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运营管理(绿维文旅:历史文化街区的运营管理)

狭义的历史文化街区即历史遗存型街区,是指经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局和历史风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a。但目前,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利用大多是依据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及文化背景,通过拆迁改造而修旧如旧的街区,即拆迁改造的街区,或者是通过外形改造而新建的街区,即仿古新建的街区。

在我国旧城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休闲旅游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再利用逐渐成为城市文化休闲空间培育、社区环境改善及城市功能提升的重点。但要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历史遗存型街区、拆迁改造型街区,还是仿古新建型的街区,都需要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模式。

1. 以保护为前提的运营管理模式

历史遗存型街区涉及大量的文物、历史建筑,以及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国家文化、文物部门重点保护的对象。因而,同人文古迹类景区的管理体制,历史遗存型街区在行政上由文物、文化、旅游、宗教、建设等部门管理,同时从属于地方政府领导,并受上级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保护街区原有历史风貌和文物建筑不受破坏是该类街区运营管理的关键。

2.“政府主导 + 企业参与”的运营管理模式

拆迁改造型街区一般是由政府来主导街区规划和具体拆迁。政府制定相关招商引资政策吸纳房地产商参与街区改造建设,并通过协议委托(常见的有 PPP 模式)、国资公司入股等方式请专业运营管理机构负责街区的运营管理工作。在该模式中,政府承担街区规划、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企业负责街区建设及运营管理。

拆迁改造型街区运营管理的关键是尊重历史、改善环境、完善配套。强调街区风貌、历史建筑、小品等要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体现历史文化痕迹;要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注重街区文化与区域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等文化的融合,注重将历史、文化与街区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商业服务项目相结合,以形成区域文化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实现街区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

3. 纯商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仿古新建型街区完全是“人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建设受文物保护、规划审批等的羁绊较少,完全靠开发商与经营商自主经营管理,其运营管理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休闲业态运营最大化获取经济效益,因而可以说仿古新建型街区是带历史文化气息的商业街区。但如何在众多新建的古镇、古村、古街中脱颖而出,是街区开发商和经营商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先规划后建设、先招商后经营,是商业街区开发运营的一般流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把握市场需求及消费特征,整合利用区域文化要素,营造独特的街区氛围,打造令人愉悦的消费体验,才是仿古新建型街区运营管理的关键。



上海运营文化艺术策划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