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实名认证(记者调查丨​实名制形同虚设!绕开监管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怎么管?)

网上出租、出售实名登记系统虚构账号的现象依然普遍

本周一,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网络游戏实名认证漏洞,人脸识别系统可“破解”、租赁平台有空位可钻的现象。9月8日,针对相关问题,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对重点网络游戏企业、游戏账号租售平台和直播平台进行了约谈,要求相关企业坚决落实相关要求,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那么相关企业和平台的执行情况如何呢?看看记者的调查。



采访中,不少家长普遍反映,仍有大量游戏公司要求用户注册登录过于简单,缺乏生物识别等身份认证措施,导致实名注册制度形同虚设。还有很多孩子通过网络平台租用或购买成人账号,绕过防沉迷监管,让家长们很头疼。



父母:我们的父母只能观察孩子。其他时间玩游戏吗?我只能加强对孩子们的管理。我无能为力。

中学生:就是玩家长手机,或者注册家长,然后有人租号什么的,就玩。

针对游戏账号转卖转租问题,记者调查了目前人们常用的一些网络和电商平台。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出租号”一词,页面显示“最便宜的出租号”、“出租号平台无需实名认证”等大量诱导项。



记者随后打开多个电商平台,发现也有大量游戏账号出租和销售业务。游戏的租赁价格从1元到几百元不等,最低1元钱就可以租到账号。有的店铺涵盖了50多种不同的网游,很多卖家显示单个热门游戏租赁号月交易额超过2000,总月交易额超过4万。在一家二手交易平台,记者输入“游戏租赁号”,平台推荐的“游戏频道”被详细分类。不仅可以看到“1元起租账户”,还可以看到所谓的“接单赚钱”、“买账户放心交易”等诸多条目。很多商家在物品描述中表示,只要支付成功,就会自动发送账号密码,不限时长等等。而在另一家电商平台设置的游戏账号分类中,甚至还有一项“无瘾账号”。



记者发现,网络社交平台是账号租售的“重灾区”,交易更加隐蔽。在QQ软件中,虽然记者直接搜索“买号、租号”找不到相关信息,但一些群管理员已经将“卖号”和“买号”用谐音代替,引导用户私下交易。某QQ群的租房广告赫然写着“卖家的包包人脸识别可以删除”等明显诱导未成年人购买的信息。在百度贴吧中,记者搜索“租借号和购买号”,虽然显示“不会显示相关结果”,但仍有不少以游戏租借号和购买号为名的贴吧,充斥着各种热门网游账号交易信息,甚至有用户点名已通过认证、无需再次人脸识别的游戏账号。在小红书上,记者发现也有大量用户发布关于出租、出售游戏账号的帖子。

平台对未成年人轻松租买账号缺乏监管

记者发现,不少电商平台将“游戏账号交易”服务列入虚拟商品范畴,提示用户交易网络虚拟商品时年满18周岁,提交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平台将禁止和拦截未成年人的网上虚拟物品交易。那么,未成年人真的买不到游戏账号吗?



记者用一个15岁孩子的实名认证账号,尝试在几个家电平台购买游戏账号。在淘宝上。com,部分商家的页面有次要屏蔽界面,但记者还是在更多没有次要屏蔽界面的店铺购买了“租房服务”。在拼多多,不需要任何认证就可以直接购买。在JD.COM商城,商家只自动回复了“下单默认为成人”的信息,记者下单后很快就收到了游戏账号和密码。针对上述非法出租、出售网络游戏账号的用户和店铺,向相关平台进行了举报和投诉。



几天后,记者再次登录相关平台,发现在JD.COM平台上,记者举报的产品均显示已下架,搜索“游戏出租号、销售号”基本无法找到相关信息。在淘宝上。com,举报的出租商品已经下架,拦截未成年人交易的功能也加强了,但账号出租店铺依然存在。拼多多平台上报的产品仍在销售,用户无论是否成年,仍可购买相关产品。



在社交平台上,对于记者的举报,QQ回复称“暂时无法确定被举报对象有违规行为”,而在百度贴吧、小红书等平台上,客服只是自动回复,会在24小时或2到3天内回复。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有效回复。



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彭羚:在《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严格执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这里要注意的是,它指的是用户,而不仅仅是未成年人。也就是说,向未实名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是违法的。

专家:应严厉打击非法出租出售游戏账号

京东实名认证有必要吗

专家表示,向用户提供租售游戏账号是违法行为,无论用户是否未成年,相关部门都会严厉打击。



我国《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用户未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记者了解到,将于10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包括游戏账号、个人密码、验证码在内的信息属于敏感、隐私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专家表示,即使部分电商平台在页面上声明不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交易服务,但从法律上讲,这属于无效免责和无效抗辩。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这些商业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因为即使一个成年人把自己的账号卖给一个成年人,也是违法的。因为涉及个人信息和网络行为实名认证。你用A的人注册,你用b的方式登录,很多电信诈骗都是在网上用虚假账号登录完成的。所有游戏平台,包括互联网平台,涉及账号的,都在网友协议中有明确规定,绝对不允许以任何方式转让租约。因此,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民法,也违反了行政法。甚至有可能如果大量出售账号,还可能涉及国家刑法中涉及的罪名,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所以是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



日前,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会同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在约谈腾讯、网易等重点网络游戏企业和游戏账号租售平台时强调,相关企业和平台要严格落实各项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交易服务。相关部门将加强监管,开展专项检查,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完善身份识别,让“真人”认证落地

正是因为现有的网络游戏在实名注册登录时没有完全实行身份识别,商家才能利用这个漏洞绕过防沉迷系统,保护个人信息,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信息。所以说到底,提高辨识度才是游戏防沉迷系统实施的关键。



专家表示,游戏公司在实施用户实名认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人与行为相匹配,不断升级认证登录的技术手段,防止轻易使用他人身份注册登录,杜绝出租、出售游戏账号的现象,尤其要保护未成年人。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安全法研究中心主任黄道立:企业要端正态度,实名必须落实为“真人”。否则实名就是流于形式,比如要加人脸识别,或者你要加这个生物特征,保证人和名字真的对应。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登录进行身份验证的方式很多,成本其实不高。今年6月1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一修订,就特别强调互联网平台,要安装青少年保护系统,或者家长监管系统,用技术对技术的方式解决未成年人绕过监管系统的问题。这是平台应该履行的主体责任,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责任。

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二条明确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安全便捷的电子身份技术,推进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安全法研究中心主任黄道立:那其实是我们公安部门想做的,基于网络安全法,构建国家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这个公共平台是免费的,企业可以依托这个平台进行认证。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个人身份信息的滥用和滥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真名改成“真人”,这是完全可以的。



据了解,有关部门将于近期上线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举报平台,及时受理和处理问题线索,发现不到位的企业一起严格执行,确保防沉迷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央视新闻)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