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征信行业快速发展的另一面,很多企业还在经营“个人信用报告”、“个人风险报告”等“边缘”的个人征信业务。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注意到,浙江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安科技)旗下微信官方账号核销咨询已升级至2.0版本,包含在线自动化债务分析、风险报告、老赖查询等多项功能。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对合规的质疑,这类业务的可持续性不高。东安科技推出这部分业务是出于什么考虑?
“在线风险报告的新功能”
详细看东安科技推出的风险报告内容。除了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公开执行信息、限制高消费名单、犯罪嫌疑人名单、贷款记录检测、履约、网贷风险检测等。
在信息获取方面,根据微信官方账号的用户服务协议,用户将授权授权方(服务软件提供者、被授权方的债权人、子公司、分支机构、关联方及债权人委托的第三方债权处置机构)从任意数据库查询用户的资产、资信状况及个人信用信息或将个人信息提交至上述系统,用于信用评估、信用修复、数据处理、风险控制及预期催收等目的。
记者注意到,这份服务协议是与杭州根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该公司为东安科技100%控股子公司,经营范围不包括征信相关业务。记者通过公开资料检索了解到,东安科技旗下唯一的信用牌照为东安征信服务有限公司(100%控股)。其经营范围包括:收集、整理、存储、加工企业信用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不从事信用担保、融资担保,个人信用信息服务除外)等。
那么,上述风险报告等业务是否属于个人征信业务?2021年9月,央行发布《征信服务管理办法》指出,征信服务是指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存储和加工,并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活动。所谓信用信息,是指依法采集的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和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基础信息、贷款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及基于上述信息的分析评价信息。
对此,金融科技专家张坤表示,关于老赖和限高的信息属于法院的公开信息,其余的贷款记录、检查、履约等无疑都是个人征信。中华全国M&A协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永光也认为,上述内容确实涉及个人征信,涉嫌违规。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东安科技通过官网表示,公司正在全力布局技术开发、资产管理、数据运营三大板块。其中还提到,公司希望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提供风控模型、贷后管理等技术输出服务,业务体系中也包括“数据服务”的部分。
此次风险报告等新功能的推出是为了提升公司数据运营板块的业务吗?关于推出这项新服务的考虑,以及用户授权的信息是否会成为公司对外输出数据服务的一部分,记者向东安科技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监管收紧
事实上,记者观察到,很多平台都在做类似的“擦边球”个人风险报告业务。报道通常包括公共行政风险(公共安全不良记录)、法院相关诉讼(法院公告、裁判文书等)。),以及失信风险(失信人,高消费限制等。),价格从20元到40元不等。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企业征信机构往往获得牌照来“覆盖”个人征信业务。而像上面提到的那些风险报告,包含了大量的公开信息,有一定的价值,但价值并不大。目前市面上的报告大多同质性很高。
那么,企业为什么愿意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呢?张伟说,这样的报道真的是刚需。金融机构严重依赖外部数据来判断个人信用风险,尤其是在央行信用覆盖不完整的情况下。对于借款人在非持牌机构的贷款记录,可以很好的补充征信系统的数据。然而,由于信用数据涉及个人信用信息,持牌经营是一个强制性的选择。
安永光表示,个人风险报告业务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相对而言,其采集成本相对较低。另外,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是最近才陆续出台的,具体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这将使一些企业即使知道相关法律和政策,也可以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继续开展此类业务,并利用这些时间差。
就监管难度而言,张坤认为,监管和安排其实并不难。所有的金融机构报告他们使用的数据服务就足够了。所有产品都可以从用户端安排,不合格的产品自然不能再用。安永光认为,由于监管的时间成本,很难对所有企业进行严格监管。此外,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很难出台具体的细节,这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正是这部分难度,导致很多企业暗中继续经营这类个人风险报告业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对个人征信的监管力度在不断缩小。监管收缩是否会影响到上述从事“擦边球”业务的企业?对此,张坤表示,随着三张征信牌照的发放,以及个人信息“断网直连”的要求,没有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需要通过百姓、普道、钱塘等三家牌照方,以及未来更多的个人征信牌照方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不能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个人征信信息。《办法》中还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与未取得合法征信业务资格的市场机构开展商业合作获取征信服务。整改期限为2022年1月1日后18个月。
在安永光看来,相关法律政策正式实施后,可以说会给这类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监管的监管来说,整改期的设定也是给这些涉嫌违规的企业一个改正的时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