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的最后一天,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的股价收盘上涨近3%,重回美股市值第一公司的宝座。当天收盘后,亚马逊公布了去年第四季度的业绩——营收连续第三个季度打破纪录,营收和利润均超出市场预期。
然而,“美股第一”只持续了一天。财报公布后的第二个交易日(2月1日),亚马逊股价暴跌近5%。
许多分析师将此归咎于市场对增长放缓的担忧:比如自营电商业务收入增速放缓,比如以Prime会员为主的订阅服务收入增速放缓,以及亚马逊在印度布局受挫。
然而,在2月1日发布的2018年年报中,亚马逊提到了另一大风险:假货。这是亚马逊首次在例行报告中提到假货问题。
假货首次在财报中被提及
在2018年财报的“风险因素”一栏中,亚马逊提到了很多风险,包括市场竞争、业务压力、投资、库存等。,但最后一条写着:公司可能对商家欺诈等违法行为负责。
亚马逊在随后的文字描述中提到:
我们无法阻止平台上的商家销售非法、假冒、盗版或被盗商品。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也违反了道德标准,侵犯了他人的权利,违反了亚马逊的规定。
在亚马逊平台上,消费者经常抱怨买到假货,但在此之前,亚马逊的财报中从未出现过假冒、盗版等字眼。为什么亚马逊现在专门把这个列入风险类别?
亚马逊年报显示,根据公司的纠纷索赔机制,当消费者买到假货时,平台会进行赔偿。但是现在,假货投诉越来越多,导致公司赔偿成本增加,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假货泛滥也损害了公司形象,导致亚马逊面临一些民事甚至刑事诉讼。
第三方卖家越来越多,假货泛滥
平台上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卖家被指责为亚马逊假货泛滥的原因。2018年第四季度,第三方卖家商品销售额占整个平台的一半以上,达到52%。
据Statista统计,从2013年第二季度到2018年第三季度,亚马逊平台上第三方卖家的销售额从40%增长到53%。
资料来源:统计数据
然而,亚马逊并非没有好处。通过为商家提供服务,亚马逊来自佣金、包装、运输等第三方卖家服务的收入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229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427亿美元。
当然,这也是亚马逊主动转型的一部分。因为网上商城第三方卖家的销售增速比自营零售更快,毛利率更高,亚马逊不需要亲自采购、备货、销售,只需要给商家提供服务就能赚钱。
于是,登陆亚马逊的不仅有品牌店,还有无数的“小商贩”,假货从此泛滥。
今年1月,美国《大西洋月刊》的一位作者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他如何在亚马逊上花925美元买到一只假的“加拿大鹅”:
“当我点击确认订单时,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我的加拿大鹅正在从新加坡装运,将经过中国香港。加拿大鹅不是产自加拿大吗?后来我才发现,这个商家的名字并不是加拿大鹅,而是一家名为Greg Adamserft的店铺。当时这家网店只有三条评论,都是五星。几周后,全是一星差评。”
《大西洋月刊》网站作者黛博拉·科帕肯买的假“加拿大鹅”
正品加拿大鹅Logo(来源:加拿大鹅官网)
每经边肖发现,很多消费者都投诉这家网店卖的加拿大鹅是假货。
亚马逊仿冒
年报中首次提到假货,并不代表亚马逊之前对这些情况毫不知情。“打假”一直是亚马逊平台的重要条款。
亚马逊的打假规定是这样写的:如果商家销售或提供假冒产品,亚马逊将立即暂停或终止该卖家的账号,并在亚马逊物流中心销毁该商家的假冒产品,损失由商家承担。此外,亚马逊还鼓励正版产权人举报。
去年12月,亚马逊以销售盗版教科书为由,处罚了20多家二手书商,并暂停了他们的账户。更重要的是,这次处罚不是因为消费者投诉,而是亚马逊主动调查。由此可见亚马逊目前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态度。
亚马逊假货的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大型零售品牌的关注。美国有一个“服装和鞋类协会”,代表1000多个品牌的利益,旨在保护每个品牌的声誉、知识产权以及工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去年10月,美国服装和鞋类协会建议美国政府将亚马逊上的一些第三方网站列为“臭名昭著的市场”。市场恶名是指大规模侵犯知识产权的市场。
几年前,服装和鞋类协会与亚马逊进行了定期对话。去年5月,该协会的一些成员与亚马逊的相关团队会面,讨论亚马逊对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
虽然“服装鞋袜协会”在提案中表示“亚马逊有能力也应该成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领导者”,但令亚马逊恼火的是,这可能会让特朗普抓住它的“把柄”。长期以来,特朗普一直认为亚马逊存在垄断问题,并不时在社交媒体上“怒斥”亚马逊和创始人贝佐斯,但直到现在,特朗普对亚马逊的威胁还停留在口头阶段。
从去年开始,亚马逊也想到了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新方法。透明度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使用特别设计的条形码来验证产品的真实性。最先使用的商家可以免费使用六个月,之后每条条码收取1分钱到5分钱不等的费用。假冒也是亚马逊的业务。
记者王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