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馨予编辑|乔倩
超级公司的治理,长期整合会分,长期整合会达。
12月6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宣布了一轮核心电商业务架构调整和人事调整:阿里创始成员戴珊成为贡献集团60%以上营收的国内电商业务负责人,原淘宝总裁范姜担任海外电商负责人,海外电商仅占阿里营收的5%,但代表了未来业务发展的一大方向。此外,首席财务官吴伟将在四个月后卸任,副首席财务官徐宏将成为她的继任者。
在业务和人事调整的同时,张勇的内部信还有一段调整组织战略的话,值得特别关注:
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中台战略”是集团过去几年最重要的组织战略。随着整个集团正在形成多业务引擎驱动未来增长的格局,面向未来,“多元化治理”将成为集团全新的组织战略。我们希望通过探索更多新的治理方式,始终用生产关系的先进性驱动先进生产力的释放,用组织创新驱动商业创新。
参考以往的经验,“多元化治理”一定是阿里内部反复强调、未来几年对外输出的一个核心故事。在阿里巴巴,组织调整往往比业务先行一步;阿里对组织和管理的研究实践,被中国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商业界反复学习和模仿。至少在字节跳动崛起之前,阿里是最崇尚管理、最擅长管理的公司。
所以阿里巴巴的每一次组织和管理的变化,可能都比这家公司的业务转型更值得研究,也更能探究决策者的思维。
协同作用的优势和劣势
早在上周,华尔街日报就率先报道称,张勇正在向公司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放权,以便更灵活地应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并可能为拆分铺平道路。报道还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自去年11月蚂蚁集团IPO在最后一刻被叫停后,公司内部几乎无人提及“阿里巴巴经济”,2019年春天由13名高管组成的13人委员会实际上也停止了工作。
那么,阿里巴巴的经济是什么?被提出又被抛弃是什么意思?
经济是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关系中的一个常见概念。众所周知,中国是GDP总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马云在2017年向阿里巴巴介绍这一概念时表示,以旗下所有平台的商品总成交额(GMV)计算,阿里巴巴将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这无疑会让人们想起这样一个事实:在社交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脸书用户的快速增长,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用户都愿意注册这个神奇的社交平台。人们感到惊讶的是,如果脸书是一个实体国家,它已经是世界上第三大人口大国(并且很快成为第一大)。
马云一直是沟通方面的天才。他吸收了脸书的话,他的《阿里巴巴经济》恰如其分地解释了阿里做什么——一切与经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相关的事情,阿里都可以做。有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全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供应和需求,全球购买和全球销售。总之,阿里巴巴有你想要的一切赚钱的东西。
其实在数字经济领域,阿里也在做同样的业务布局。需要网购的消费者可以使用淘宝和天猫。用户需要买菜或者点外卖,可以用盒马或者饿了么。房产、汽车、药品、二手物品、司法拍卖,阿里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平台进行交易。对于大品牌和商家来说,你可以在阿里拥有的渠道里找到各种需求和消费者。
在提出阿里巴巴经济之后,阿里开始强调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
比如阿里面对星巴克这样的全球品牌客户,不仅可以提供饿了么的配送服务,还可以给自己的天猫旗舰店流量和曝光,在支付宝星巴克小程序中积累会员数据。如果可以,相信阿里也会很乐意推广钉钉办公组件和阿里云云计算服务。
因此,星巴克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在美团和阿里巴巴之间选择一个,也可以提供配送服务,在JD.COM和阿里巴巴之间选择一个,也可以运营官方旗舰店,获得足够的流量,在微信和阿里巴巴之间选择一个,也可以提供会员小程序。其他所有竞争对手面对的都是阿里巴巴,一个所有业务协同作战的整体,他们的难度自然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如果阿里的单个业务本身没有那么强,依靠与其他业务的合作,从单个套餐合作合同中获得大客户,那么这个业务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只要阿里高层运筹帷幄,我打得好不好都可以打赢这场战争。同吃一个锅,更容易暴露懒惰的一面,这是人之常情。
协作在特定时期和阶段是有效的,但不代表协作能包治百病。
“中台战略”和“多元治理”是相互排斥的。
在世界商业史上,通用、索尼、苹果、谷歌等许多伟大的公司都经历过几轮公司治理的分分合合,阿里巴巴也不例外。马云也纠结于“一个公司”的概念。阿里经历了一段分而治之的时期。
2015年之前的两三年,阿里先是围绕主核心电商的不同模式进行业务拆分;然后,进行了几项重要的整体收购。UC浏览器、高德、优酷土豆、虾米音乐等远离核心电商的新业务相继并入阿里。阿里自己的爬虫战略才刚刚初具规模。蚂蚁和菜鸟终于有了名字,而阿里云刚刚摆脱了“骗子”的争议。此外,张勇刚刚与前CEO陆兆禧完成交接,距离阿里赴美上市还不到一年——除了灵魂人物马云,当时的阿里几乎是一家全新的超级公司。
阿里本地生活板块总裁俞永福在2014年阿里收购UC加入阿里时担任移动事业群总裁,他留在了远离杭州总部的北京。当时阿里负责人事和文化的最高负责人彭蕾承诺,只要使命一致,允许这个事业群的文化与阿里巴巴不一致。这些都是阿里在试图绑定庞大复杂的公司时做出的妥协。
到了2015年,随着新管理层的上任,核心电商顺利完成了无线的超级任务,阿里终于进入了一个稳定、团结、协调、合作的历史时期。
张勇上任CEO后,集团层面的第一个重大组织管理改革是“中台战略”,“大中小前台”,将中台的支持部门集中到整个集团,减少重复造轮,提高效率。对于当时已经很大的阿里来说,中台战略并不容易。但中国台湾化后,新零售等业务横空出世空,加上强大的宣传能力,使其成为阿里组织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不管适不适合,很多不同规模、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公司都在照搬和迷信阿里的中台战略。
但从去年开始,阿里在不止一个重要业务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团购在社区布局上的反应慢于拼多多和美团;直播商品增速已经被Tik Tok电商和Aauto更快电商超越,主播寡头垄断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在阿里最新一个季度的财报中,营收占比最大、毛利最高的淘广告及佣金收入仅增长3%。阿里的困境已经很明显了。
于是,阿里又祭出了组织战略调整的刀。
从张勇本人开始,“薄中台”逐渐成为组织改革的一个选项。此时,阿里再次选择放弃公司一元化叙事,抛弃“阿里巴巴经济”的执念,转向“敏捷组织”、“各事业部责任制”、“板块治理”,直到今天,他用了一个更抽象的表述:多元化治理。
在内部,这意味着更温和的管理态度:承认统一决策和协调运作不是一切。未来各业务板块将面临计划少、协调少、自力更生多、自负盈亏多的局面。像以前一样,通过集团战略合作合同的方式获取大客户的案例会越来越少。
对外,这意味着阿里巴巴要以一群运动员的身份参与整个经济双循环,而不是执着于在自己的小生态里当裁判。
正如阿里巴巴和张勇想要传达的,中台战略在2015-2020年为阿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不同业务形态之间的差距,为阿里现在和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21年开始,多元化治理将为阿里下一阶段提供最有价值的组织动力,充分释放人的活力和主观能动性,让阿里巴巴再次成长。
多元化和中台战略是相互排斥的,但形势的变化必须以变化应对。