的考验来自抽血。“护目镜容易挡住视线,双层手套不方便找血管,有时打一针要花很长时间。”

此外,由于刘来自心理医院,他也给焦虑的病人做心理咨询,想着在病房里开展一些心理活动。



在工作群里,去一线的朋友也会互相鼓励。提醒大家“做好防护”,期待“重逢有时”。第一次在抗疫一线,刘发朋友圈诉说个人感受,“没有天上掉下来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穿上防护服,他们就会有一个名字:白衣战士!”

而他是一个特殊时期挺身而出的军人。

等待复课的幼儿园老师:疫情过后,准备给孩子上分享课

郑州极其罕见的暴雨之夜,小花宁(化名)第一次和几个孩子住在公园里。

小华宁是班主任,班上有20多个孩子。她带的班从小班、小班、中班一路到大班,这也是她毕业后带的第一批学生。

暴雨那天,幼儿园积水到大腿,看起来像个洞不停地漏雨。幼儿园园长紧急组织老师将一楼的小朋友全部转移到二楼及以上。然后花园停电了。大雨倾盆,雷声不断,昏暗的教室里孩子们一改往日的叽叽喳喳,胆小的甚至开始哭着要妈妈。

当时是下午4点。小华宁和两个助教安抚孩子,告知孩子家长安全情况,告诉孩子接孩子路上注意安全。不到5分钟后,一位被困在路上的家长打来电话,坚持要和孩子通话。小华宁耐心地把手机递给孩子。

”这时候,心里也会担心。我怕孩子们害怕,我担心园方的安全。”小花宁回忆,当时她也很担心家里两岁的宝宝。

后来又有勇敢的父母涉水而过,或背或接孩子,可小花宁还是放不下。细心的主任看到一位没有穿鞋的女家长,一路护送到大门口。

当晚,被困在单位的几个孩子的家长没能赶到公园,第二天小花宁和老师陪着他们去了。

暴雨刚过,孩子还没回园,小花宁正准备通知家长把孩子的被褥拿回来清洗晾晒,这时疫情突然来了。按照要求,她检查了群里的儿童区,还有核酸的检测。她每天还会查看家长给孩子钉钉子的情况。

肖华宁的工作又停滞了。她现在每天在家照顾宝宝,玩游戏,学习,给孩子做饭。同时,她也在积极备课,学习很多和孩子互动的游戏。

在谈到暴雨疫情时,她表示,有了去年第一次经历疫情的经历,今年再次面对各种考验,她觉得平静了很多,也让她体会到了自己对孩子真诚的关心。当她再次遇到孩子们时,她打算给他们上一堂分享课,互相交谈,告诉他们极端天气的情况。

每当我翻开班级相册,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小华宁都会怀念那群陪伴了我几年的孩子——他们是自己的孩子。

“亲爱的,在家听父母的话。我们很快会再见面的,老师很想你。”她第一次在朋友圈表达爱意。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