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律师姜亮夫妇从事理财工作
在外人看来,是标准的上海“精英夫妇”。
体面的工作,丰厚的收入,
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但他们的生活并不是“通向成功生活”的模板:
没有贷款买豪宅,没有摆阔消费。
一家三口住在上海市区一套49㎡的老公寓里。
全家主题是“沉浸式图书馆”,
5米多长的书架,随时随地坐下来看书。
在孩子们喜欢的榻榻米区域,
把地面打开,杂物都可以存放。
每天保持简单干净。
这对夫妇想,
这房子是一个实体房间。
家是灵魂的房间。
他们把大部分财富花在了环游世界的旅途上,
不断拓宽自己的包容度,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即使在疫情爆发后,
这家人住在一所小房子里,
灵魂依然自由快乐。
在疫情爆发前,姜亮和他的妻子在路上挥霍了他们的财富。
当被贴上“精英”的标签时,
姜亮说:
“精英不能用物质来衡量,
是有社会责任感,能引领社会进步的阶层。
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只是一个人生活,努力生活,不断学习,
努力跟上时代。"
编辑探戈
"生活中没有规定我们的财富应该花在哪里。"37岁的姜亮是一名律师,他的日常工作是为正在融资和创业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他的妻子是该公司的财务主管。夫妻俩在工作中每天都和钱打交道,但他们的金钱观却有些“反主流”。
“坦白说,我们俩赚的钱大部分都洒在路上了,所以我们去看了不同的地方,希望能让自己更宽容,不被偏见和预设所困。”疫情爆发前,他们每年保持两次长途旅行,外加几次出差。十几年来,他们走遍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走访了40多个国家。
摄影和地图是这个极简主义家庭的装饰品。
姜亮来自宁波,毕业于浙江一所名牌大学,后出国学习法律,回国后留在上海工作。王太太是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某知名财经大学,后继续攻读MBA。两人都来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上海有了新家。
婚后,这对夫妇和父母住在上海市中心一套110平方米的公寓里。孩子出生后,父母还可以帮助双职工夫妇一起照顾孩子。
蒋亮家的小区离上海静安寺步行10分钟。
到了孩子要读书的年纪,考虑到上学和上班的交通,也为了给老人更多的休息时间,姜亮和妻子打算搬到市中心独立生活。经济适用房价格只是一套30年左右房龄,实际人均面积17m2的小户型。
最终,他们选择了静安寺附近一个熟悉的小区:15年前,姜亮刚参加工作时,在这里租了一套26㎡的小房子。
一家人会充分享受住在市中心的福利,经常出去走走,在新旧城区的交织中感受充满烟火气的现代感。
现在,他带着妻子和7岁的女儿,再次生活在这个社区,感觉生活似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圈子。“老小区生活气息十足,49㎡的小户型足够了。贷款买的话,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但还是可以生活在一个相对平和快乐的状态。”
当被问及与市中心外相比,住在市中心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姜亮笑了笑,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在这里,每天都能听到很多次救护车的声音,可能是因为市中心的居民年龄越来越大了。”
一个看似无意的回答透露出姜亮对生命流逝的悲伤。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是他最重要的生活主题之一。
现在,小公寓的生活正好满足了姜亮想要的亲密关系:在后疫情时期,家人团聚能带来更大的心理支持。
小区的住宅楼有多层和高层两种。姜亮家住在一栋高层建筑的16楼,楼下有一个幼儿园,经常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气氛非常活跃。
原户型是老式的小两室一厅,层高有限,所以格局很压抑。找到90后设计师陆,希望她能将这套公寓改造成“年轻化”的公寓,用简洁明快的配色设计,实现多功能。
整个家的颜色以米色、浅灰色、原木色为主。地面是无机磨石,摸起来比水磨石、微水泥等材料更暖。姜亮一家非常喜欢赤脚在地上的感觉,但是这种材料对施工技术要求很高,需要找专业的队伍。
考虑到我们平时都是用吸尘器清洁地板,所以不用担心湿抹布造成的潮湿角落。同时也希望房间空尽量少,全屋去掉踢脚线。
原本的大门,对着厨房门,属于“看到房间里的炉子”,让人觉得缺乏隐私,不舒服。重新设计后,厨房门变成了一面墙,墙上嵌有姜亮收集的海百合化石。
门廊的入口墙
虽然入口只有1㎡,但仍在努力肩负起“清房”的使命。玄关左侧的墙下面是收纳柜,上面是定制的“洞墙”。
洞壁上有196个洞。可以随意插入短木棒,固定在想要的高度,挂背包,外套,小杂物。每天进出的时候,大部分要用要带的东西,在门口就能拿起来。
厨房对着客厅,改成开放式的。内部只有3㎡,几乎没有操作平台——面对这个问题,设计师在厨房外侧的窗户下加了一个长约1.8m的柜台,下面刚好放了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烘干机。
操作台后面放了一张大餐桌,一转身就可以把食物放在桌子上,非常方便。小空高效率全显示。
周末,一家三口一起做早餐。
周末,姜亮会第一个起床为全家人准备早餐。他的妻子和女儿起床后,他们会加入我们。女儿站在桌前把草莓的叶子剥开,一颗一颗放在容器里,然后去水池边清洗。她没有忘记提醒正在煮咖啡的妈妈,草莓应该用盐水浸泡。
对姜亮来说,每天的快乐都来自于大量的小财富。比如今天,我女儿喜欢她快速煮的南瓜汤。小家的氛围荡漾着淡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人们喜欢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成就感,可能是更“精英”的智慧。
餐桌的场景切换
1.6米长的餐桌对于一个小户型来说有点太大了,但是除了用餐,一家人还可以在上面学习、工作、娱乐,还有很多场景切换,非常实用。
客厅被一个5米长的书架延伸,“沉浸式图书馆”是姜亮对新家最期待的氛围。我和他老婆最重要的就是书。虽然他们之前住的是比较大的公寓,但是书架不够,书都是一堆一堆的堆在地上,非常乱。
搬到小户型后,通过合理充分的设计,书籍和装饰品的诱导会变得更干净。书架上方有一个封闭的柜子,可以放日常杂物。
下层搁板由4个柜子和7个抽屉组成,可以放置食物、工具、家居杂物等等。
钢琴和双人小沙发的组合在整个水平方向上起到了过渡和分割的作用空。它不仅连接了餐厅和榻榻米区域,还是一个独立的小客厅。
女儿弹钢琴的时候,妈妈可以坐在后面看书,但是可以随时起来和搭档练习。钢琴一侧的墙壁里藏着一个抽屉式书柜,方便放置琴谱。书柜的背面被做成黑板。虽然它只有50厘米长,但它可以让我的女儿即兴绘画,并为父母写一些有趣的信息。
钢琴旁边有一面45cm宽的隐藏式可伸缩黑板墙。
与客厅相连的是一个综合功能强大的沙发区:它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个凹陷的坐垫区、一个学习区、储物柜和一张女儿床。
最外面的凹陷区域由6个沙发垫组成,可以变成孩子们的蹦床和情侣们交谈的小亭子。偶尔,当老年人入住时,缓冲区可以很容易地变成一张床。
姜亮的家人喜欢邀请朋友和同事的小家庭参加聚会。每当别的小朋友回家,他们就会直接去榻榻米区玩。搬到这里后,女儿也很高兴终于实现了“上下铺”的梦想。
榻榻米区域挖掘终极储藏室空。
储物是小户型的一大话题。在设计阶段,设计师和姜亮一起将家里需要收纳的物品大致分类,画出每一类的尺寸,量身定制整体橱柜。
榻榻米地板下可以放置行李、包、纸巾等快速消耗的日常用品。孩子的衣服和被子都放在门面的柜子里。上下楼梯有4个抽屉,放孩子的学习用品。
书桌可以根据女儿的成长调节高度。
窗台附近有两张背靠背的书桌,这是姜亮妻子和女儿的学习区。我们女儿的书桌可以升降,夫妻俩专门做了一个1.6米长的桌面,可以实现并肩工作学习的亲密感。
有人认为学区房只是为了学习方便,但姜亮一家在设计中考虑了更长久、更适合全家人的耐用性。“房子是用来住的。当你注意到这一点,你就能有更好的生活。”
客厅和卧室的窗户都安装了自动蜂巢窗帘,分为全开、半透明的日间窗帘和全遮光的夜间窗帘,并与手机的智能控制相连,非常方便。
榻榻米区域配有隐藏式顶部固定隔断帘,拉起后内部形成独立空房间。有时,当老人来帮助照顾孩子时,他们也可以有一个私人住宿区。
卫生间位于客厅中间的过道,干湿分离,洗脸台正对着主卧。
家里每个空房间都保持白色和木皮两种颜色,让日常生活看起来更干净自然。
姜亮和他的妻子分担日常家务。谁有空谁就多做。“49㎡收拾起来特别快,自然就掰下来了,节省了很多时间,这真的是小户型的优势。”
家里最重要的装饰是这对夫妇走遍中国并从每个省/市挑选一张照片后制作的照片组合。
姜亮很喜欢一句话:灵魂和肉体的其中一个永远在路上。我在一个小空的房间里,但我仍然可以通过阅读和看电影来享受我的精神旅程。
他回忆了旅途中的许多场景,比如最震撼的“壶口瀑布”。当他站在黄河边,听到秦腔梆子,他的整个灵魂都被击中了。
“虽然我住在一个小房间里,但当我想起我亲身经历的那些时刻,我感到无比自由。”
女儿4岁时,姜亮独自带她坐上了“京墨”列车,父女亲密相处了136个小时。
精神自由是姜亮和他妻子对孩子教育的重点。“其实父母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尊重和支持。这是我们只能做的。”
所谓精英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尊重个体的特点。强势的父母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学习。
搬到小公寓后,在有限的空房间里,姜亮和妻子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女儿看到,女儿会在他们工作学习的时候看书画画。
“和老人住在一起的时候,女儿喜欢看电视和PAD。现在她经常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随便坐在台阶上看。”装修对女儿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姜亮感到既意外又高兴。
我们拍戏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女儿突然有点情绪,一个人在角落生闷气。姜亮夫妇暂停了采访,平静地告诉她:当你生气时,如果你切断与他人的交流,就很难解决问题。我们为什么不一起讨论呢...
他们高效的安抚女儿,我们继续用女儿更喜欢的方式记录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整个家庭恢复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夫妻俩坦言也会焦虑,希望女儿能考上好学校,但归根结底,孩子以后总要有自己的选择。从小和她一起旅行,也是希望她能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
姜亮说,每次他送孩子去学校,和她说再见时,他都有点难过。“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从她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倒数。十年后,她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二十年后,她可能有了自己的家庭。我能陪她多久?”
姜亮是在非洲拍摄的。
他回忆起自己考上大学,父亲送他上火车的场景。火车一启动,他就哭了。“我突然意识到,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会越来越短,是一种难以弥补的痛苦。”
在姜亮看来,人生很长,但父母只能陪伴孩子一会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从陪伴开始,珍惜她生命中的每一刻。
姜亮带着女儿来到了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湛江市徐闻县。
“20年后,我们无法判断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希望她能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善良、包容的人。”
资料由卢·()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