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童装生意的李明(化名)一心想提高业绩。为此,2021年11月,他通过短视频广告找到广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希望通过直播发货增加销售额。经过一番接触,李明花了7980元买了一个“升级直播套餐”。
根据合同,电商公司将为其提供一年内不少于50次的直播送货服务,送货的主播都是粉丝超过50万的主播。如果直播期间销售产品,李明还必须支付产品单价15%的“发货佣金”。
李明透露,从2021年11月16日合同生效到12月底,电商公司只为他的产品播出了三次,只有一次用了50万粉丝的账号,其余两场的主播账号也只有3万粉丝。“三场直播没卖出一条裤子。”
记者注意到,双方签订的合同并未约定商品的销售量和金额。但李明认为,无论是电商公司的主播账号,还是直播间的观看人数,都有刷量的嫌疑。“第三方数据平台显示,主播账号几天内粉丝突然涨了50万。”
此前,杜南商人潘先生花了2万元请一位电影明星为他带货,最后只卖了603元。潘先生也向记者质疑粉丝数据。潘先生说,直播过程中,他从第三方平台监测到,某一时刻直播间的观众突然增加了一万多人。“这个数据好像不真实”,但涉事直播机构否认了“数据造假”的质疑。
直播数据刷量黑产调查:10分钟安排“观众”上门直播数据可以造假吗?连日来,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网上有直播发货的黑产链,有卖刷粉、刷量、假互动等服务的黑产团伙,甚至还有卖家“自行下单”的网站。
记者在某电商直播平台上搜索关键词,立刻跳出一些声称出售“直播助手”的商家。产品简介的图片是工作室几百部手机打开同一个直播间的场景。一些商家用所谓的“兵马俑”、“天兵天将”等暗语提供机器人软件服务,并称这种服务为“挂铁”。
所谓“挂铁”,就是一些直播间用机器人当观众粉丝。这些机器人被称为“铁疙瘩”。
记者咨询了其中一家出售刷单服务的商家的客服。客服表示,“挂铁”服务可以增加直播间在各直播平台的人气,还可以刷视频赞、播放评论、互动、加粉丝、看人等数据。同时建议“也可以给其他直播间的人”。记者在QQ上用关键词搜索相关群,也能找到大量提供刷单服务的群,“挂铁”、“加粉”、“引流”是这些群常用的群标签。
QQ上可以找到大量的数据刷群。
提出购买需求后,一个名为“A网推工作室”的卖家发来报价:直播间200元2小时受100人欢迎;互动200元10人,持续1小时;直播点赞,40元一万个赞。卖家表示,他服务的客户要么是卖房的,要么是做品牌的,一般都是100-500的线上购买用户,不会透露姓名,让记者放心下单。
另一个卖家提供了一个名为“速达网”运维端的网站链接,让记者根据网站教程自行下单。记者观察发现,该网站非常简陋,在工信部网站上没有发现ICP备案信息。用户简单注册后,就可以充值下单各种流量欺诈服务,从投票评价、APP下载、刷量,到短视频平台直播间观看、与广播互动、点餐购物。
比如网站提供直播间自定义互动,6毛钱一人购买,10人出售。开播后,买家输入直播间链接,选择买家人数和互动时间(1-24小时),留下想要的互动消息内容,下单即可支付。商家告诉记者,下单后十分钟左右“观众就会上门”。
6分钱就能买到现场观众。
专家观点:数据流量造假需要专项治理中国法制工作委员会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胡钢认为,编造或者篡改用户观点、赞等数据流量诈骗行为,违反了民法、网络安全法、广告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构成虚假广告或者虚假宣传,是扰乱网络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污染了清朗的网络空,应当依法处理。
在胡刚看来,随着一些头部主播的查处,曾经浮躁的直播电商将会规范有序,回归合理的商业伦理和底层逻辑。“数据流量欺诈已经成为直播电商的毒瘤,需要特殊对待。”
规范电商直播,胡刚认为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监管和震慑;其次,商家需要理性使用直播电商,不要轻信直播运营商单方面的描述和承诺,不要迷信“明星”直播的高期望值;最后,消费者要谨慎对待直播电商,不要被一时的“全网最低价”宣传所迷惑。如果发现消费欺诈,消费者应坚决主张惩罚性赔偿,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采写、N视频记者魏捷胜实习生李昕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