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4月,Tik Tok启动了非遗合作伙伴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帮助十位非遗传承人在一年内在Tik Tok实现百万粉丝或百万收入。
明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伙伴计划已经运作了一年多。我很高兴我们的小目标被超越了:
过去一年,5位非遗传承人通过Tik Tok实现百万收入,40多位非遗传承人获得过百万粉丝。
让我们来认识五位在Tik Tok年收入数百万美元的非遗创作者:
1
薛乔(@皮雕大师乔师傅)是80后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家手工皮艺”的传承人。
乔雪原没打算回老家做皮艺。毕业后北漂做进出口贸易。但她越来越迷茫:“有人从国外买皮包作为炫耀的资本,却没人知道我们的好手艺。为什么不能让更多人以‘中国制造’为荣?”她认为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爱马仕。
2013年,她回到家乡创业,成立了手工艺皮艺工作室。2019年7月,Tik Tok开幕后,乔家的手工皮艺被更多的人知道,也给薛乔带来了更多的订单。在Tik Tok最火的一次直播中,薛乔卖出了一个价值45万元的钱包。
现在,薛乔把工作室搬进了贺兰县洪光镇光荣村的扶贫车间,对留守妇女进行皮具工艺培训。很多人都达到了中级工匠的水平。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薛乔说,她从来没有想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自己恢复活力,还可以帮助别人。
2
文士山(@文叔叔的伞) 57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阳纸伞传承人。
做了30多年油纸伞,他的伞畅销海外,受到日本客户的好评,还吸引了韩国纸伞协会的垂询。在家里,没人管。他在杭州西湖景区的一家旅游商店试着卖他的伞,十天只卖了一把伞。放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没闹大。
2019年4月,文世善与传统文化MCN“寻古”合作,在Tik Tok开设账户,加入Tik Tok非物质遗产合伙人计划。第一个月,温士善在Tik Tok卖出了10万元油纸伞。如今,他在Tik Tok拥有超过85万粉丝,在Tik Tok卖伞的月收入超过10万元。
“你每天睡觉前一定要看Tik Tok的留言,有时候看着看着就会笑。30多年了,这么多人都没关心过油纸伞。”文大爷说,现在,他最欣慰的不仅仅是赚到了钱,更重要的是,“年轻人也知道自己的祖辈留下了这门手艺。”
3
朱炳仁(@朱炳仁,铜雕大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的唯一传承人。雷峰塔、峨眉山金顶、桂林铜塔等铜建筑都是他做的。
2019年1月,他定居Tik Tok,并发布了第一个视频,向100多年前的梵高致敬,用青铜雕刻还原了画后向日葵的立体模样,精致又充满活力,引发网友关注。
Tik Tok的流行给他的青铜雕塑带来了更多的商机。通过Tik Tok,他曾卖出一件价值8.8万元的铜雕,刷新了他的铜雕网上销售单价纪录。随着网友的询问越来越多,网上卖高价铜雕孤儿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朱炳仁今年已经76岁了,他告诉他的粉丝,他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他再也做不下去了的那一天。Tik Tok网友也表白每空:“我们会一直关注你,没有截止日期。”
4
潘(@贵州春有钱的银匠)80后,生长在贵州雷山一个叫马里奥村的传统苗族村落。这里80%以上的人是银匠,也被称为“银匠村”。
潘石雪的祖先是银匠,但他是一个反叛者。像许多年轻人一样,他选择离开农村去探索更大的世界。10年后,由于家庭变故,他回到马里奥村,继承了祖先的手艺和事业。至此“空心村”已鲜有年轻人。
如何在偏远的山村里销售银饰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潘的问题。2019年,他学会了拍摄Tik Tok,并直播展示苗族银饰的制作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化之美。很快,收获了大量订单。Tik Tok开业三个月后,销量突破百万。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回到家乡向他学习。
潘的野心,从冲出去看世界,变成了让世界通过手机屏幕看到他,看到千千千千万万和他一样默默无闻的中国工匠。现在,他非常确定世代相传的苗族银器锻造技艺不会在他这一代失传。
5
楚铁艺(@铁花师傅)芜湖铁画锻造工艺第六代传承人。他的名字是他祖父起的。希望他能把铁画工艺发扬光大。
楚铁翼是铁画世家,祖父楚延庆是新中国铁画创始人,月经楚金霞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楚铁翼一直担心,愿意学习铁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艺术很快会被人们遗忘。
2019年7月,储铁义陆续上传了关于他在Tik Tok日常工作的短视频。没想到的是,设计、锻造、装裱铁画的过程受到了网友的追捧,甚至有外国网友觉得“第一次见到铁,就能画画”。他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询问。“这一个月的查询量相当于参加了两次国家级博览会。”
年近50的楚铁翼终于让年轻人知道了铁画。现在,他已经通过Tik Tok卖出了近千幅铁画,单幅作品的成交价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一幅作品最高价,成交价17万元。
今年,越来越多让世界惊叹的东方美女被人们看到了。截至目前,137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96%以上可以在Tik Tok看到。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人,像上述五位创作者一样,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我们相信,岁月不会让传统变得乏味,只会让传统更加动人。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收藏在故宫里的文物,展示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你周围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