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炳阳 北京报道
自7月17日以来,郑州市连降特大暴雨,造成郑州地铁发生积水等情况,7月20日18时10分,郑州地铁全线网停运,疏散乘客500余人,其中1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
不具备安全运行条件坚决停运
交通运输部7月21日印发紧急通知,部署城市轨道交通防汛工作。通知强调,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生淹水倒灌等突发事件时,不具备安全运行条件的,应坚决停运;运营单位要按照预案要求做好第一时间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交通运输部门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按照应急响应级别,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乘客生命安全。
通知称,运营单位要按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交运规〔2019〕7号)有关要求,在前期排查工作基础上,重点排查地势低洼车站、过渡段、长大区间等重点区域排水设备设施的能力,能力不足的,要及时补强。同时及时调整完善应急预案,对超设计暴雨强度等非常规情况下采取停运列车、疏散乘客、关闭车站等应急措施。要做好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对接,加强对洪涝、气象灾害等信息的收集。
具体到停运标准,交通运输部2019年发布的《关于印发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管理办法的通知》(交运规〔2019〕14号) (以下简称“14号文”)第三十二条显示,遇恶劣天气时,行车相关人员可根据情况及时采取加强望、限速、停运、封站等措施。
14号文称,因降雨、内涝等造成车站进水,严重影响客运服务的,行车调度人员可根据车站申请发布封站命令,组织列车越站。线路积水超过轨面时,列车不得通过。
此次强降雨造成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严重积水。7月20日18时许,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造成郑州地铁5号线列车在海滩寺街站和沙口路站之间停运。车内乘客发布微博视频显示,车厢内水位一度漫过乘客胸口,多数乘客站到座椅上,乘客在微博视频中称,“车内空气越来越稀薄”。
郑州地铁官方微博称,7月20日,郑州市轨道交通线网总客运量120.21万人次,其中发生隧道内停车的5号线运量最大,达37.42万人次,占当日郑州地铁总运量3成(1号线31.68万人次、2号线24.47万人次、3号线11.70万人次、4号线8.62万人次、城郊线6.12万人次、14号线0.20万人次)。
据《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援引5号线一位被困人员的口述称,最可怕的时候出现在21点左右,当时地铁窗外的水已经有一人多高,车厢后半截水已经到顶,乘客们都向前聚在前三节车厢。水继续漫上来,人群后半截,水流基本已经漫到了脖子,最前面的部分也都到了胸口的位置。当时车厢内还有孩子、孕妇、老人,大都因为久泡水中体力不支,出现各种身体状况。
安全保障要向主动防控转变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城轨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记者表示,郑州地铁方面就极端天气下的安全运营有没有应急预案?有哪些版本?郑州地铁是否按预案进行过演练并逐步完善?降水达到什么标准地铁要停运等公众关心的问题,郑州地铁方面应该对公众进行说明和回应。
“全国其他地铁城市应该在此次事件中总结教训,完善恶劣天气预案修订,不让悲剧重演。”他说。
城轨协会发布《2020年中国城市地铁客运量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内地39城城市轨道交通(不含有轨电车)总里程7145.55公里,2020年,全国有23城新增地铁1175.04公里,同比增长31.19%。
“十三五”期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新增运营线路长度总计4360公里,年均新开通运营里程872公里。5年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超过“十三五”前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累计总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增长幅度之快可见一斑。
就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能力,一位来自交通运输部人士对记者透露,目前交通运输部也认识到中国城轨交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在酝酿包括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维护保障在内的轨道交通发展意见,意求推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高质量发展。
他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当前,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应急装备物资配置、应急救援队伍的网络化布局和调度标准是最迫切的问题。
就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协同防范体系建设,他建议,要依托国家级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组织应急救援队伍等关键力量开展重大突发事件实战化演练,开展行业应急救援技能比武活动,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该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称,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必须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发展动力要从投资驱动向需求牵引转变、安全保障由被动防护向主动防控转变,目前就是要夯实安全基础,打造平安地铁。
“为此交通运输部将加快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服务高质量发展意见的制定工作,7月开始已经向地方地铁城市征求意见,争取今年年底前形成方案付诸实施。”他说。
应急预案的编制执行
其实,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下的应急预案的编制执行,国家相关部门早有规定。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15〕32号)(以下简称“32号文”)明确规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情况的日常监测,加强对突发大客流和洪涝、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等信息的收集,对各类风险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并及时将可能导致运营突发事件的信息告知运营单位。
32号文还强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设施设备及环境状态异常可能导致运营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向相关岗位专业人员发出预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楼宇或移动电子屏幕、当面告知等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郑州地铁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年9月,郑州市开始着手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当时称之为轻轨线。2006年初,郑州将原计划“轻轨线”调整为“地铁线”,并规划了郑州轨道交通一期的“三横两纵一环”框架性方案。
2008年12月31日,郑州轨道交通规划经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会审后,呈报至国务院。
2009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5)》,标志着郑州轨道交通第一批建设规划获批。郑州正式成为中国内地第16个获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
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于2009年6月6日开工建设,2013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郑州成为中国内地第19座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
截至2021年3月,郑州地铁运营线路共7条。分别为:郑州地铁1号线、郑州地铁2号线、郑州地铁3号线(一期)、郑州地铁4号线、郑州地铁5号线、郑州地铁9号线(城郊线一期)和郑州地铁14号线(一期),均采用地铁系统;共设车站153座,运营线路总长206.3公里。
截至2020年11月6日,郑州地铁线网运营总量突破15亿人次。
2020年12月31日,郑州地铁线网单日客运量达到最高纪录207.53万人次;日均客运量由开通之初的16.32万人次增长至120.97万人次。2020年郑州地铁客流达到3.41亿人次,日均客流量强度6000人次/公里,轨道交通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量比34%,总客流量排名位居全国第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