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qq群人数上限(优秀社群的三个标准,学习社群运营秘籍)

在业内备受关注的一定是大社区,这与“小群体”的认知明显不同。那么,大社区和小群体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从微信群和QQ群的上限变化中得到一些启示。

在微信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接受了500个群成员的上限。以前,集团成员上限的调整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比如微信群在上线之初就限定人数为100人,500人的大群需要申请特批。不久后,微信将群限制提高到500人。

这个数字合适吗?我在腾讯工作期间,收到过很多请求,希望腾讯能取消微信群的会员限制,让一些大公司建立万人以上的大群,并纳入自己的员工或合作伙伴。现实中,呼吁几千人,甚至更大的群体比比皆是。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建立QQ群的过程中。腾讯早期也限制过QQ群的数量。比如普通用户最多只能创建100人的QQ群,活跃用户和更高级别的成员可以创建200 ~ 500人的大群。在实际运营和用户调研过程中,呼吁放开群组限制的声音此起彼伏,用户想要拥有更大的群组的愿望非常强烈。产品经理意识到:大家都想进大群,没必要限制群数。

2015年2月,我还针对读者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你喜欢加入一个大群还是小群”,这里的“群”指的是微信群,这个调查在几天之内就吸引了124位读者参与其中。其中,42%的人希望加入200人以上(含500 ~ 1000人)的大群,20%的人认为群成员只需要50人以上,26%的人倾向于小群(群成员少于20人)。人们更喜欢加入一个大团体。

但腾讯产品经理在分析了用户的行为习惯后发现,虽然大家都想加入大群,但大群的数量还是很少的,500人以上的QQ大群实际占比很少。大部分用户长期活跃在4 ~ 6个群内,多为朋友、亲戚、同学、同事、密友组成的20人以下的小群体。这是社区里最小也是最坚实的存在。


qq群人数上限




每个人都想加入一个大群体,每个人都活跃在一个小群体中。

对于以即时通讯为核心需求的群体,人数越多,噪音越大,对用户的骚扰越大。观察用户的行为可以发现,大部分用户在加入一个大群后,最常采取的行动就是关闭消息提示,而这恰恰是因为他们被无意义的信息打扰太多了。当这种扰动持续增加时,用户往往会选择离群。所以用户虽然想加入大群,但并不是每天都活跃在大群中。相反,用户会在小群体中频繁而紧密地交流和分享。

过去我们常说的小团体,往往不超过20人(秦海龙把少于30人的社交圈归为一类)。20人以上可以称为大群体。近年来,在QQ群、微信群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认为100人以下是小群体,100人以上是大群体。但在实际用户的使用习惯中,20人以下的小群体依然是常态。

考虑到最终群成员数量和产品体验的平衡(当然这种特权也成为QQ成员付费的动力之一),QQ将大群数量上限提高到了2000人。

相比电脑,在手机上使用微信时,被打扰的感觉会更强烈,所以腾讯把群号限定在500人。也许未来人数会再次调整,但至少短期内会保持在这个人数范围内。




优秀社区的三个标准

微信群和社交圈都呈现出“大群体松散沉默,小群体紧密活跃”的特点。虽然很多企业和运营商关注的是大规模社区背后的高转化率和高活跃度,但这些结果都是小群体的典型特征:在“三贴近一反对”的构建基础上,小群体中的人互相认识,互相信任,活跃度很高。

这三个特征甚至可以作为衡量一个社区是否优秀的三个核心标准:

1.人们互相认识

会员在社区可以交多少朋友?该指示器代表紧密度。一个成员在社交圈里的朋友越多,这个成员在社交圈里的地位就越重要,素质就越高。在一个社区中,朋友越多,人们在社区中停留、坚持或活跃的时间就越长。现实中很多社区在安排线下活动时会安排相当长时间的“破冰”,就是这个原则的实际应用。

在社区的实际运营和应用中,人们往往会有一个困惑:单个社区人数增长过快是好事吗?因为很多社区新人口的快速涌入,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相互了解,导致人数下降。解决方案取决于新用户和老用户能否相互了解,或者每个用户在社区中的朋友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值对社区没有意义。如果1000个新人一个老用户都不认识,就算平均再高,也只能说明部分用户占用资源太多。只有大部分用户互相认识,社区才会持续活跃。

2.人们互相信任

成员信任别人吗?这代表信任。最低的信任成本是促进社群高转化的基础。比如腾讯曾经在小范围内分析过QQ群的转化数据,发现可以达到50%左右,即群内每分享两个商品信息,就会有一个销售转化。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宝宝黛米两岁。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给她买了很多玩具,报了很多兴趣班(这似乎是中国父母的共同特点)。回顾这些决定,很多都来自于妈妈们的群体:我老婆公司里有年龄相仿宝宝的妈妈们组成一个小群体,在这个小群体里,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大家共同分享和讨论的。所以经常会有妈妈用完后在群里推荐一款产品,大家一起买。包括一起参加昂贵的兴趣班,集体购买一些新上市的玩具。

3.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

互动的次数和频率代表时间货币。衡量一个社区价值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社区消耗用户的时间有多长。一般来说,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社区对用户的影响力就越大。其中,最重要的消费发生在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中。频繁的互动可以催生大家都认同的社区变化,带来信息的极大扩散,这是用户快速增长的基础。

业界经常讨论的社群运营,几乎都是指充分消耗用户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方式方法。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这些操作方法分为“强操作”和“弱操作”两种。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详细介绍这些操作方法。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先问一个问题:在用户正在消费无数个社区的情况下,如何吸引用户在我的社区长期活跃互动?




三个标准的深度影响着社区的日常运行和应用,在后面的章节中也会在很多案例和细节中体现出来。

这其实构成了一个矛盾。吸引企业关注社群的早期原因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即高活跃度、高转化、低门槛。在今天,企业进入或者组建一个社群似乎非常简单,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也在不断降低社群的门槛(同时也在改变社群的形态)。信息进入社区,转化比例通常高于其他推广形式,这对于很多企业的推广营销部门来说是非常好的消息。本章前面提到的几个案例正在证明这一点。

但是,用户体验(信息骚扰程度)和小群体形式为社区设置了新的门槛。当企业或品牌通过社群将用户和粉丝维系在一起时,信息骚扰会限制人群规模和转化效果。要形成大群体效应,就要解除这些约束。因此,大型社区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社团的组织。在今天的移动状态和社交网络中,在人人平等、人人可以发言的框架下,噪音和骚扰非常大,选择有价值信息的成本也非常大,用户逃离或沉默的比例急剧上升。所以直接聚集一大群人的方式必然变得不可行。但是如果你自己去管理运营一个小团体,注定是要失败的,成本会成为最大的障碍。

组织风格的考验是用户已经活跃在小的社交圈子里。一个庞大的社区,如何牢牢地把无数个小圈子、小团体聚集在自己周围?

二、信息传播方式。在用户活跃的小群体中,关系链就像天然的防火墙,把企业挡在外面。所以,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是一个考验:如何才能渗透和触及无数的小群体,影响和覆盖应有的目标群体?

很大程度上,社群的实际运营或使用就像一个游戏:大规模的社群运营提出两个关键命题,小群体效应负责答题。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